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養生   曾戎威 中醫師

從立春到立夏為春季,今年為農曆十二月十七至三月二十,春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根據中醫學理論,春季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此時氣候由寒轉溫,萬物復甦,人類的新陳代謝也開始活躍。所謂「百草回生,百病易發」,我們在這時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防治疾病。體弱者和老人更要防止舊病復發。由於這時候的天氣驟冷驟暖,變化很大,所以常有流行性感冒、過敏性哮喘、肺炎、胃痛、胃潰瘍等疾病的發生。流行病學大量的調查資料顯示,麻疹、白喉、百日咳、氣管炎、肺結核等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在春季遠遠高於其他季節。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攝》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為四時調攝的宗旨,它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五臟盛衰的不同時間的特點狀態,而制訂的四時養生原則。《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病,奉長者少。」意思是,春天的三個月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物復甦欣欣向榮。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的特點,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盛旺起來。這一養生原則應從飲食、運動、起居、精神等各方面去著手,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肝氣,到了夏天會變生寒性的病,也減少了人體適應夏季盛長之氣的能力。

所謂春夏養陽,在飲食方面宜適當的多食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風土論記》裡說「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雜和而食」,這些可謂是養陽的佳品。關於韭菜,《本草拾遺》說:「在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李時珍亦云:「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熱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所謂肝之菜,是說韭菜對肝的功能有益。至於蔥,在中醫蔥的全株都是藥,其葉能利五臟、消水腫;蔥白可發汗、解毒消腫。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用蔥治病的藥方共有五十四個之多。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經常吃蔥的人膽固醇不易在血管壁上沈積。吃宗教素者則可多吃蓼、蒿、芥,蓼是一種野菜現已少見。還有豆豉、芫荽都屬辛溫發散,在春天也都可多加利用。菠菜可疏肝養血,但因含有草酸,在人體內與其他食物中的鈣質結合,會形成草酸鈣,不利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故不可大量食用。

在五行方面,春天屬木屬肝,是肝、膽經脈最旺盛的季節,木克土,脾屬土,春天肝旺可傷及脾土,而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若春天多食酸味,則使本來就強的肝氣更強,如此會損害脾胃之氣,故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即春天要少吃酸味的東西,要多吃性味屬「甘」的食物,才能補養脾胃之氣,最典型屬甘味的食物有紅棗,還有山藥、芝麻、杏仁、紅豆、黃花菜,春天可常吃多吃。素有「長壽粥」之稱的山藥紅棗粥更宜於春天多食,將新鮮山藥、紅棗與白米一起熬煮,加一些枸杞子即成。

春天屬肝木,春氣通於肝,天人相應,故春季養生重在養肝,最重要是注重精神、心理的調適,思慮過渡,或經常憂愁不解,會影響肝臟疏泄功能,進而影響其他身體器官,導致疾病。根據统計精神病的發病率,在春季明顯高於其他季節,原有肝病者在春季不注意調養往往會加重或復發,所以在春季應注重精神的調適,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憤然暴怒,中醫理論很注重「怒傷肝」,肝傷就影響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對身體自然有深遠的影響。故春季養生必須戒怒,並保持精神、心情愉快。「知足常樂」不過份追求名利與物質的享受,是快樂的泉源。

此外,要盡量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壽親養老新書》中記載有十樂:讀書義理、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這都是非常易於養生的娛樂。

有道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春季養生得法,就會有益於全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