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本還原    陳淑鳳

達本還原,是回還本來面目,復回原來不昧的靈性。達到至善的境地,也可說是由後天返先天,由人心恢復道心,由苦海回極樂,由煩惱轉菩提。

道家說歸根復命,歸根就是靜,靜就是復命。復命就是復歸本性,即返回本來面目。至於歸根,根源到底在那裡?在數曰之為一,在位曰之為中,在性曰之為至善,在氣曰之為純陽。天地以此為根,萬物以此為命。但是天地根不在已生,也不在未生之地,乃是將開而未開,將生而未生之處。萬物將生之時,乾坤來復之機,此時叫活子時,其機至微,其氣至妙,當前即是轉念即非,在物為返本,在人為復命。

老子曰:「大道端居太極先,須尋父母未生前,山窮水盡歸根命,返本還原合自然。」老子要人「修心煉性,抱元守一」,那就是歸根復命的實修功夫。要致虛極,守靜篤,無生無滅,永久存在叫虛,是指它真空妙有的實相。靜是寂然不動,專一不二叫做守,守靜就是在定中去洞悉人生事物的真相,內觀自性,以徹見諸法本源。

致虛者天之道,守靜地之道。那什麼叫致虛極?虛而至虛曰極,是推致虛無到了極點的意思,是說未嘗一時失其中與位,而亦未嘗執於中與位。如果致虛而不極,仍是有著有相,是存虛而未離有,若執有,則陷於動,則逐物而遷,乃成唯物之極端。若執無,則陷於執空。乃成唯心之極端,還沒達到空無所空的境界,所以要返本還原。要知道虛是真常,有是其變,靜是真常,動是其變,但有與動仍歸於不有不動,所以守定常道,以虛含有,以靜待動,在動中磨煉,在靜中養成,才合乎道理。

守靜篤,篤就是至誠不息的意思。朱子說:「天地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天之道若不致虛到了極點,則萬物的氣質不實。地之道,若不守靜至於至篤,則萬物生機不有,不能復命。萬物不能復命,就不能完具太極之理,太極之理不能完具,必定命根不固,夭喪死亡,失去真常的命根,入於幻化六趣之中,無休無止,妄動妄作,自招災禍。心體本來不動,外物本來不有,因迷妄顛倒,妄念擾心,而驚其神,而著萬物,即生貪求,即是煩惱。

道家講求三五凝結之功,究竟是什麼?就是三花聚鼎五氣朝元,這是守玄的功夫。三花者精氣神,道家的修煉:血凝氣聚,萬神朝真,即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名為三花聚鼎。人身為爐,玄關為鼎,三花聚鼎,即是功圓果滿,三花聚於頂,衝開玄關一竅,悟了大道。五氣朝元,乃是道家修煉之術,眼不見而魂在肝(木),耳不聽而精在腎(水),舌不聲而神在心(火),鼻不香而魄在肺(金),四肢不動而意在脾(土),五行受成之氣,生剋制化,朝歸於中土之元黃庭,名曰五氣朝元。五氣者五臟之氣,身不動,氣定,腎水上升;心不動,神定,心火下降;而心一靜,濁氣變為清氣,五氣朝元。元為玄也,回歸本來面目,守住玄關,綿綿不斷,常清常靜,若有若無,至道凝矣,道家教人修五行,恢復本性,達本還原。

儒家對於達本還原的修持法門,大學中講知止,定靜以至慮而後得,這是聖門修養的功夫。內而知止為守性,外而知止為不妄為。知止而後有定,能定就能靜,靜而心神安,心神安而慮,此慮猶之悟也。慮其何為天理,何為私慾。慮我所行之是非曲直,與理合否?合於理者即守之,違乎理者,即去之。此謂不得,就是得到心法傳授,以心印心,無入而不自得。

儒曰:「存心養性,執中貫一。」存心養性:就是心存天理,存道心。去私慾,保養固有的天性。執中貫一:固守中庸大道,萬事萬物均通於一理,一以貫之。時刻都不離開道。

孟子盡心篇:「存其心養其性。」保存天心、良心、道心,保養天性、靈性,使其恢復本來面目,乃儒家存養的功夫。信道堅篤,了悟道的寶貴,愛之深,樂之切,則持守道義必定堅定而不移,因而忠信仁義諸德行,便能一刻不離於心。終身行之,久而久之,容貌舉止,周旋進退,便能處處中節,令禮從心所欲,都能和道相符。就是聖人所謂「安而行之」。所以學道的重點在於覺悟本來,才能達本還原。儒家教人行五常,以合忠恕之道,中庸上說:「忠恕違道不遠」。

