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 FAQs

*甚麼是道?

  道是天的理,人的性靈,天地人物,皆是一理所生,做天有天理,地有地

理,人有性理,物有物理,天無理不能立,地無理不能生,人無理不能活;物

無理不能長。故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吾人能修性者,就

能修道。而道亦可以說是吾人必走之大路。蓋凡行必有路,無路寸步難行。行

正路,則平平坦坦,日進光明。行偏路,則崎嶇坎坷,必墜陷阱。換句話說:

也就是合於理者,為光明大道;背於理者,為黑暗邪途。故孔子教人,以「非

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修身之本。使人人說理,事事

遵理,如此則身可修,而家可齊,國可治,而天下可以太平。

  所有一切之動靜云為,自無過與不及之差矣。由此觀之,道是萬類生活之

要素,是支配萬類之主宰、是一切有情之教主,是至虛至靜之真理,是至聖至

靈之玄德。

*何謂一貫道?

  一貫道者:其意甚深,其理至妙;簡而言之,「一」即是無極之真,先

天之妙,至神至明,亦名之曰「理」。「貫」即貫徹一切之意,由無貫有,

由始貫終之無極至理。因此理貫徹天地萬物,而天地萬物各具此理,故曰

「一貫」。所謂「道」者,路也。亦即理也。萬事萬物莫不有是路,亦莫不

有是理。合乎理者,即合乎道。違於理者,必背乎道。故一貫道者,合而言

之,則是貫徹天地萬物萬事萬類之無極真理。亦即是貫通天地古今中外,普

救眾生之光明大道。行於大道,則能返還至善。行於邪途,則必淪墮重劫。

總之,天地萬物,未有出乎一貫之道者。故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

由斯也?」

*一貫道之傳承?

  道祖老子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徵天地之源,出於道。未有

天地,已有此道。

  伏羲氏出,仰觀府察,究天地之生理,而畫先天八卦,以顯天地之奧妙

;此為大道降世之始。繼由軒轅氏,遇廣成子指點,大道始得闡明。嗣後堯

舜禹湯文武周公;接續道統。心法相授,一貫相傳。周初道祖老子降世,發

揚道宗,東渡孔子,復由孔子傳之曾子。一貫名稱,已載在經傳。以後輾轉

遞傳,忽隱忽顯;迨至宋朝,希夷首出。濂洛關閩,如周敦頤、程顥、程頤

、張載、朱熹等;相繼而起,真宗賴以復昌。然而運不相逢,究未繼續道統

,因為孟子以前,業已盤轉西域,釋教接衍。所以宋儒雖然輩出,不過應運

闡發道旨而已。西域自釋迦佛大弟子迦葉,單傳至二十八代為達摩。梁武帝

時,達摩初祖西來,真道又得一脈相傳。至十五代王祖覺一歸空時,瑤池金

母降壇批示:東震堂始改為一貫,稱曰一貫道。再傳至十六代劉祖,遂轉東

魯,三教合一。十七代路祖,應運普傳;現在弓長師,奉承道統,繼續辦理

末後一著。此一貫道發現時期之沿革也。

*一貫道宗旨是什麼?

  本道之宗旨:就是敬天也,禮神明,孝父母,重師道,信朋友,和鄉

鄰,謹言慎行,改惡向善。除綱常倫理當行之事外,一概看破;而研究天

人一貫之旨。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明善復初。尤貴善與人同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互相導引,以正人心而挽頹風,化人人為善

人,冀世界為大同。是本道唯一之宗旨。

*一貫道有什麼規程?

  天降一貫大道,既為普渡眾生,挽救劫運,是以本道之規程,亦極簡

而易行。約而言之,可分四端。

 (一)入道必須遵守佛堂儀規。

 (二)勤修內外功課.內功為修己向善,外功為渡人行善。

 (三)入道必須繳納功德費,以充道內費用。

 (四)入道必須遵守師訓,抱道奉行。

*入一貫道有什麼手續?

  一貫道既為普渡眾生,是以凡有心向善,身家清白,品行端正者;不論

男女老幼,皆可由引師保師二人介紹入道,和繳納功德費,遵照入道儀規,

受師點傳。並立一心為善之鴻誓大愿,以表誠心,而誌不忘。

*入了道後應做些什麼事?

  吾人入道,純為修道;所以入道之後,須有修行之功夫。一貫道修行之

功夫,為半聖半凡。一面修道,一面謀生,無論士農工商,均不妨礙其本身

職業。至於修道功夫,可分兩端:一為內功,即修身成己,使「私慾淨盡,

天理流行」。求其放心的功夫。另一為外功,即是勸善成人,普渡眾生,與

人為善,拯災救世,量力而為的功夫。是以吾人入道之後,應作之事雖多。

總其大概:不外內外兼修,聖凡雙顧之二端。

*道中供奉那位神佛?

  一貫道所供奉神佛,為主宰三界十方之明明上帝。因其位居無極,而為

開天闢地生人之道母,故又稱老。其下協辦助道之神聖,如諸多神祗,以

及彌勒古佛,觀音古佛,濟公活佛,均為本道所供奉之神佛。

*為何要供彌勒古佛,觀音古佛,和濟公活佛?

  時屆「三期末劫」,明明上帝特命彌勒古佛,與觀音菩薩,濟公活佛,

應運救世;共辦收圓大事。由彌勒古佛執掌天盤,濟公活佛執掌教盤,飛鸞

宣化,救世渡人,是以吾人入道之後,對於心性,勤加修煉,以為進道之階

。對於師尊,尤須誠敬供奉,以本飲水思源之意。蓋尊師始可以重道,感恩

自應知圖報,此必然之理也。

*無極老和明明上帝是一個神嗎?為何有兩種稱呼?

  先天原始本體,無形無名。伏羲氏畫先天八卦,以圓圈象之。又一畫開

天,取一字以代之,取其義曰無極,即至極而無以復加之義。因無極有生育

天地人類萬物之功能,是由無形而生有形,因有形而有名,是為母;所以稱

之為無極老。且無極既能生育天地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主宰。所有其中

參贊化育,運用萬能,定有至神;其體為理,其用為神,因稱此神曰上帝。

再吾人降生之初,天所賦予之性靈,本極光明。嗣後物慾所蔽,失去本來靈

明,故欲恢復本來靈明,必須為善去惡,清心寡欲,使靈明復明。所以稱曰

明明。即是復明吾人本來的性靈,亦即大學所說的「明明德」的意思。基於

上述二義,故無極老,又稱明明上帝。

*道中也燒香磕頭嗎?

  中國禮制,莫備於周,在昔周公「制禮」,用致太平。孔子設教,必曰

「學禮」。

  古聖先賢,無不以磕頭為最敬之禮節,燒香為祈禱神靈之信符。雖與今

之獻花鞠躬靜默等儀式不同,其表示誠敬,殊無二理。是以本道敬神之儀規

,以燒香磕頭為必要者,遵古禮也。

*燒香磕頭,究竟有什麼意思?

  依前題所述:燒香為祈禱之信符,磕頭為敬神之禮節,吾人入道以後,

倘能誠心發愿,遵禮而行,則諸天神靈,「感而遂通」,降衷護佑,人神得

以結緣。是知燒香磕頭固是敬神之表現,亦具復命合天之妙理。且古聖造字

,具有深義,命字分寫為人一叩。所為人同是者人,無故誰肯向人屈膝?惟

到危急之頃,則不惜五體投地!伏俯泥首?為保命耳。吾人修道,亦講叩首

是為了命,故修道者,不可不注意奉行也。

*一人入道可矣,為何還要齊家?

