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第二代祖師神光尊者 神光二祖姓姬氏,諱神光,號慧可大師,後魏高僧,乃燃燈古佛化身於金陵,武寧人,因他家祖代積德累功,所感佛性臨於其家,又因其母感異光而有孕,故取名神光。 神光自幼智慧聰明,佛性不昧,和氣樂群,教學博覽孔孟,老莊之學,尤精玄理,而好遊山樂水。後偶一覽佛道書,便超然自得,因此在洛陽縣龍開寺出家修行,頗通經典,每日在金陵王舍城中黃花山講經說法,人天百萬聽講,常有天神、天女擁護散花。神光在此講經四十九年,一日偶然見到一位來僧,不免問道:「老僧從何而來?」祖曰:「不遠而來。」神光曰:「既然不遠,往日未見來此。」祖曰:「不得空閒,一要上山採靈藥,又要下海取寶珍,又要修造無縫塔一座,只因功果未完成,今日偷閒來此,聽爾慈悲講經文。」神光遂將經卷展開,細說經文佛法。祖曰:「不成佛法,未能了得生死。」神光曰:「雖不能了生死,但能免於輪迴。」祖曰:「既有輪迴,生死未了,輪迴怎能脫免,講說何益?不明佛法!」神光聽畢大怒,手執鐵素珠,迎面打來,遂打落老祖師門牙兩個。祖欲吐出,不忍此地要遭三載大旱,祖欲吞下腹內,又恐破了五臟之戒,只得忍耐,口含齒血,往西而去。老祖師嘆畢,不忍抛棄神光,設法再度。心默一會,將數珠取下十粒,化為十殿閰君,飄然而至,立於神光法台之側,神光正欲登台,忽見十位秀士到此。 神光問曰:「各位先生係何方人氏?莫非來此聽法乎?」十殿閰君答:「吾等乃是幽冥地府十殿閰君,並非來此聽法,因爾陽壽已滿,特來此取爾之生魂。」 神光聽說,大駭曰:「我曾說法度眾四十九年,費有無窮辛苦,積有無量功德,豈無法躲閰君乎?」 閰君曰:「今天天下只有一人能躲脫,餘外概不能免。」 神光曰:「此人是誰?」 閰君曰:「是前日來此那位黑臉和尚,有得到無字真經,先天真傳,纔躲得脫吾等之手,盲修瞎煉,其實都躲不了脫生死。」 神光聽說,心中慚愧己極,悔恨自己失緣,只得跪地,向閰君面前討饒免死,好去追求達摩大師指示,只得俯伏哀懇,十位秀士恍然化無,神光起身就向蓮台,一腳踢倒蓮台,急忙起程,追趕大師。 一直奔上「熊耳山」,見了達摩大師,四禮八拜,參駕已畢。見得老祖師,端然正座,巍巍不動,並不開言啟齒。 神光只得俯伏拜告:「弟子肉眼凡胎,不識老祖師西來。」見老祖師良久不理。神光再三哀懇,伏望祖師,慈悲赦罪,賜下恩來。曰:「神光跪地不抬頭,淚濕衣衿自己憂,望師莫記前言語,別了真人無處求。」 神光跪懇哀求,已經一日一夜,夜間山中大雪不斷,積雪已經超過膝蓋,神光仍然堅立不為所動,達摩終於注意到他,心生憐憫地問:「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悲傷流淚說:「希望大師慈悲,大開甘露之門,廣度有情眾生!」 祖師曰:「欲求正道須去左旁,要待紅雪齊腰,方可傳授。」 神光誤聽去左膀,為了表明心誠,乃拿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祖前,皚皚白雪著股紅的鮮血,老祖師一見,大動慈悲,急將袍裙撕下一塊,搭於神光左膀,血止痛愈。」 神光曰:「叩請天神鑒察,弟子心誠求道,倘有意欺師滅祖,永墜地獄,不得超生。」 祖曰:「善哉!善哉!要修端正道,須去左道旁門,如何卸左膀?險此誤殘生,要紅血齊腰,無非考心志,爾這紅袈裟,留敬後世人。」 達摩祖師看神光為法忘軀,知是上天法器,諸佛菩薩為法,在我面前斷臂,求法心志已在,便收他為弟子,取了他法名叫「慧可」。傳三寶心法給慧可時,「以心傳心,心即是佛,直指人心,得無上法門。」神光知師指示生死分明,徹悟生死,歸根一竅,性命之本源,喜不自禁曰:「虧我說法數十年,不曾悟到身中心意,纔知白紙寫字是得不到超生了死。」 祖師曰:「經者徑也,引迷入覺,修行之路徑,望人人醒悟,明其道之真偽,事理之是非,分其旁正,以了生死,教外別傳,真經不在書紙文字,只在口傳心授耳。」 神光問曰:「諸佛的心印,我可以聽聞嗎?」 祖師曰:「諸佛的心印佛法,不是從形象上而得的。」 神光領悟,叩拜頂禮謝恩,便問曰:「我身何處來,身歸何處去?」 祖師曰:「要問我身歸何處,常在雙林寂滅修,來時只有一條正路,去時便有千萬門戶。」祖祖相傳佛心印,師師接承大道興。 神光問曰:「參到自然之處,自己知也不知?」 祖師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覺知陰陽,並要做無知人,知覺動中靜,知覺者即易悟,迷昧者便難行。」 神光問曰:「什麼是雞卵乾坤?不知先有雞?還是先有卵?」 祖師曰:「混沌之時,無卵無雞,清濁二氣,混沌一團,乃是無極之體。待子時一陽性動,清氣有感,如卵中之清。丑時二陰命動,濁氣靈通,如卵中之黃,陰陽交感,二氣通靈,無極生太極也,一朝闢破洪濛,分出混沌,太極生兩儀也,此時如卵生雞,先有卵而後有雞,若明此理,便識天機。」 