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德修業
   陳秀真

    修道的功夫,大致來說,不外乎「修己」和「渡人」兩方面,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明德新民」或者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和佛家所謂的「自覺覺他」都是一樣的。修己是內功,渡人是外功;內功屬於修道一方面,外功屬於辦道一方面;換句話說內功是道,外功是德;道屬於空(要明心,空慧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德屬於實,所以說無德不能顯道。《中庸》云:「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實在就是這個意思。當我們大家同心協力把道務做的很好,別組線的前人,點傳師都來讚揚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為老前人佈德,當每一組線各盡其力,把道務傳遍萬國九州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為師尊、師母老人家佈德,為彌勒祖師、南海古佛、濟公老師打幫助道,建設人間淨土。

    德是由道而生,而道必須靠德來培養,兩者相互為用,不容偏廢。內功是保存天性,外功是發揮天性。保存的很好,明體也;發揮到極致,達用也。明體謂之立果,達用謂之行功。這樣才叫做道明德立,知行合一;內聖外王本末俱備。天道人道並行不能只有一方,這才是體、用兼備的準則。

動靜如一

道場教導我們要默視本性,意守玄關,不拘任何姿勢,隨時可以靜養,方法非常簡單,坐到一念不生,人我兩忘,「一靜即超三界外,不勞彈指了修行」這是靜功夫。另一方面,在動時必須特別注意三省四勿的功夫,改毛病去脾氣,除掉一切不良嗜好,隨時隨處檢點身心。總之,要動靜合一,內外不二,靜中存養,動中省察,這也是《中庸》上所說的「唯精唯一」之法。唯精者,省察之功;唯一者,存養之道;如此力行,久而不怠,漸漸可消滅人心,返回道心。最後還須,堅固持久,否則難免暫得暫失。

許多人以為修道只要內聖修好,只要心中有道或只要行善即可,今天我們深入道理以後,才了解到若無外功的培養,而專靠內功的存養,所收的效果,是緩慢的,總不如藉外功的培養所收的功效較大且速。尤其是正值三期末劫的現在,能讓我們繼續修辦的時間不多,我們修道就不能一昩的閉門不出,靜坐自修,應該努力的渡眾,積極參與修辦,在行外功百忙之中,也要有空時守守玄、靜靜坐,學習放下,對我們也會有很大的好處,然而動中之內功,例如,三省四勿,嚴格檢查身心等功夫,更是一刻不能疏忽的。

知命與立命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呂祖說:「我命生來本自然,果然由我不由天。」今天我們求了道,受明師指點,天榜掛號,地府抽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雖然我們已經得通天之路,可是現在我們仍在後天氣數之中,所以得道必須修道,不修道,就不能達本還原,安身立命。然而不知命便不能修命,不修命哪能立命呢?

古人說:「無德不轉人,無業不轉人」,人的德行、罪業不同,根基緣份也不一樣,所以人的命也有富貴貧賤。命是人的根,能把根本修養好,命則由我立,不由天。

命有天命、宿命、陰命三種,天命是上天所命的,即是本性,也是人的天職德位。人如不盡天職,不顧道德名譽,就是違天命,就不能得天福。宿命是所有衣祿、食祿、財產等,皆是從因果輪迴而來,是前生造定。如果不知道保宿命,不能節省錢財,任意浪費,則有損宿命,不能享福。再說陰命,陰命是習性、脾氣、嗜好造成的業力苦根,如不知了陰命,任意而行,吃喝嫖賭無所不為,一不隨心,又生出恨怨、惱、怒、煩等陰氣,以致倫常乘違,福壽日減,甚至罪業重重,死於非命,不得善終,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若人能了陰命,自然成長宿命;再進而止宿命,更能長天命,以上三命都由心造,存何心田,造何命運。所以說聖賢,仙佛無陰命。除此之外皆有陰命,陰命是下達之路,所以君子最注重的是立命之學。

古時修道者,皆為自己性命,超生了死,而拜師、求道 。先修後得,一師傳一徒,要求真道是非常難的事。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幸運,適逢真道普傳,濟公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很大高額度的Credit,讓我們先得後修,只要有佛緣肯修道,都可以聽聞無上大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真修者均能夠明心見性。明心即是知命,見性即是立命,知命而不立命空落一生。《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知行合一,即能安身立命,所以要成聖成佛,或要入四生六道者,皆可由我們自心作主。

明朝袁了凡先生,曾遇星士孔先生為他算命,告訴他說:「你乃仕路中人,何時進學,何時進學,何時拔貢,何時當出任為四川尹,老年無子,五十三歲壽終」,了凡先生一一把它記下來,發現過去所經歷的都被說中了,於是非常相信命數,對任何事淡然無求。後來到了南雍,在棲霞嶺上遇著雲谷禪師,兩人相見甚歡,對坐一室,談道三天三夜沒有睡覺。於是禪師對了凡先生說:「凡人所以不能作聖者,只因為妄念相纒,你一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為什麼?」了凡說:「我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禪師說:「我以為你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要知:『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命由我立,何必為氣數所拘?你從今天起,多行方便,廣積陰功,功果圓滿,命運自變。」袁了凡先生因此力行善事,作功立德,以後日子所經歷的事,均與孔先生所算的不相符,三十年後生了一個兒子,到六十九歲還安然活著,後來寫了《了凡四訓》以傳後人。

《七真傳》裡記載邱長春事蹟,當初也是如此。照此看來,性雖由上天所賦,命實由自己所立。我們只要進德修業,努力參與修辦道,自然能夠跳出數外,努力不斷,終有達到聖賢仙佛果位的一天。