  大學云:「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見修

身之與齊家,關係非輕。試觀近世之家庭,禮義不講,長幼失序者,十之八

九。家家有口舌,鬧意見。致使天倫不順,兄弟失和,因而綱紀墜落,倫理

煙滅,甚至危及國家,影響社會,此皆人人不知修身之故也。所以古聖有齊

家之教,實有至理存焉。孟子云:「天下溺援之以道」。今吾道齊家之說,

亦即此意。因為一人修道,不過修一身耳。焉能代為全家而修?不能代表全

家而修;當然齊家而修為宜。何以故?因為齊家後,目的才能相同,意見才

能一致,互為考證,互為勉勵,同為伴侶,各不背拗。大家一心,攜手前進

!實行齊家之教,豈不美哉?

*乾坤道友應該怎樣行功?

  道中男女道友,對於行功,應分工合作,全體動員。或講解經訓,宣傳

道義,有錢者,量力出資,印刷聖經書訓。有力者,四出勸導良善親友,速

行入道。或捐資設立佛堂,以便眾人行功。或盡心維護佛法,使道務日見發

揚。或立志篤行,謹守師令。或齊家修道,以示模範。凡此種種,男女道親

。均應各自行功,以期得證善果。唯乾坤道友,對於行功,宜隨緣隨份,不

誤職業,量力而為,無非親渡親,友渡友,然亦不可濫渡。孔聖云:「可與

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君子不失人,亦不失

言」。所渡之人,總以忠厚篤實,良善者為宜。至於「心術不正,品行不端

」之輩,雖屬至親厚友,亦不可渡。倘若不慎,渡進此輩,不惟無功,過莫

大焉!各宜慎之。

*何為內功?

  修身成己,使一切行為,皆合乎理,清心寡欲,用求其放心的工夫,即

為內功。

*何謂外功?

  現值三期末劫,一貫大道,應運降世,凡係一貫道友,各負勸善成人之

責任,行濟人利物之事。希人人向善。存拯災救世之心。廣化善信,依規求

道,此種功德,即為外功。

*行外功時,不知何做法為宜?

  行外功,不能有「沽名釣譽」之心理,更不能有「惡言厲色」之表示,

若為沽名起見而行功,則無所謂功矣。若性燥氣憤而勸人,則非修道人矣。

總之行功要遵三教聖訓,竭力實行為是。凡抄寫善書,設立佛堂,宣傳道

義,以開人智,皆是上等功德。要知化一人成道,使他九祖超升,抄一句善

書,勝如佈施。即三教聖人,無過於此。至於凡情上濟急救難,賑災除厄,

小則出資獨辦,大則集資共舉。他如不廢金錢之功德,更要隨時隨事地,和

言悅色,多方開導,與父言慈,與子言孝,與兄言友與弟言恭,與夫婦言和

睦,與朋友言信實,與官史言忠正,遇惡人勸他改邪歸正,遇善士,勸他養

性修真。廣行三教,報答五恩,此渡人行功之法也。

*進了道,也吃素嗎?

  吾人入道之後,齋戒最為切要。蓋以先天之性,原本至清,決不容有濁

氣相混合。遇有濁氣相混合。遇有濁氣攙雜其間,自必亂失本真,故修道之

人,必須留清去濁,始能復明本性。凡屬五葷三厭,皆當盡量戒除,五葷氣

味凶險,食之則五臟之元氣,易被沖散。三厭為禽獸水族之類,俱屬陰濁,

食之易傷吾人純陽之體。吾道既以修煉純陽為旨,更須避陰保陽為妙。況且

上天以好生之德,修道之人,應體 上天之意。不可貪圖口腹,任意殺生,

致造孽愆。對於葷腥食物,雖不能一時戒盡,亦當漸而行之。先持花齋月齋

,久之漸成習慣,然後再持常齋。但如不願持齋,多行功德,能替六畜消冤

,亦無不可。是以規矩雖立,辦法是活的,總之修道人,要以慈悲為主。

*入了一貫道,有什麼效果?

  吾人入道之後,經師尊指點開竅,智慧大開。如能誠意抱道奉行,能將

以前的罪過完全取消。且確保生時順當,躲劫避難,死後平安,脫法閻君

之苦,輪迴之災。其效果至偉且大,願世間之修道者,速覺猛進,以證功果。

*效果也有證驗嗎?

  眾生若能修一貫大道,積德感天,在生前逢凶化吉,遇難成祥,躲災避

禍之證驗,不勝枚舉。死後超生,得脫輪迴。不但靈性可以到壇說明,其遺

留之色身,亦有證明可驗。按釋道兩家,長老師傅圓寂羽化之時,有坐化筋

垂之象,足為功行圓滿之徵。然而千百中,乃不得一焉。又足證修之者眾,

得之者寡也。吾道中凡經過點傳者,無論功德之高深微末,死後皆是面帶笑

容,顏色如生,不走四門,冬不挺屍,夏不腐臭。甚有多至數日不變,異香

滿室者。除信道不篤,與反道敗德者;則不敢論定外,其餘則比心皆是,童

叟同然;色身既有此表象,足可證其靈性已證善境,當無疑義矣。

*入了道,惡習不改,怎樣勸化呢?

  吾道原是以理教人,以善化惡,入道以後,舉凡一切不良習慣,及不正

當嗜好,皆當屏去淨盡。方不失為一貫之忠實信徒。惡習即或有之,道親亦

當稍盡互相勸勉的義務,曉以道理,喻以利害,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諄諄

告誡,因人設教,或從正面直接勸化,或從反面間接勸化,總以達到改悔為

止境。

*三教合一,怎樣解說?

  三教原是一理所生,雖分門別戶,言論各有不同,然而究其實際,概屬

一理。故三教俱是因時而設,應運而興,無非代天宣化,挽救人心,化惡為

善,化莠為良而已。況道家以虛無為本,注意保養虛靈,反回無極。釋家以

寂靜為根,注重返觀靜寂,滅除雜慾。儒家之明明德,則注重私慾淨,天理

純全。天理就是至善,亦可說他是靜寂,靜寂便是無極,無極即是真理;三

教宗派皆由無極一理而生也。且佛講:「萬法歸一,明心見性」。道講:「

抱元守一,修心煉性」。儒講:「執中貫一,存心養性」。雖三教之傳法不

同,要皆以一為本原,以心性為入手,自是由一理而化為三教。猶人之一身

而分有精氣神焉。現在三教合一,乃收圓之象,猶之返本還原,俱為不昧之

靈性,則又合為一也。

*心好而已,何必入道呢?

  常人果屬善良原子,一聞此道,定必踴躍求修。盡力提倡,蓋以善人君

子,無時不以世道人心為懷,當今之時,世道澆漓,人心奸險,惡氣沖天,

召來種種惡劫,憂道君子,朝夕設法,救濟不暇!今得本道出而普渡,有不

欣然樂為者乎?且入道最終目的,是在超生了死,達本還原;不再受閻君之

患,輪迴之苦。若徒言心好,亦不過為一濁世之善人,轉世受福報耳!況福

祿亦有盡期,到了盡時,又不知如何結局?較之入道者,受師指點,永脫輪

迴之苦,安享無窮之福,則不可同日而語也。吾人但細玩味,孔聖之「惡鄉

愿」說是:「德之賊」一語,再悟一悟「朝聞道,夕死可矣」一語。即可知

心好,原與入道的不同了。

修道問答              摘自《修道百問》

問:叩首的時候,有時心念會跑掉,而發現的時候才趕緊收回去,這是不是習氣太重?這樣叩首是不是沒有效?為什麼叩首心念會跑掉?

