道化家庭                       陳淑敏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家中都有很多問題存在。每個家庭最基本的有夫與妻,組成一個家,我們稱之為「成家」。成家之後,就產生了夫妻相處的一個關係,而夫妻雙方都有父母,因此有了子女對父母的關係;生兒育女之後,又產生了父母對子女的關係。當然,在一個家庭中,還有兄弟姊妹之間平輩的關係。

中國人很重視家庭,家庭為治國的一小單位。能修身齊家,才可治國平天下。大學裡有一段話:「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悲,所以使眾也。」故齊家的綱領在於「孝、弟、慈」三者,此乃修身之根本,也是齊家之本,治國之本。

孝順乃為人子事奉父母之道,所謂百善孝為先。一個不孝順的人,不可能會是鄉里稱頌的大善人,若果真如此,那也只不過是沽名釣譽的偽善罷了。孝順是做人的根本。孝順首在「敬」字。在論語中,子遊問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僅僅是供養雙親三餐溫飽是不夠的,對父母親要心存尊敬,言語不頂撞,做任何事,要想到能使父母親高興。在孝經中有一段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好好地保護我們的身體,不使父母擔憂傷心,是最基本的孝順,我們稱之為小孝。立身行道,謹守五倫八德,正心修身,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多做些有益於他人之事,自然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乃最終極的孝順,我們稱之為大孝。倘若只是做個大事業以光宗耀祖,不懂得回饋社會國家,做些公益利他之事,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真正的大孝是立身行道,捨一己之享受,做利他之事,渡化眾生,捨身辦道,讓千千萬萬人受益,才是真正的揚名後世以顯父母。

兄友弟恭,稱之為「悌」,就是恭敬、友愛、和順的對待,在家能與兄弟姊妹相處和順,在外就能與朋友相處和睦,互相幫助,對天下的長輩就能恭敬事奉。

在家庭中,平輩之間還有一個夫妻相處之道,可以用「忠恕」二字來形容。「忠」,就是「素其位而行」。「恕」,就是「隨遇而安」。夫妻吵架,太太不煮飯,先生不工作、不回家,這就是不忠,不素其位而行。能隨遇而安,就是什麼都好,不挑剔,少慾望,多包容,就是做到「恕」。不要一味地只知要求對方,或是一味地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總之,忠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恕就是用感恩及互相幫助的態度相對待。

父母親愛自己的小孩,不求回報,我們稱之慈愛。這是一種無為的愛。但是,過份寵愛,會使小孩不懂得惜福。

人的一生,有三大教育:家庭、學校、社會。其中以家庭教育最為重要。一個人的家庭教育,會影響他的人格成長,日後學習與做人處世的態度,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如何與人和睦相處等等。現在的社會,人心淪喪,道德觀念已經蕩然無存,整個社會像個大染缸,學校的教育也漸漸趨向於只傳授知識。在這樣的時代,家庭教育就更顯得重要了。

有個朋友很感慨地跟後學說,現在的小孩已不像從前的小孩懂得敬老尊賢。其實並不是現在的小孩與從前的小孩不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最初帶來的本性,都是善良完美的,都是懂得敬老尊賢的,但是因為習性以及教育的不同,使人的行為相差甚遠。現在的社會與學校如果已經不教敬老尊賢這個倫理觀念,那此教育工作就落在我們做父母的身上。「養不教,父之過。」父母教好子女的教育,又以身教為最重要。父母自己做不好的事,反要求小孩要做好是不可能的事。我們懂得要孝順我們的雙親,將來我們的孩子也會孝順我們。父母親有修道,家中的小孩也就耳濡目染地跟著修道,對他們將來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影響。

總之,「身修而后家齊」,「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自己本身先做到,然後再去要求別人,自己做到孝順,小孩將來就孝順你。自己做到修身,小孩將來就做到修身。家中每人都修身,那麼家就齊了。故道化家庭,就是除了自己修道,而且以道來教養下一代,以道化解種種家中不和睦之事。讓家中每一個人都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而且進一步去渡化別人。並且以修身齊家為基礎,推廣至社會國家。

如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只是要照顧自己家中的老小,還要照顧社會上需要我們照顧的老小。又如禮運大同篇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道化家庭就是以行道為主,做到立身行道,進而修身齊家,最後治國平天下。由小孝做到大孝,最後自然人道盡,天道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