祖師又曰:「單傳正訣爾今領,無字真經最上乘,末後一著不可輕,執中貫一幾人知,明心見性佛之本,萬法歸一,理之幽深。」 祖師曰:「復度神光繼祖燈,領我單傳遵我命,正法眼藏,傳授予你,又將道統於你執掌。」神光接受祖師的衣鉢,即便叩拜頂禮謝恩:「蒙師指示週天造化,弟子明心切記」。神光一肩擔荷執掌,宏法於金陸道場,為中國禪宗第二代祖師。 偈曰: 人人有卷無字經, 不用紙筆墨寫成; 展開原來無一字; 晝夜四時放光明; 天緣佛堂 溫潔芳 去歲臘冬氣候奇寒,南北加州農作物大多數都給凍壞了,致而失收。然而,天緣佛堂前院的大盤珍貴蘭花開滿枝,後院桔子紅了結成果實又大又甜,敬佛獻供之後,分贈道親,共饗碩果。一如陳點傳師善頌善禱象徵道務宏展! 大年初一之夕,楊老點傳師以及各位點傳師聯袂蒞臨拜年,同行尚有貴賓李錢男壇主與大家結緣賜導: 首先,從一個故事做開場白,有一對師徒沿江邊走,一群野鳥展翅飛過,牽動了徒兒的思緒,仰慕那鳥群自由自在,而自己卻沾滿困頓,感懷悵惘之餘,心不在焉,遠眺野鳥冉冉影群,漫不經意的回答師父,飛走了!都飛過去了!突然徒兒感到鼻子給夾著,扭住很痛,原來是給師父揪著,訓斥著:「明明在此,怎麼是飛過去了呢!」終於頓時清明了,已給師父點破「自性」;大悟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內、外分別,沒有時空對立,我之與野鳥,都是假相,那只是暫時存在的幻景,皆是當下存在的自性而已。李壇主二十歲求道,道齡五十年。開始在道場服務是於退役之後,當初買第一部車子,專程接送點傳師去開班。後期,先天道院開堂,負責接送道親參班,當車子壞了,即時換新的。延到如今,車子一共已消耗了十二部,車子從不供遊樂之用,全程予道場應用,以服務道親參班可以聆聽道理,有所體悟,充實人生。可喜的是,原地以前只有四家佛堂,擴充到今年已經先後三十家佛堂了,因為大家知道一貫道很寶貴,所以把握了時機,先後修道,吃素,開佛堂。掌天廚最有經驗的李壇主,提到吃素也就侃侃而談了,素食是修身養性的最好方法。吃素不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讓自性光明,可免因果報應,況且經過科學界、醫學界研究,已證實素食對體康頗有幫助,我們只要多注意吸取營養身體之所需,而且植物所含成份遠比動物含量豐富得多。至於肉類,它含有多量的膽固醇、脂肪過重,對身體影響甚大,別為了味覺和口感,忽略了健康,歸納起來,素食對我們的健康確切有很大的益處。 熱心道務,捨身奉獻,全心全意了愿的李壇主呼籲道親:大家抽空回來護壇,道場是一個大家庭,要互相照顧,仿似太陽、月亮般大公無私之光,澤及眾生。道場上只有大愛,犧牲──沒有「利」;只有責任,承擔──沒有「權」;只有大公,正道──沒有「名」;只有謙讓,倫理──沒有「位」。大家是修道人,替天辦道都為著眾生,「內」求性理心法,「外」度有緣種子。大家在一起,就像兄弟姊妹,都用恭敬心來服務道親,彼此扶持,勉勵,師尊有云:「日用倫常就是道」,道不離生活,它是一種有宗旨,有反省,若做錯了,要懺悔,要改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要經常反思,待人接物,可有虧欠之處!修道千萬別看在有形有相上,好看與否?好聽與否?其實一切皆空,如果我們能把日積月累沾滿塵垢的過、錯、罪一一褪盡,恢復到本來面目,人生才獲嶄新的一面。全憑藉良知良能的「道」來處事應物,自性之光才會愈來愈亮,務必堅持一貫道宗旨,才是至正確的。 年初七開班,黃明雲講師慈悲談「一貫道的心靈改革」,其大意是一貫道弟子要充實道學常識,注意心性培養,都是教我們如何來開創出人生的智慧。大家的思想言行能夠以儒家倫常為依歸,社會得賴以安定;在這窮物欲,高消費,拼享受的當今社會裡,尤其具有深重的意義,告訴我們修道要修一個「真」。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是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九種情況應考慮到:(一)看是否看明白?(二)聽是否聽清楚?(三)臉上表情是否溫和?(四)舉止容貌是否端莊?(五)言語談吐是否忠誠老實?(六)工作態度是否嚴肅認真?(七)遇到疑問,考慮如何向人請教?(八)要生氣了,該考慮有什麼後果?(九)看見可得到的,要考慮獲取它與「義」是否符合呢?學習了這一課論語,欽佩孔聖先師──聖人之為聖,不僅是道高德隆,還有利於天下的人。 元宵小過年感恩陳點傳師三度親臨,恭請賜導,仰祈一貫道道務一往昔的宏展!同時感謝天緣道親們於年初八齊心協力回全真服務,度化進香團五百眾功果圓滿,皆大歡喜!接著,陳點傳師提及去年底曾隨點傳師團應邀訪問越南,盛讚該國是個好地方,尤其迄今一匡天下,國運興隆,總期盼俯輿民情,瞭解一貫道宗旨,純粹在於促進健康文明社會風氣和諧人際關係,俾令合法化普渡眾生,人人能求道,修道,則國之幸,民之福矣!