答:如果叩首時心中全然無念則是一種頑空。

叩首是一種動中取靜的修行,是在境而不染於境,而不是完全無境。完全無念則是頑空。叩首時會起心動念是很自然的,只要即時發現而能迅速收回自性,則並無妨礙。當然如果完全心不在焉也是不對的,完全心不在焉就不是在叩首,而只是在虛應故事,應付而已不是叩首。

叩首為什麼仍會起心動念呢?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不斷在變動,而我們與這世界的關係會遷動著我們起心動念,因為我們不可能無感於世間,所以我們心念會因之而有動念的情形,這也真是一種隨緣,而只要能收回來,則是「不動」。

所以叩首也是一種「不動隨緣」。我們的自性是不動的,但心念會隨世間而有異動,而能不被這些因緣繫絆而能再收回自性,便是一種不動隨緣。

如果叩首能經常而且持續,則漸漸的這些會牽動心念的因緣會逐漸減少,心念也能更凝聚更專注,所以不必為這種情況擔心。

問:修道應從何著手?

答:每一個人修道的根基不同,所以入手處當然也不同。但就一般性而言,一般道親最方便簡單的著手處,應是「接近佛堂」。

天道由於有仙佛護持,所以佛堂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許多道親一接近佛堂就像金屬被磁石吸引住般離不開佛堂,而漸漸的從這裡開始起信修行。

為什麼佛堂這麼有吸引力?因為佛堂就像世間的淨土般,每個道親進了佛堂,自然會有清涼、喜悅、滿足、快樂……等等,說不出的感覺,而一旦出了佛堂,又覺得掉回污濁世間。

而且佛堂中道親展現的禮貌、謙虛、親切都令一般社會人感到無比清新,同時也願意學習。所以親近佛堂是修行最好的起步。常常親近佛堂自然會對道有興趣,對渡人、辦道等天道的運作在自然的情形下一一的肯定而且實踐。

但若對道場的課無法產生興趣的人,也不要勉強,只要初一、十五回佛堂拜拜,很自然就會感受到生命開始轉變,不必勉強自己要這樣修行、那樣修行,先從自己做得到、喜歡做的開始。

如果碰到堅決不肯來佛堂的新求道人,可以輔導他們用三寶來調伏身心。並多講一些運用三寶的見證故事,來加強他們的信心。(切忌講深奧難懂的道理。)只要他們肯用三寶,久而久之,便會和仙佛感應道交,到那個時候,不用催促,他們自然肯親近佛堂。

問:修道是不是最好全聖不凡,如果完全捨身在道場,是不是會修得比較快?

答:天道應運「聖凡兼修」是教人在凡間中能工作、能奉養父母、教養子女而還能修道。全聖不凡是紅陽期的修行,並不適於今日的社會。當然道場中有些職位是需要有人才全身投入才能運作,這是例外。一般道親仍應以祖師訓示之「聖凡兼修」為風範。

在祖師四十八訓中第四十五條亦有言:
「辦道各習一業,方能久住他鄉,若無一點事業,只靠幾兩盤費,如何辦得過?故開道必須事有營生之計,方可有成。」

一般人總以為修道要全身投入才修得快,事實上不然。對於一個修行者而言,越是惡劣的環境越是促使他成道的原動力。一個離塵的人雖然不易為惡,但沒有經過塵俗的試煉,反而不易革除習性中的貪嗔癡。而在塵俗中營生的人,每天接觸的雖然是污濁的惡世。但能在塵而不染才是真正的白陽弟子。而且在塵俗中各種名利誘惑、聲色誘惑之下,心中的貪嗔癡不易躲藏。而一旦發現自己有所偏差,才會隨時懺悔改過。

所以佛法中認為在淨土修數千年,不如在凡塵中修一天,所以天道弟子成道的機率比紅陽期離世修行來得高,就是因為天道弟子並不是出世修行,而是入塵而不染。在塵而離塵才是真正的修行。

問:研究經典是否為天道弟子必經的修道過程?

答:研究經典是件好事,但不是修行必經過程。尤其對天道弟子而言更是可有可無,但目前道場中許多道親修久了都走上研究經典的路,然而天道原本傳道不傳教的信念又令這些道親非常矛盾,歸究目前道親之所以談經典的原因有幾點:

一、對人生及修行有種種疑惑,想從經典中尋求答案。

二、羨慕講師們隨手引據經典的博學多聞。

三、為了渡人、成全人。

這些原因都無可厚非,但談經典因為很容易落入知見障、文字障,所以要談經典最好先經過一個「懺悔改過」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省略只重讀經典,則只有增加障礙。

如果一個人毛病脾氣一大堆,不經懺悔改過,而只是讀經典,很快就會覺得自己見多識廣,越來越驕慢,而成為增上慢的人。釋迦牟尼佛說:「寧取我見須彌山,不起增上慢見一芥子。」就是說修行者寧可有堆積如山的毛病脾氣,也千萬不要有一粒菜子一般大的驕傲。因為毛病、脾氣不能使人理直氣壯地作惡,而且易使人自卑、懺悔,而一個驕慢的人反而會以這些毛病脾氣為理所當然。

比方說同樣是聚斂財富,一個有毛病脾氣的人會想:「我其實不該這樣貪心啊!我也不該這樣的自私、不該欺騙人……。」但一個驕慢的修行者,則理直氣壯覺得:「這些愚昧的眾生多拿些錢出來供養我也是應該的,而且反正我拿這些錢是要渡眾啊!」

所以懺悔比飽讀經書重要得多,一個只讀經典而不自省的修行者會漸漸失去慈悲心與忍辱心,只要有人不贊同他的見解,就覺得這個人根基太差、業障太重,而事實上是自己被文字知見障住,像戴了一個墨色眼鏡般,把所有的人都看成黑色。

如果能先經過一段時期懺悔,如參加懺悔班,與每日愿懺,把毛病脾氣作一番挖掘洗滌,然後再讀經典,相信體悟一定更深,而且不會落入驕慢與知障。

在禪門中尤其認為讀經典容易膠黏阻塞了心靈。最明顯的例證是六祖惠能,一字不識而在聽到別人誦讀金剛經時便即開悟。

問:天道弟子修道,應重視修福,還是修慧?

答:天道是「聖凡兼修,福慧雙修」。不是只偏修福,也不是只重修慧。

十條大愿中,三寶心法是開智慧的修慧法門,懺悔改過也能生智慧。而渡人、辦道則可增長福德,消除業障,屬於修福法門。

天道弟子只要真正照十條大愿修行,不論家庭、事業、智慧都會越來越增長。所以天道是福慧雙修的修行路。舉例來說:

後學從前偏重自修,在三寶心法上猛下功夫。不久,果然智慧增長,從前讀不懂的經典都通了,許多過去沒有的智慧也都增長出來。但由於很少渡人也很少參與辦道,所以雖然智慧增長,但生活困境卻無法改變。經過多年努力無法解決。後來偶然機緣中開始渡人、辦道及成全道親,而在不知不覺中生活困境卻都解開了。如今許多過去的朋友見到後學都不敢相認,因為面相都改變了。很多人都說過去後學看起來一點福報都沒有。雖然在家,卻像極了苦行的出家人,而今看起來竟像個福星似的,很有福報,真是不可思議。

這就是天道十條大愿不思議的福慧雙修,十條大愿若能毫不偏廢,福與慧很快會滋潤你的生命,這不是只發生在後學一個人身上,道場中這種見證比比皆是。所以天道是一個福慧大法,適合每一個修行。

問:為何要求道?