行為平坦的道路

 每天我們身體所做的事情,口裡所講的言語,心中所起的各種意念,如果沒有一條平坦的道路,給予我們「身、口、意」三業一條正確的指南,行為就可能產生偏差,而造成不幸的後果,可見平坦的行為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分四點說明:

(1)   怎樣認識行為善惡的標準,導惡向善,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探討。

1.      善惡是非,難以辨別

一般法律來說,殺人有罪,濫殺動物有罪,若就宗教業果道理來說,殺害昆蟲也是有罪,只是殺害人類的罪比殺害其他動物的罪重,當我們不得已而殺其它生物的時候,也要存著慈心為生物祈福。當某甲做奸犯科,某乙知而不言,故意包疪對方,該說而不說,因而危害國家社會的安全,同樣是犯法、犯戒。佛法說:不惡口,要多讚歎,不過對方明明是個大壞人,卻對他阿諛奉承,從法來看,讚歎固然容易入佛道,非法的讚歎反而是妄語。但是方便妄語有時卻是慈悲的菩薩行。譬如醫生安慰患了絕症的病人,雖然打了妄語,動機則是善良的,因此我們的身口意行為,有時有難辨別出是是非非,善善惡惡的標準,所以保持意念的正知正見是非常重要的事。

2.      善惡好壞,一般標準

以佛法的標準來看,一般分十惡與十善。十惡是指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殺、盜、淫是「身業」所犯的三種惡事,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口業」所犯的四種惡事,貪、嗔、痴是「意業」所犯的三種惡事,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在無明的覆蓋下,做出十惡,使我們的身心在痛苦煩惱中沉浮輪迴,不僅害自己,也危害了社會。如果我們明了十惡的禍害,轉十惡為十善,不但自己幸福快樂,社會也多了一份安寧祥和。

3.      看是惡事,實是善事

例如殺生本來是殘忍的事,但是為了救生而殺生,以殺生為救生,是菩薩的慈悲方便權智。過去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發現一個強盜起了貪念,要將路過荒野的五百位商人害死,以搶奪他們的財富,他不得已,興起「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心,殺一惡人而救了五百商人。像這種慈心而殺,不能以一般殺生的尺度來論斷他的罪過。

(2)   怎樣策勵行為向善的力量

我們的身心好比脫韁的野馬,難以調伏,如何握緊手中的繩索,調伏這批烈性的野馬,鼓勵我們的行為,使它走向真,善,美的大路,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      要有節制的感情生活

有情眾生,感情生活的需求本來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處理不當,用情過多,反被多情所苦。因為感情糾紛而引起的不幸事件比比皆是。最好能過著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愛昇華成為道情法愛,把佔有強求的感情淨化成為奉獻成全的慈悲,轉有情為無情,化專情為愛一切眾生的大有情。

2.      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

合理的經濟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古人說:衣食足,然後才能知禮義。八正道中的正業,就是指正當的職業。淨財生活的基本須要有了依靠,才有餘力去幫助別人,服務社會,一個國家,百姓富足,國家才能強盛。同樣的,道場有了淨財,道務才能興隆,因此,合理的經濟生活是須要的。

3.      要有正當的社會生活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開群眾而單獨生活,所以要成為健全的人,想追求幸福快樂,就必須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如何過正常的社會生活?忍耐、謙和、慎言、寬容的涵養很重要。古人說:「涵養怒時氣,提防順口言,謙恭原益己,輕薄易招愆。」做人,話不可說盡,勢力不可使盡,凡事要留個餘地。越是憤怒的時候,越要克制自己,不輕易口出惡言,傷人傷己。一時的怒氣,無心的言語,往往會毀掉多年辛苦培養的友誼與功德。「靜坐常思己過,閒論莫論人非」,能夠以如此寬容、體諒的心來對待社會生活的一切,未來必定是一條坦蕩的康莊大道。

4.      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將我們的生活道德化、宗教化,把道德的崇高理想和宗教的虔誠精神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每日心中常默念「願斷一切惡事,願修一切善行,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德化的宗教生活,如果人人都有道德的倫理觀念,宗教的高尚情操,這個社會就可以消除罪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世界也可指日可待。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君子不欺暗室,人人修福、修慧、修德,平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隨緣安住,何處不是桃源淨土呢?

(3)   怎樣舖好行為平坦的道路

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為自己舖好一條坦蕩無礙的高速公路呢?

1.      不犯他人的慈悲

五戒──殺、盜、淫、妄、酒其實就是一戒,就是不侵犯戒。有人侵犯我們的時候,我們必定很痛苦,將心比心,別人當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他,這種不敢侵犯,不忍傷人的心就是慈悲。假如人人都有慈悲,我們的社會將會減少許多的罪惡,邁向文明開化的大道。

2.      遇事柔和的安忍

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忍耐的力量,自古剛強必定毁敗。我們的牙齒比舌頭剛利,卻比舌頭容易蛀壞。柔能克剛,滴水穿石,以柔和安忍來處事,再艱難的事,也能迎刃而解。最柔順的水,可以穿過最堅硬的岩石。

3.      勤儉樸實的習慣

勤儉樸實是事業成功的要素,更是古來君子、聖賢的風範,再肥沃的土地福田,不勤勞精進去耕種,還是會荒蕪沒有收成;再興隆的祖產家業,不能節儉樸實持家,終有揮霍殆盡的一天,養成這樣好的習慣,事業已經成功了一半。

  行為平坦的道路,要靠我們每一個人腳踏實地去建設,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只要熬過日曬雨淋的艱難,就能享受電掣風馳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