無住生心 陳淑敏 「無住生心」的全文出自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在聽客人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言下大悟。五祖也曾說過:「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即了成佛。」《六祖壇經》的開宗明義章:「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所心,直了成佛。」見性即可成佛,《金剛經》與《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都在此。 我們說修道、修行,我們到底在修什麼?在找到我們的自性而已。問題是自性要到那裡去找?六祖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人人具足,人的自性與佛的自性無異,只是眾生迷,故稱凡夫。自性人人本自具足,為何我們會找不到?因為有障礙,稱為業障。妄想、妄心在前面,故真心不現。凡夫做事,用妄心、私心在做,真如本性不現,故稱凡夫。妄心現,則六道輪迴現,真心現,則入佛之境界,故修行要從這裡修起。 「無住」就是不著相、不執著,即般若智慧。在一切境界中無住,即在六塵中不執著,得大自在。看破放下即布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修道即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多行三施。捨身外之物,身外之財叫財施。捨智慧,分享悟道成果,助人開悟,叫法施。無畏施乃捨身為別人做事,捨我,捨我身。有些人不願意,常說我沒空,我有好多事要做;我不會做這些事,我不願做那些事,此乃我相。我相能捨,四相皆無。身子就隨緣,在世之長短,弘法利生為眾生。此乃布施般若蜜。布施即「捨」字,捨財、捨物、捨法、捨我、捨身。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努力做我們能做的事,但不著相。不著相即是不固執己見,不生氣不如己意之人事,不存得失,不希求名位,不求回報,不憂慮,不牽掛任何不如意之事,但努力地做事,此乃「無住生心」。「應無所住」,得大智慧,乃修慧,「行於布施」得大福報,乃修福,福慧雙修,功德圓滿。 「無住」就是放下,把生活中所有的煩惱,憂慮牽掛,習氣統統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恢復心地清淨。「生心」就是生起清淨心。妄心除,障礙沒有了,則真心現。著相則有障礙,有束縛,不著相,則身心自在,清淨,事來,智慧現前,知道如何去做,事去,心中泰然,清淨不染。能無住,就去心。無住生心是一,妄心放下,真心就顯。如太陽被烏雲擋住,烏雲一開,太陽即現。把仙佛在經上所說的道理,在生活中完全做到,就是破迷開悟,轉煩惱為菩提。把每天無限煩惱的生活,變成菩提智慧之生活,你才真正感受到法喜充滿,生活美滿快樂,幸福無比。人生不再是苦海,而是非常有意義。活著不再是為自己,而是為眾生。生活、工作與做事都不為自己,而為別人。無住生心的道理是既簡單又無比的殊勝。 凡夫著相,最嚴重的就是「著我相」,凡事以我為中心,對我有利之事才肯做;愈做事就愈覺得自己了不起,愈唸經書,愈驕傲,覺得自己已懂很多,如此「我見」「我執」也。因為每人都以他自己為中心,所以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很多衝突與煩惱,只要與自己的利益相違背或做事結果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則產生煩惱,故煩惱皆因我相、我見、我執所引起。能去除我相、我見、我執則自在快樂,別人罵我,沒有一個「我」可接受,就不會生氣,做事沒有一個「我」想得什麼;不固執己見,因為沒有一個「我」有意見;與人共事,不計較也沒有利益衝突,因為沒有一個「我」有任何利益,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都沒有「我」,不會生氣,也沒有煩惱衝突,得大自在,快樂無比,法喜充滿,凡事隨緣,凡事為別人做,你就是活菩薩,你過的就是活菩薩的生活。「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心中清淨,不著相。」 不著相就能不為外境所轉,著相的人,別人說東說西,你被牽著鼻子走,別人罵你,你生氣,別人要你哭,你就哭,別人要你笑,你就笑,別人說你一句好話,你就可以為他做牛做馬,別人說你一句壞話,你氣得半死。別人一句半句,你都放在心上,是自找煩惱。事情接觸愈多,煩惱就愈多,這就叫做著相,你的心為外界境界所轉。