答:求道即是「真出家」。一般人總以為出家便是作和尚剃光頭,事實上出家的目的在於「出離生死」,所以五祖弘忍大師說:「出生死枷,是名出家。」

出家並不是剃頭、穿緇衣、踩芒鞋而已,出家的目的在於解脫生死的枷鎖,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說:「出家人要知道怎麼才能了生死,我們的目標是了生死。」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出家的真意義。可是了脫生死的道路在那裡呢?有太多人撞了一輩子鐘、唸了一輩子的佛,結果還是順利輪迴去,有那位高僧散踞地作獅子吼:「跟我來!保證你超生了死!」呢?唯有天命明師。

「明師一指,超生了死」。求道就是求道天命明師的授記指點,而從此跳出生死苦海。所以說「求道即是真出家」。但也並不是說和尚尼姑都是假出家,僧尼若能見性,也是出生死枷。問題是:「如何見性?」
眾生之所以輪迴生死,飽受憂悲苦惱,乃因「知見」作祟。正知見使你上升,邪知見使你墮落,但是不論上升或是墮落,總是脫不出輪迴之網。唯有掃除一切知見,才能使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綻放光明。所以六祖惠能說:「邪見名世間,正見名出世,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明師一指,萬念俱歇。」唯有求道可使你在明師的指導下,歇除一切邪念與正念,永斷生死輪迴的根本,決定作佛!這就是所謂的「歇即菩提」。既然求道可以了生死,可以行菩薩道,可以作佛,可以使菩提自性永放光明,那不是「真出家」是什麼?修行人捨此更無明路,請快來求道吧!

問:為何修道修了十多年,經書也讀遍了,卻生不出普渡眾生的菩薩心?

答:這是許多道親的問題,道親初得道時往往渡人心切,而修久了反而不想渡人,原因多半是「自命清高,離群索居」。

修道人修久了,往往越來越遠離那些在慾望深淵掙扎的眾生。而且也越來越輕視他們,自然無法生出慈悲心去救渡他們。

尤其是讀經閱典的修道人,往往滿腹經論、辯才無礙,但卻渡不到一個人或根本不想渡人。因為在滿腹經論的同時,傲慢也隨之滿溢。一個高傲的修行者,連前人都不放在眼裡,更何況墮落的眾生?

所以當自己不想渡眾生或渡不到眾生時,要自省:「我是不是心生驕慢?我是不是缺乏慈悲喜捨的精神?」修道人要時常見自己的過失,而且要勇於改過,否則只是修得自命清高。

連流氓都肯為朋友兩肋插刀,修道人若不肯為眾生付出一點慈悲喜捨,則不是連流氓都不如了?修道不應比經典、辯才,而是要比悲天憫人的胸懷。所以不如放下經典,嚐試著用將心比心的立場去多關懷一些身邊的眾生吧!

問:如何改毛病去脾氣?

答:毛病的根源在「貪」。一個人之所以有很多毛病,原因都在於欲望太多。少私寡欲的人毛病一定少,所以改毛病要從節欲做起。佛法說「有求皆苦」,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大,人們之所以多欲,多少是以為欲望得到滿足便會快樂。如果瞭解欲望是痛苦的深淵,自然可以放下追逐,少欲知足,毛病自然也就少了。所以要革除毛病,要從少私寡欲做起。

而脾氣的根源則在「嗔」,脾氣壞的人嗔怒心一定重,心中不是充滿怨恨就是嫉惡如仇。要除去壞脾氣,要發慈悲喜捨心,對於仇敵、對社會不平、不滿的事,要從菩薩的角度來看,便能同情他們並且關懷他們。就像耶穌對將他釘死的人還說:「主啊!原諒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世間眾生都是因被欲望蒙蔽了佛性,才做出種種不當的行為,要改變他們唯有先關愛他們,而不是怨恨他們。

有了這樣的認識後「嗔」心自然不會如火一樣燃燒,去除了貪、嗔以後,毛病脾氣就少得多了。

除此以外,在改過時要注意改過不能著急,孔子說:「不欲速,欲速則不達。」毛病是經年累月薰習出來的,怎麼可能一朝頓改?往往越急著改,越容易因為改不掉而自暴自棄,如此便適得其反了。所以在下決心改毛病去脾氣的同時,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慢慢改、一點一點改,千萬不要半途而廢自暴自棄。

問:如何在家庭生活中能享受淨土的清靜?

答:淨土是人人想去的地方,因為淨土是無限清淨、喜悅,而且所求皆得。而要如何在人間、在家庭中實現淨土?關鍵在於「愛」。

如果家中夫妻能互敬、互愛、互諒,而父母子女間能孝順、慈愛,兄弟姊妹間也能友愛,再加以對眾生永遠維持一分不捨情懷,時時不忘盡力而為的布施,則淨土就在眼前。

「愛」是創造淨土的原動力,只要愛能調適得當,家庭中每一個人都身心愉悅。妻子盡職照顧家庭,丈夫自然會勤奮工作,不會有外遇困擾。丈夫對妻子忠實不渝,則妻子也將會將家庭照料成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使丈夫無後顧之憂。

如果再把「愛」擴散到眾生身上,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自然布施、行善,必將使自己得到衣食無缺的福報,事業必然順利。淨土的「所求皆得」自然在其中。

「愛」是人的天性,是人的良知,人生中的一切美好的事都是由良心所創造出來的。而一切醜陋的事,則都是由貪心創造出來的。所以人如果想在世間創造淨土,只有用良心、用愛心去生活。而如果想在世間創造地獄,則就由貪心來主宰自己。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菩薩行者不該只是貪圖享受淨土的清淨快樂,而應時時惦記受苦的眾生,這才是大悲心的展現。修行者失去了大悲心,就像船失去了舵,不論生活多優裕,也永遠難逃徬徨空虛之苦。

問:天道的特色在那裡?

答:如果道是一個「真理」,則「教」則是指向真理的道路。要注意教是指向真理的路,而不是真理,而一般教門往往把教法當作真理,比方佛教把佛經當作真理,基督教把聖經當作真理,這麼一來便陷入文字錯綜的羅網而跳不出來。

「教」往往被邏輯的思想理論及經典文字障礙了,而徹底僵化了真理。「道」是活生生的生活體驗,不必經過任何邏輯分析或理論基礎,每一個道親都可以真實地感受並親身體驗到它改造了我們的生命,提升了我們的內在精神,並且使我們掙脫生命桎梏。

宗教往往將其教祖及經典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遺產,而產生種種鬥爭與混亂,而「道」則將一切經典與各教教祖的精神融合貫穿,並且將之實踐在生活中,而不是只空談理論。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經典文字是色,講經說法是音聲。修行者若以音色為修行依據,則是人行邪道。這是教門最大的不足。教門往往因流傳久遠的關係,漸漸將前賢留下的文字語言當成真理,而忽略了語言文字並不是道。

問:修道人生病應看醫生吃藥?還是叩求仙佛慈悲?

答:在道場中許多道親一生病就以為業障現前,有的到後天鸞堂看因果,有的叩求仙佛,還有的認為不醫治受病苦才能了業。
其實人只要誕生,具有四大假合的身體,自然病痛是不可免除的,並不是修行就不會生病。生病如果是現代醫學所能醫治,就應盡早求醫,一味求仙佛,有時反而延誤了病情。

師尊也一再訓示我們:「該補時就要補,該吃藥時就要吃藥。」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也曾生病,佛陀生病也接受醫者耆婆的醫治,修行是修心,而不是鍊身。所以修行者和每個人一樣會生病,而修行者生病,自然也應求治於現代醫學,而且許多醫生都是乘願再來的菩薩,求他們和求仙佛是一樣。
當然如果是醫學所無力的疾病,可以叩求仙佛慈悲。只要有誠心、有信心,自然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

但不論求醫也好,求仙佛也好,要記住,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像房子一樣終究會壞的。我們只能盡力去修補,但時候到了還是要放下,不要太執著身體。身體是幻化的,我們保護它只是為了用它多修行多行功,至於生、老、病、死是人生中難免的,不要太執著。

道場禮節小常識    【摘自傳燈禮儀】

參辭駕的意義

參駕:即來至堂,向老、諸天神聖及前人、點傳師問安。

辭駕:即離開堂時,向老、諸天神聖及前人、點傳師辭別。其意義有三:

一、出告反面

就如同子女出門要向父母告知去那裡、做何事,回來要告訴父母事情做得如何,使父母安心;身為一之子的我們,面對老、仙佛及點傳師亦同。今天我們有幸協助彌勒祖師辦理普渡收圓大事,離開堂時,要向老、仙佛及點傳師辭駕,告知出去要辦何事;回到堂後,也要向老、仙佛及點傳師參駕,告知佛事辦得如何。

二、尊師重道

來參去辭,從叩首禮拜中,表現對仙佛、點傳師之尊敬,亦從中將道展現出來。

三、叩求反省

今大道普傳,有緣眾生均能得明師一指之殊勝機緣,有參與三期末劫普渡收圓,行功了愿之機會,今藉參駕老,反省自己是否隨時隨地均參與其中,不但身參與,心亦應參與,使不失其中,不失其位。我們來到世間,受到情識、慾望之影響,身心受到擾亂,而沈淪於六道輪迴中,如一塊肉,很容易被絞肉機(世間)捲進去,所以我們來到堂,要隨時隨地警惕自己,情識與慾望是要告辭的。 

獻香前整理中堂之意義

獻香前,要整理堂,擦拭燈、佛桌、供桌……等,除了使堂清潔亮麗,顯露其莊嚴清新之氣象外,更重要的,是藉清理堂之外在動作,行清理內在欲念、執著之修持;要從中體悟每個人心中本自具有一盞光明的心燈,但受到凡塵形形色色的誘惑,及情慾的蒙蔽,使這盞心燈蒙上一層層的污垢,而失去了光明,所以我們要明明德,以商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修省功夫去三心,掃四相,使自性重現光明,以達聖域賢關、至善之境。

平香爐之意義

獻香前,八卦爐要先抹平,這其中有兩種含義,一是莊嚴道場,保持道場之整潔;二是使我們浮躁不定的心平靜下來。有平爐經驗的道親應可體會;當心中有事牽掛時,要平爐非常不容易;反之,心中無事很平靜時,很快就能平好爐;所以平爐也是在考驗我們修持的功夫。我們的心是最易被外境所感而起漣漪,亦容易染上貪、瞋、痴三毒,更易為情慾所牽,使我們的心不得其正,也因此無法恢復我們原本圓陀陀的光明本性,而沈淪生死苦海,故在修持上,常藉物來提醒自己,要學習放下,放下一切干擾我們自性的物欲,使心境抹平,而能自見性天。 

燒香前就拜位的意義

若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激盪不已,一直往外逸放時,已離位的心境,與上天及諸佛菩薩的心是無法相應的。那麼,要如何將心境歸位呢?

當站立在燈前的當下,是自我觀照生命、檢束生命的最佳時刻。走至拜位,在未行禮前,先要攝心,平心靜氣,將為外在紛亂的環境感染,而仍在盪漾的身心收攝回來,讓浮動的心沈澱下來,使心境歸位;這時的生命是虔誠,無上莊嚴的,也就是「立於禮」的表現。以此虔誠頂天立地的生命面對老與諸天神聖,才能回應上天。 

每日獻香禮之意義

每日早、午、晚獻香,就像人每天要吃三餐一樣,啟示我們要如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每天要時時自我反省,所以在獻香時,要默念愿懺文。師尊在《暫訂佛規》中也特別強調:這是每位修道人在獻香時,不能忽略的地方。面對上天老,將我們的心赤裸裸地展露出來,自我作真誠的反省──是否有真修實煉?對所犯的罪惡過錯,是否徹底改過,永不再犯?德性有否增長?

一貫弟子於每天早午晚獻香時,以最虔誠的心禮拜明明上帝及諸天神聖,希望能藉著燒香,將心中之誠敬,隨香煙的上升,直至天庭,與仙佛相通,也點燃我們內心的智慧香,體悟人生真諦,修己渡人,成就有意義的人生。

藉最平實的獻香禮拜,默念仙佛聖號中,相契吾人內在的生命,省察內在生命是否還保有赤子之心?是否受到物欲的污染,而與本源疏離?期能由老及諸天仙佛的加被(稱念仙佛聖號能得到聖仙佛之加被,因每位聖仙佛在世時,均曾發出救世救人之大宏願),與自身內在自性佛的覺悟,讓良心顯現,呈現仁、義、禮、智、信五常德,以回應天命。

另在獻香時,還須默念愿懺文,將自己內心,在上天老面前全然展露無遺,一方面感謝上天,一方面自我反省與懺悔,並發愿改過遷善,回歸祖師本懷。

燒香禮中插香方式的意義 

在家庭佛堂,每日早、午、晚燒香,插十二炷香(明明上帝五炷,諸天神聖三炷,灶君一灶,師尊師母三炷),初一、十五及仙佛紀念日插大把香,遇四季大典、老祖師紀念日及辦道則插檀香。

在公共佛堂,除了插檀香時外,其餘皆應插大把香(三十炷)。

插香時必要居中,且要豎直,回應我們之內心,亦要時時守中。

每炷香與每炷香間之距離,以一寸為宜,代表我們於二六時中,念念不離方寸寶田。 

默念愿懺文的意義 

一貫弟子於每天早、午、晚燒香時,要默念愿懺文:

(乾)餘蘊(坤)信士(報自己姓名)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幸受真傳。

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

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

愿是原心,也就是我們的本性、佛性、良心;懺是懺悔。六祖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文者,是用來彰顯事理的文字。「愿懺文」。就是為回復本性原有的光明清淨,透過懺悔的條文,以便隨時提醒自己,每日不忘懺其前愆,悔其後過。

「餘蘊」是指人受到五蘊(色受想行識)之蒙蔽,靈性落入六道輪迴之中,而失去原有的光明;但在生死輪迴中,雖造了不少罪業,也積了相當的福德,兩者相比之下,因積有多餘的福德,故今得以求道,故修道的男眾(乾道),向上天仙佛自稱餘蘊。

「信士」又稱信女,指修道的女眾(坤道),向上天仙佛自稱信士。

餘蘊或信士以虔誠的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很幸運地得到道統、天命和心法真傳。

  (1)道統真傳:即從伏羲至師尊、師母,歷代祖師心心相傳,勿令斷絕之真傳。

(2)天命真傳:即諸佛願力的加被。因上天之明命均由有大德者承繼,代天宣化,普渡有緣種子,今天大道普傳,也就是彌勒祖師、師尊師母承受上天之明命所辦,若無上天之明命,誰也不敢辦,故稱天命真傳。

(3)心法真傳: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即啟發人人本自具有之自性佛。得道時所傳之三寶心法,即是啟動我們內在的自性佛、本心、良知良能,這是諸佛菩薩所以成就之所布,也就是得此心法真傳。

彌勒祖師奧妙的心法是廣大無邊、靈驗無比、沒有任何阻礙與界限的,祂保護芸芸眾生,並以其鴻慈大愿庇蔭眾生。我們在佛前對自己過去所作的罪惡過錯,很誠心地自我懺悔,真心改過,日新又新,以恢復自性本來之靈明,共同協助彌勒祖師所掌之天盤,普渡三曹,掌握此一大好良機,勤加修持,以期在天盤上註冊,共證龍華會。

不論是在有形佛堂或內在無形佛堂,如有違背常道,心念散亂放逸,向外攀緣,不依理而行的話,期望彌勒祖師以寬容的心,赦免弟子所犯之過,使弟子能改過自新再精進,將功贖罪,以達到自性佛堂的清淨。

禮敬、稽首、歸依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的第十佛彌勒佛。(十佛指治世七佛:赤愛佛、生育佛、甲三春、西長庚、空谷神、龍野氏、繼天佛,及收圓三佛: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彌勒佛屬第十佛。天元指天地形成,萬事萬物之源頭,也是天地的一個元會。「十佛天元」是彌勒佛的聖號之一。)