佛家的達本還原相對的是「明心見性,萬法歸一。」明心見性:明白自心的品質。見性:徹見本性,心明性現。萬法歸一:萬法因緣而生,緣起如波。一者道也,真理如水,水隨緣而生波之相。一之體應緣而現萬法之相,波之性即水,萬法之性即一,故萬法終歸回於真理。佛陀說法是三根普被,要明心見性,就必須革除凡夫「情執」的陋習。根盡一切物欲的貪念,道性才能提升。證果羅漢因「法執」不明了生死、涅槃無差別之理,而厭生死,喜涅槃。「菩薩發心」則體悟到生死和涅槃不過是個假名,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能不懼輪迴,倒駕慈航修六度萬行,這也是學佛的次弟。

悟道的境界究竟為何?實在無法說明。歷代祖師用打的用罵的,硬是不肯說出。佛陀甚至講:我所說之法,皆非佛法,因為不用言說的佛法,只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才是佛法。明心見性是自證的境界,是從無分別的平等性智而了知的。參悟真空妙有,才能瞭解佛性本體是無相,卻又不能離相,離相就起不了功用。

佛為什麼有三身?本體是法身,實相是報身,功用是化身,三者一體。佛如果不示現出生在人間,就不能起用,在人間教化眾生。若不說法度眾,又怎能證明佛性本自俱足?見性成佛是去什麼地方見呢?《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家有一水三觀之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凡夫的假觀:俗諦(社會價值觀)。見山非山,見水非水,是二乘人的真觀:真諦(法執,執空的思想)。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是徹底見性的中觀:中諦(自性能生萬法)。自家本性裡頭,有無盡的寶藏,可說是「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但又不易就理一一明說,就得借助事來說明,有時事也要借助理才突顯。迷悟之間一切都是心在分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要能掃相證性,隨緣起用,才能達本還原。

在《六祖壇經》機緣品的最後,引用了臥輪禪師的一首偈語:「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這一首偈語是說:臥輪禪師的禪法很高明,他能把各種妄想,分別斷除。對待世界上的森羅萬象,好或不好,人我是非等,一切境界都能不起心動念,所以菩提正覺,就像天上的太陽那麼光明,像時間永恆無盡。但是六祖聽到這首偈語以後,並不以為然。因為惠能大師之道,並不是叫人天天只是不動念不工作。六祖惠能大師是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你在生活裡修行,吃飯、睡覺、工作,這都是修行。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只要我們的心不在萬物上計較,萬物圍繞我們也不必怕呀!所以六祖聽到臥輪禪師這首偈語以後,他說此偈未明心地,太過抽象,太過消極,依此修行只是一種束縛是錯誤的認真。惠能也有一首偈語,曰:「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惠能說,我沒有伎倆,我也不持戒,我也不犯戒,我就是隨緣而住,隨緣生活,不怕起念,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後念覺悟,就是佛陀。前念執著於境界,就是煩惱;後念不攀緣境界,就是菩提。宇宙萬法全都在自心之中,《維摩結經》中說:「當下豁然開朗,返見自己本心。」

儒家以三綱五常為入聖之道,教人行五常(仁、義、禮、智、信),以合乎忠恕之道。佛家以三皈五戒為證佛的階梯,教人守五戒,三業無虧,六根清淨,以符慈悲之懷。道家以三清五行為成道之法,教人修五行,以明感應之靈。性理真傳必須三教齊修,不偏不倚,行儒門之禮義,用道教的功夫,守佛家之規戒,小用可延年益壽,大用可以明道成真。

最後要談到一貫道達本還原的修持法門。一貫道的修持非常簡單易學,直接契入本心,從心性著手,以人道達天道,人道盡,天道近。而修持則是從辦道中來完成,誠心修道是自覺,真心辦道是覺他,實心懺悔是自醒改過。一貫道最殊勝的是它的三寶心法,性、心、身一貫。明師一指,自性覺;無字真經,自心正;古道合同,自身淨。透過玄關,明師一指,以祖師天命點出世人的妙性本空的諸佛心印,含寓著無形的無極,我們佛性流露與十方諸佛默契交融。師母說:二六守玄,掃妄現自身佛相。口訣是無字真經,也是通天神咒,由於彌勒是當今應運的主化佛,因此一切神真,在感應到口訣時,都會來助化。這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合同,雙手合抱成一個全始全終的有形無極。當我們在佛前叩首禮拜時,自然形成有形的無極與無形的無極合而為一的現象。換言之,每一叩首,即宣示一次最究竟的達本還原。如此玄妙的印心大法,實在令人震驚不已。

各位前賢道親,明師一指,點開我們沉淪千古昏暗的靈性,啟發我們的良知良能,我們對人生有了正確的目標,不再活在無明的漩渦之中,不再複製無明的習氣,再種輪迴的種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過道化人生,隨緣行三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做到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為、無我、無心的流露。至虛極,守靜篤,守三綱五常、五戒、行八正道,六度萬行,自然外魔不入,內魔不生,得真正清靜,也是佛家所說,在佛的境界行菩薩道,才是真正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達本還原,了凡入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