聰明的人要能不為境轉,而且能轉境,如何能轉境,無住生心就能轉境,做事盡心,內心清淨,褒貶皆不為所動,沒有得失,做事再多也不怕,也無煩惱。凡夫在境界上生煩惱,覺悟之人在境界上生智慧。做真修行,修六度萬行,不為境轉,而能轉境,則得自在無礙。 六祖之無相頌:「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要一天到晚只看見別人的過失,那不是修道。看見別人的過失,也是著相,著相後所生之心,不是真心,而是妄心,常有壞念頭,起瞋心生氣或嫉怠不滿,愈看愈不順眼,或甚至與他爭權奪利。六祖教我們要修「戒定慧」先持戒而後有定,修定而後生慧。自己持戒,不是叫別人持戒。我們修道常犯的毛病是,自己有否持戒不知道,可是一看見別人不持戒就起瞋心生氣,這樣的修行是得不到定與慧。我們應該時時反觀自省,看見別人有過失,回過頭來反省自己,警惕自己不要與他人有同樣的過失,進而去改掉自己的過失,時時記住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就是無住,無住所生之心才是真心。 真實我們所有病根,都在於執著,因執著而有障礙,不執著則事事無礙。人生如戲,人生就像一場戲,在戲中,每人有一個名字,有事情,有境界,演戲時,逼真的演,落幕時一場空。心中知道形是戲,不是真的,自然不生煩惱。凡夫把戲當真,執著戲中之境,陷入無邊的苦海。所以說,無住生心就是演戲時好好演,境界過了,心中保持清淨,知道一切是假相,不可執著,心念一轉則轉煩惱為菩提,轉凡成聖。Chinese New Year By Allen Chen 陳柏瑋 4th grader One of my favorite holidays is Chinese New Year. Every year we get lots of red envelopes. Inside the red envelopes are money for good luck. Every year at the temple we celebrate Chinese New Year. A week before Chinese New Year the whole temple hung with red and gold decorations. This year we started with the lion dance. We do the lion dance first to scare away all the bad spirits and welcome the new year coming. We also do this to wish for good luck the whole year and hope everyone’s wishes come true. The next program is from the English class. We have four VIPs from Indiana. They are Bill, his wife Paije, Andy, and his wife Shawna. Bill carried a big guitar with him from Indiana. He played two lovely songs for us, the kids. We children sat in front of him when he played those wonderful songs. The third program was from the teenager group, little kids group, and the children group. We sang a song. The song was called “Kong Shi Kong Shi”. Everyone felt so happy. We all enjoyed it. Next, we had a fun, interesting guessing game. There were a lot of flat paper balloons with Chinese riddles on them. If we guess them right we would get a gift. Inside the gift could be a glass picture frame or several small gifts like tiny computer mouse, a notebook with a calculator that gets the energy from built-in solar panels, and tiny radios. The last program was the four masters: Master Yang, Master Chen, Master Koo, and Master Kuo. They each said some blessings for the new year. This year of the Chinese Zodiac is the pig . Hope you have a great year. Oink! Oink!