師尊於《暫訂佛規》云:「愿懺文乃早、午、晚三次燒香主要功課,而其中最重要的部份,正是愿懺文的實質,不使之流於形式,實乃今日修辦者當務之急。」師尊訓文又云:「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是否至誠領悟真傳妙諦?時時的內心懺悔才最重要,聞過則喜。在自性佛堂是否顛倒迷亂?再反省自己存心養性,心平何勞持戒?性定何用參禪?並非外表的懺悔。修道通權達變,互勉互勵,道並行而不相悖。」

燒香禮中插香方式的意義 

在家庭佛堂,每日早、午、晚燒香,插十二炷香(明明上帝五炷,諸天神聖三炷,灶君一灶,師尊師母三炷),初一、十五及仙佛紀念日插大把香,遇四季大典、老祖師紀念日及辦道則插檀香。

在公共佛堂,除了插檀香時外,其餘皆應插大把香(三十炷)。

插香時必要居中,且要豎直,回應我們之內心,亦要時時守中。

每炷香與每炷香間之距離,以一寸為宜,代表我們於二六時中,念念不離方寸寶田。

 默念愿懺文的意義

一貫弟子於每天早、午、晚燒香時,要默念愿懺文:

(乾)餘蘊(坤)信士(報自己姓名)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幸受真傳。

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

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

愿是原心,也就是我們的本性、佛性、良心;懺是懺悔。六祖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文者,是用來彰顯事理的文字。「愿懺文」。就是為回復本性原有的光明清淨,透過懺悔的條文,以便隨時提醒自己,每日不忘懺其前愆,悔其後過。

「餘蘊」是指人受到五蘊(色受想行識)之蒙蔽,靈性落入六道輪迴之中,而失去原有的光明;但在生死輪迴中,雖造了不少罪業,也積了相當的福德,兩者相比之下,因積有多餘的福德,故今得以求道,故修道的男眾(乾道),向上天仙佛自稱餘蘊。

「信士」又稱信女,指修道的女眾(坤道),向上天仙佛自稱信士。

餘蘊或信士以虔誠的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很幸運地得到道統、天命和心法真傳。
  (1)道統真傳:即從伏羲至師尊、師母,歷代祖師心心相傳,勿令斷絕之真傳。

(2)天命真傳:即諸佛願力的加被。因上天之明命均由有大德者承繼,代天宣化,普渡有緣種子,今天大道普傳,也就是彌勒祖師、師尊師母承受上天之明命所辦,若無上天之明命,誰也不敢辦,故稱天命真傳。

(3)心法真傳: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即啟發人人本自具有之自性佛。得道時所傳之三寶心法,即是啟動我們內在的自性佛、本心、良知良能,這是諸佛菩薩所以成就之所布,也就是得此心法真傳。

彌勒祖師奧妙的心法是廣大無邊、靈驗無比、沒有任何阻礙與界限的,祂保護芸芸眾生,並以其鴻慈大愿庇蔭眾生。我們在佛前對自己過去所作的罪惡過錯,很誠心地自我懺悔,真心改過,日新又新,以恢復自性本來之靈明,共同協助彌勒祖師所掌之天盤,普渡三曹,掌握此一大好良機,勤加修持,以期在天盤上註冊,共證龍華會。

不論是在有形佛堂或內在無形佛堂,如有違背常道,心念散亂放逸,向外攀緣,不依理而行的話,期望彌勒祖師以寬容的心,赦免弟子所犯之過,使弟子能改過自新再精進,將功贖罪,以達到自性佛堂的清淨。

禮敬、稽首、歸依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的第十佛彌勒佛。(十佛指治世七佛:赤愛佛、生育佛、甲三春、西長庚、空谷神、龍野氏、繼天佛,及收圓三佛: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彌勒佛屬第十佛。天元指天地形成,萬事萬物之源頭,也是天地的一個元會。「十佛天元」是彌勒佛的聖號之一。)

師尊於《暫訂佛規》云:「愿懺文乃早、午、晚三次燒香主要功課,而其中最重要的部份,正是愿懺文的實質,不使之流於形式,實乃今日修辦者當務之急。」師尊訓文又云:「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是否至誠領悟真傳妙諦?時時的內心懺悔才最重要,聞過則喜。在自性佛堂是否顛倒迷亂?再反省自己存心養性,心平何勞持戒?性定何用參禪?並非外表的懺悔。修道通權達變,互勉互勵,道並行而不相悖。」

叩求一百叩首及一千叩首的意義

每天燒香時,要「叩求  大慈大悲眾生免劫一百叩首」。

在此三期末劫之際,災劫就在我們身邊,除了外在的水火風劫比比皆是之外,現在人內心中之劫數更多,煩惱不斷,憂心忡忡,內外身心的夾攻,造成目前神經錯亂者愈來愈多,這真是人類的大劫難。一貫弟子不為自己祈福,但求為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每日獻香時,叩求  大慈大悲,讓大地眾生有緣找到救世寶筏,求得先天大道,免受災劫。

在早晚燒香時,有些道場還要再加拜一千叩首,早獻香時是「再叩求  慈悲消魔息考一千叩首」,晚獻香時則是「再叩求  慈悲真心懺悔一千叩首」。這是劫煞已在眼前,身心受到極大的衝擊,有心修道者,往往受到種種的魔考,因而要求所有道親於每日燒香後,再祈求上天,希望以眾道親的誠心感動上蒼,使眾生遠離災劫魔考;並懺悔自身的罪惡過錯,以便更安心地修道、行功了愿,向歸根認  這條光明大道邁進。

作揖的意義

郭明義點傳師在《道的體驗》一書中提到:東晉有位創立了淨土宗的慧遠禪師,在千年前曾留下一句名偈:

千年之後,白蓮結子,你身我身,共成佛身。

萬法歸宗,一心向上,白蓮結子,掬水聞香。

郭點傳師認為:「白蓮結子」是指合掌禮拜轉為手抱合同:「掬水聞香」則指作揖時合同向下掬水,然後舉至鼻前聞香。

一聲作揖,禮佛者人人鞠躬彎腰,手至膝蓋處抱合同,再向外往上畫個半圓通過玄關處,挺身,接著再彎腰,合同至腹部時放手。整個作揖過程,是多麼的柔、多麼的圓,正回應我們虔誠生命的本體,是圓滿的,是柔順的。以赤子之本心接續先天的慧命,很圓融地與宇宙本體合而為一,當下沒有雜亂、煩惱與不滿,這一個完美的圓,周流遍處,生生不息,象徵生命的安詳。

跪拜叩首禮的意義

一貫道禮節採用中國古禮中的跪拜叩首禮,以最崇敬的大禮,虔誠禮敬明明上帝及諸天神聖,並藉此修持心性。跪拜叩首禮包括五個基本動作:作揖、跪、叩首、起、退。在每個動作之中,都蘊藏著天與人之間的互動,深具意義。

大家看到跪拜叩首禮,或許覺得稀鬆平常,頂多拜一拜、叩首幾下,真會有什麼功效嗎?事實上,往往最無上的境界來自最平常的舉動,也就是大家最容易輕視、忽略的。尤其在某些已求道、得道,但未深入了解體會三寶真義的人,總認為什麼也沒有,加上那無形無象的道、自然無為沒有一切虛偽造作,更無有稀奇古怪等令人眼花撩亂、高深莫測,和難以理解的奇招異法,用來吸引和滿足一般大眾的好奇心理。在如此平凡且不全然了解的狀況下,將獲得的「道」棄之如敝履,而另求致命吸引力。殊不知「道」之所以為道,就存於平常且不顯眼,所以,真正的日用工夫,就包藏在平常最平凡的叩首禮的禮拜中了。

進一步探討禮拜動作的義涵,當可發現──

從作揖看宇宙:合同是與上天契約的印信,這無形的印信,所沾的是內心的孩提純真所做的印泥,我們稱為子玄相,不僅接續了先天的生命,潔淨無瑕、光陀陀的如來之性,也藉此而顯現。從一聲「作揖」,畫出了真實生命的召喚,所抱的是涵蓋宇宙的一陰一陽(左手包右手),在陰陽的作用中,體察出「道」在其中。

作揖:手抱合合,畫出了一個圓,這個圓是  慈悲的柔,能安頓天下子民,如嬰兒在母親的呵護下,那麼的安心,也象徵了生命的開始。合同相抱則心齊,沒有雜亂、煩惱與不滿,這一個圓,周流處處,生生不息,先天的生命便已在其中接續了。

五體投地的誠敬: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處在宇宙之中,不僅要在心靈上與人相應,還須進而與天地相契合。能否達到此一境界,關鍵便在於「心正意誠」──

心誠則靈,以古禮之運行,銜古人之心,五體投地,所放下者是形體、是心境,是與天地貼平,與天地同心。此時,自心如嬰兒之初心,如仙佛之如來;這時,才猛然驚覺;其實一切早已俱足,只是放不下罷了。

人一叩──命:一貫道的禮儀是德性的實踐,愈拜則愈開闊、愈昇華;生命的領域也會顯得更寬廣。其因無他:一叩一叩,叩叩皆在自心,所叩者是內在虔誠的生命,上下一貫,同聲相應,相互契合。這樣一來,可見到廣大生命是多麼平坦;所行的生命是多麼端正。一叩一叩,叩去了不平之心,叩走了紛擾雜亂;叩出了虔誠,叩來了生命和諧。

完美的句點──起、退:從開始的收攝心靈、平心靜氣,虔誠的我,立在天人交界處,經過了無數的洗禮──一叩接一叩,一拜接一拜;最後,沒有依戀,勇敢地站了起來。此時,我已能自行挺立。或許沒有滿腹經綸,也許缺少才氣十足,但站立在燈前,用彼心照此心,突然間,發覺生命是那麼的清淨完美又回到了頂天立地。

叩首禮佛的目的,乃藉叩首的方式調理心中的自性佛,仗自性佛與上天  完全和諧一致。而許多人將叩首禮拜變成一種例行公事,草草率率的敷衍了事、馬虎應付,就如同每日吃飯囫圇吞食般,食不知其味,當然無法了解、體會其中真正的味道。

至於禮拜的方法及其原理,在於禮拜時,首先要將身體各部關節放鬆,使全身毫無著力的感覺,將心中一切雜念也摒棄掉,待身心完全放鬆後,意守玄關,讓全身精氣神、意念統一集中於一點,然後依照跪拜的姿勢跪在拜墊上,雙手合抱置墊上,頭一上一下地叩首禮拜。

每一種手印就好像不同廠牌、不同頻率的天線,具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而合同的手印乃是使人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尤其在意念虔誠集中統一時結此手印,會使人的心靈架上天線和上天相通,吸收到宇宙的浩然正氣。老師說:「遇有重大難解的問題多向  叩首,真誠所至自得其妙,那忘我裡的第一念,即是上天給你的啟示,為師也沒有辦過三曹普渡的大事,當年在遇到問題時,就是這樣做的」。

而叩首時,要特別注意是叩「首」,而不是叩「手」,頭必須上下叩動,而非全然以手拍動。雙手合抱,輕放在拜墊上一定的位置,雙膝跪在拜墊上,手肘放鬆;然後,頭部自然一上一下叩動。動的幅度可以不必太大,以每個人自覺舒適即可。

看起來非常平凡的叩首禮拜法,實際上是動靜合一,是「善養吾浩然正氣」,並且「直養而無害」的工夫。禮拜的本身屬「動」,意守玄關歸於「靜」。動即是煉精化氣,靜則為煉氣化神。而動靜合一就是煉神返虛無的一貫作業。倘若有靜無動或僅是動而無靜,如此動靜不和諧時,靈性的增長,也將受到限制。

故一貫道禮節中之跪拜叩首禮,絕非如軍事訓練立正、稍息等基本動作,只求整齊劃一、精神抖擻而已,其中含有降伏妄念、低心下氣、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功夫,更是人天交會的媒介;其中的微妙只能在心無旁騖、靜心守玄的禮拜過程中,自己慢慢地去體悟,相信自會感受到無量的法喜。

禮拜後退之動作其意義

從收攝身心,到虔誠叩首,這時的生命已立於天人交界之際,沒有煩惱,沒有依戀,再次勇敢地站起來,做一個完美的句點,我們的生命已再次地接受上天的洗禮,我們向聖神仙佛之道又邁進了一步。

掛號之意義

新道親求道的首要步驟就是「掛號」。首先,由引、保師引導至掛號處,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及相關資料(如出生年月日、地址、電話等),然後再把新求道者、引、保師的姓名、及功能費,填入表文內,在九五大禮後,點傳師跪讀末後一著。請新求道人跪(敬)聽讀表之後,將表文於八卦爐中焚燒,代表此時已恭請三官大帝將名字從地府的生死簿中抽出,掛在天榜之下,從此脫離閻王的掌管,這也就是「天榜掛號、地府抽丁。」

為何新求道者要掛號呢?乃因每個人一出生都有三個籍冊:「原籍」在無極理天,也就是靈性的故家鄉;「寄籍」在凡間,猶如旅社一樣,暫借居住;「分籍」在地府,等待死後核對一生功過。「掛號」就是辦理移居理天「原籍」的手續,懇祈上天賜予回鄉的明路,並傳授我們修持的心法。

「掛號」最基本的修件就是要有引、保師引入、保入,否則就無法求道。引師是引渡新求道者掛號、求道上法船者,保師則除了向上天擔保求道人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外,也保證新求道者所求的道是真理天道(原一大道、孔孟聖道)、性理真傳。因此,引保師可說是新求道者和大道間的橋樑,求道者要經過這個橋樑,才有機會得聞大道、依理實修,進而回歸理天。

掛號報到就像學校註冊一樣,要想取得學位,首先要入學註冊,準時到校上課,經過考試及格才有資格;又如同移民國外,必須先申請,依照重重手續辦理後,取得該有的證件才能順利移民。因此,大家想移居理天,成就聖賢仙佛,就必須先掛號,在先天佛堂內,經過莊嚴肅穆的一貫儀式,經由「聖靈」與「火」的洗禮,使新求道者求得大道。由此可知,「掛號」是斷輪迴、超生了死,證果成真的第一步。

點燈的意義

一貫道親於每日卯、午、酉時三次燒香禮拜,及辦理眾生求先天大道時,要先點燈,以展開一貫禮儀的序幕。

一貫道堂的擺設中,有三盞明燈:上桌神案中央的一盞燈,稱為「燈」或「無極燈」,象徵天地萬物的主宰、宇宙絕對的本體──明明上帝,是獨一無二,代表先天;下桌(供桌)前緣兩側的兩盞燈,稱為「日月燈」或「兩儀燈」,是陰陽相對,代表後天。

燈象徵光明,代表萬物萬類的源頭、宇宙的真主宰、本體──明明上帝,代表我們的本性良心也是光明的(每一個人內在均有一盞心燈一靈光)。點燈,便是象徵藉著明明上帝光明的本體,提醒眾生點亮自身本自具足的心燈。