春季養生 曾戎威 中醫師 從立春到立夏為春季,今年為農曆十二月十七至三月二十,春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根據中醫學理論,春季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此時氣候由寒轉溫,萬物復甦,人類的新陳代謝也開始活躍。所謂「百草回生,百病易發」,我們在這時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防治疾病。體弱者和老人更要防止舊病復發。由於這時候的天氣驟冷驟暖,變化很大,所以常有流行性感冒、過敏性哮喘、肺炎、胃痛、胃潰瘍等疾病的發生。流行病學大量的調查資料顯示,麻疹、白喉、百日咳、氣管炎、肺結核等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在春季遠遠高於其他季節。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攝》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為四時調攝的宗旨,它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五臟盛衰的不同時間的特點狀態,而制訂的四時養生原則。《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病,奉長者少。」意思是,春天的三個月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物復甦欣欣向榮。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的特點,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盛旺起來。這一養生原則應從飲食、運動、起居、精神等各方面去著手,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肝氣,到了夏天會變生寒性的病,也減少了人體適應夏季盛長之氣的能力。 所謂春夏養陽,在飲食方面宜適當的多食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風土論記》裡說「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雜和而食」,這些可謂是養陽的佳品。關於韭菜,《本草拾遺》說:「在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李時珍亦云:「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熱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所謂肝之菜,是說韭菜對肝的功能有益。至於蔥,在中醫蔥的全株都是藥,其葉能利五臟、消水腫;蔥白可發汗、解毒消腫。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用蔥治病的藥方共有五十四個之多。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經常吃蔥的人膽固醇不易在血管壁上沈積。吃宗教素者則可多吃蓼、蒿、芥,蓼是一種野菜現已少見。還有豆豉、芫荽都屬辛溫發散,在春天也都可多加利用。菠菜可疏肝養血,但因含有草酸,在人體內與其他食物中的鈣質結合,會形成草酸鈣,不利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故不可大量食用。 在五行方面,春天屬木屬肝,是肝、膽經脈最旺盛的季節,木克土,脾屬土,春天肝旺可傷及脾土,而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若春天多食酸味,則使本來就強的肝氣更強,如此會損害脾胃之氣,故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即春天要少吃酸味的東西,要多吃性味屬「甘」的食物,才能補養脾胃之氣,最典型屬甘味的食物有紅棗,還有山藥、芝麻、杏仁、紅豆、黃花菜,春天可常吃多吃。