點燈時,須先點中央「燈」,再點左側「日燈」,最後點右側「月燈」,象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宇宙創生過程,從先天到後天,天命流行一氣呵成,乃「一本散萬殊」之意;辦完聖事或禮拜叩首完畢後,則須將燈送熄──先送「月燈」,再送「日燈」,最後送「燈」,從後天返回先天,乃是「萬殊歸一本」之意。

點亮佛燈,代表諸天仙佛帶給眾生生命光明的消息,也是古佛菩薩傳道的本意(古代傳道、指授心法即稱為「傳燈」),既可莊嚴道場,也莊嚴了新求道人的心,藉著注視佛燈,來攝受自己的妄想雜念,使我們的心由紛擾散亂回歸至原點。點燈告訴我們,人人生命中本自俱足光明的德行,經明師指點後,只要肯發心、有愿力,生命將是充實、喜悅、光明的。

獻供的意義

「獻供禮」是為了表達對明明上帝與諸天神聖的敬意,因此獻上清茶素果,以莊嚴道場及新求道人的心,更深層的意涵則在恢復固有倫理道德文化,規範人心,宏揚聖人之教。

行獻供禮時,如有足夠人員參與時,應依三眾、五眾或七眾排班,依序獻供。參與獻供人員應著道袍,以示端莊。獻供時。由點傳師或壇主指定上下執禮二人,站班二人或四人,端供一人,並由執禮人員行禮如儀,將眾生的虔誠與敬意向上天表達。

獻供禮中,獻供人員的人數及供品的數目皆為奇數,乃因在中國人的數字觀念裡,奇數為陽,偶數屬陰,故亦象徵了其數屬純陽,具有至大至剛、生生不息的意義。 

上清下濁的意義

獻供時,上執禮所獻的第一杯茶稱為「上清」,下執禮所獻的茶稱為「下濁」,上清象徵天,下濁象徵地,所謂「氣清上升為天,氣濁下凝為地」,故上清下濁代表天地位列的呈現,也顯現天地剛柔相摩、生化萬物的內涵。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上清、下濁,亦代表一剛一柔相互激盪,使心念達至中和的狀態,當我們散亂昏沈時,要以智慧醒之;當我們有我執時,要以法破之;當我們有法執時,要以無為法破之;當我們犯十惡時,要以十善補之;當我們心中起貪、瞋、痴三毒時,要以佈施、持戒、忍辱化之,這都是陰陽、清濁、剛柔間的調整,使我們的心念能調整至克己復禮,達到中和之道,這也就是修道的功夫。 

獻果盤數為五的倍數之意義

在獻供時,每一排供品,均以五為準。「五」代表生命中五常(仁、義、禮、智、信)之德行;在河圖中,「五」乃生命的本體,居於中央,而五盤供果之中位亦代表一切萬物的準繩,是生化萬物之源,由此中分出左昭右穆的列序,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自然生化之不變法則。故「上手居中」、「下手居中」,具有「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及「造化本乎中道」的意義,使一切生化均有其倫常,也都能和諧圓滿。 

舉眉齊的意義

在獻供時,執禮人員要很誠敬地將供果之最頂端舉至與眉齊,再獻至供桌上,代表從「舉眉齊」這樣的外在表現,表達內在真誠,而舉眉齊是敬拜上界神靈的表徵。 

上手居中與下手居中的意義

《中庸》云:「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一貫道禮儀在上執禮(上手)及下執禮(下手)之口令下,很有順序地展開,而在獻供時,奇數之供品,是由上手獻上,偶數之供品,由下手獻上,與《中庸》所說的「宗廟之禮,左昭右穆」不謀而合,這代表一貫禮儀之倫常,富有各正其位的生命內涵。

端果者前進與後退之步數之含意 

端果者在走向拜墊端上供果時,要向前走五步;獻上供果後,也要起身後退五步,其中前進代表「進善」,後退了象徵「退惡」。前進五步,代表遵循五倫、五常、五德;後退五步,代表守五戒、去五葷、化五蘊。

       請壇的意義

請壇,就是恭請三界十方萬靈真宰──明明上帝臨壇,並恭請諸天神聖、諸佛菩薩、雷部、風部、虎部、龍部、和廿八星宿降壇護法護道,讓諸邪退避,庇佑辦道順利。

請壇時要慈誦《請壇經》,這是非常神聖莊嚴的,大眾必須肅靜,執禮人員必須排班整齊,在場人員男女分班,衣冠整齊,不得喧嘩,以示敬重。此外,《請壇經》一念,立即感召仙佛降臨法壇護法;所以恭誦《請壇經》者必須齋戒沐浴,並且須擔任點傳師、壇主、講師或已清口道親以上職位的人才方可勝任。

 九五大禮與三跪九叩禮

一貫禮儀中,每逢辦道及四季大典時,在請壇前,要先獻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獻香五炷,拜五叩首,稱為「九五大禮」,這是禮儀中最高的禮。

上古時代,皇帝身為天子,以九五之尊行九五大禮祭天,此禮只有皇帝能使用,一般平民是不能使用的,所以九五大禮乃最尊貴的禮儀。由於天時慢慢地轉變,又歷經數千年以來歷代仙佛的不斷指點,有善根的眾生皆已漸漸覺醒,明白不論是皇帝還是平民,其根源均來自於上天,大家都是上天之子。都是明明上帝的分靈,人人都有資格以九五之禮祭拜明明上上帝;只要我們有信心、肯承擔、能真修實鍊,我們也能與仙佛並齊、與天合一,明明上帝的無限能量與生命內涵,就能在我們生命中展現無遺,所以我們以九五大禮請壇,禮請明明上帝主持眾生歸根復命之大禮。

此外,三跪九叩為中國古代禮儀的禮拜方式,又稱為三跪九拜,為清朝禮法中最尊敬的禮儀。

四季大典的意義

在一貫道的禮節中,一年有四次大典的日子,分別為農曆三月十五日、六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和十一月十五日。每逢大典之日,早獻香時要獻供、請壇,要燒檀香木。為何要如此隆重呢?道場中曾有一種說法:大典即是老的生日,那麼老一年豈不是就有四個生日了嗎?而我們又謂老是「無生」的,祂是生育萬物的總根源,既然是無生,為何又有生日呢?因此這種說法,疑問很多。較為正確的說法,所謂「大典」就是大的典察,因為人類的原靈自從寅會降生至今,經過幾千萬年的輪迴轉世,本性被物欲塵埃所蒙蔽,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本來面目,造下了種種罪孽,罪過錯堆積如山,輪迴道上,所結恩恩冤冤,使得因緣果報越結越多、夙孽越積越深,冤冤相報,演成人海血深之浩劫。此外,暴戾之氣也充斥社會,殺、盜、淫、邪、販毒、綁票……等犯罪案件層出不窮,世風敗壞,莫此為甚。欲恢復上古太平盛世的古道仁風,非由每個人懺悔改過,洗心革面,格物致知,正心修身,老實做人,難以為功也。

何謂懺悔呢?就是要我們拿出真良心本性來懺悔,拿出決心勇氣來剷除違反人性的罪惡過錯,才能恢復清靜的本來面目;在每一個起心動念的當下,也須拿出良心來懺悔前非,絕不可再犯。若能放下種種不正當的思想與行為,懺悔前非,改過向善,積功累德,積極修辦,功德圓滿,才能夠成真證果。

所以大典之意義,就是除了每日早午晚香要默唸愿懺文懺悔,每年年終要有一次大懺悔外,春、夏、秋、冬四季也要有一次大的懺悔,因為修道就是要醫治我們這顆頑固的心,若無恆心、無決心,實難以將累世所積的惡習加以根治,故一年有四季自我省察的機會。再加上大典時,須要獻供、請壇,這是何等的隆重!此乃因自己內在妄念叢生的「眾生」是最不易渡的,若能藉著請壇,禮請諸天仙佛加被護持,渡化我們內在這眾生,則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