素有「長壽粥」之稱的山藥紅棗粥更宜於春天多食,將新鮮山藥、紅棗與白米一起熬煮,加一些枸杞子即成。 春天屬肝木,春氣通於肝,天人相應,故春季養生重在養肝,最重要是注重精神、心理的調適,思慮過渡,或經常憂愁不解,會影響肝臟疏泄功能,進而影響其他身體器官,導致疾病。根據统計精神病的發病率,在春季明顯高於其他季節,原有肝病者在春季不注意調養往往會加重或復發,所以在春季應注重精神的調適,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憤然暴怒,中醫理論很注重「怒傷肝」,肝傷就影響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對身體自然有深遠的影響。故春季養生必須戒怒,並保持精神、心情愉快。「知足常樂」不過份追求名利與物質的享受,是快樂的泉源。 此外,要盡量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壽親養老新書》中記載有十樂:讀書義理、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這都是非常易於養生的娛樂。 有道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春季養生得法,就會有益於全年的健康。
小故事大啟示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七天沒有生火煮飯, 喝著沒有米粒的野菜湯,面色很疲憊,但仍在房中彈琴唱歌。 顏回在屋外採摘野菜,子路和子貢討論說: 「先生兩次被驅逐出魯國,在衛國被禁止居留, 在宋國差點被殺死還蒙受了恥辱,在商周不得志, 在陳蔡被圍困,殺害先生的人無罪,凌辱先生人不受約制。 而先生彈琴唱歌從未停過,難道君子無恥辱之心已到了這種地步?」 顏回沒有說什麼,進去告訴孔子, 孔子推開琴唉聲感嘆道: 「子路和子貢是淺見的小人,叫他們進來,告訴他們。」 子路和子貢進來。 子路說:「現在這樣子可以說是窮途末路了。」 孔子說: 「這是什麼話!君子通曉世上的學問就叫通,不通曉世上學問才叫窮。 現在懷抱仁義大道,而遭逢亂世的患難,怎麼算是窮困呢! 所以我內心反省而不愧疚於道,面臨危險而不喪失於德, 大寒來臨,天降霜雪,我才知道松柏的長青茂盛。 在陳蔡的困阨,對我來說也可以算是幸運的事。」 孔子安然地再度彈琴吟唱,子路興奮地拿起武器跳舞。 子貢說:「我不知天高地厚呀。」 古時候得道的人,窮困也快樂,通達也快樂。 他們高興的不是窮困或通達,而是只要明白了道德, 窮困和通達就如同四季風雨的變化一樣自然。 所以許由在潁陽水邊很快樂,而共伯則自得於丘首山上。 ──《莊子 讓王篇》
錢與勢,是現代人揮不去的夢魘,既得利益者,誰肯停止堆積?既得權勢者,誰肯輕言讓位;人性道德的缺陷在這個商權世代表現得最淋漓盡致了。 四十年代戰爭結束後,所謂「戰後新生潮」的現代新人類,就沒有機會從戰亂與貧困的頓挫中去洗禮,去經驗困頓而成長。 新人類是幸運的一群,但在優渥平順的生長背景中,得之容易,也使這個世代面臨人性最腐蝕崩解的危機中──失之也快。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篇》稱此種困頓的磨鍊環境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沒有戰亂,沒有窮困,社會速富得取容易,揮霍得失去也快,新人類沒有「量入為出」的節儉慨念,有一分,用一分,再賒借一分,信用卡先刷再說,付賬是下個月底的事。寅支卯糧,負載得不只是累物,更是一筆深沈的錢債、人情債、歷史義務未償的社會債,甚至枯天竭地的天地債。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的先憂而後樂,正如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更像孔子的困頓於陳蔡之間,這些歷史的諍言和事蹟,給了歌舞昇平的現代人什麼啟示? 或者猶如清醒的社會學家所說的,這是最容易健忘歷史的世代,也是一直在重蹈覆轍的盲亂世代。 活佛師尊慈示 在這短暫的歲中, 我們看過出生入死,生生死死的眾生相。 生死這一段時間,是前世與來世的分隔站, 但我們可曾想過: 人生中什麼是永久的?什麼是短暫的? 浮生夢裡如蜉蝣,生也悲愁,死也悲愁; 光陰荏苒似水流,日也難留,月也難留。 一朵花被人供養在花瓶中,這是因為花正開著。 等到花謝,就被扔入垃圾箱中。 花會開,就會謝, 月會圓,就會缺, 人會生,就會死; 這些能常久嗎? 輪迴無止永不休,那是盡頭,無有盡頭; 富貴曇花水上漚,觀古王侯,看今王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