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第三代祖  僧璨尊者  

僧璨鑑智禪師俗姓孫,別號南泉,河南開封人。幼年愛好佛學,曾多次遊河北、江南、西北等處,自幼志氣不群,博讀詩書,尤精玄理,後覽佛書超然自得,出家前曾得風疾,後雖治癒,然頭髮脫落殆盡,未能復元。故舒州人稱其為「赤頭璨」。

慧可大師繼闡玄風,博求法嗣,至天保二(五六三)年,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師曰:「弟子僧璨身纒風恙,請和尚懺罪。」師曰:「將罪來,與汝懺。」居士良久曰:「覓罪不可得。」師曰:「我與汝懺罪竟,宣依佛法僧住。」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師曰:「是心即佛,是心即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大師知深器之,傳道法衣。

神光二祖得到達摩祖師的心法後,遂傳「道」於金陵宏法開示度眾,常暗啟示:佛性本自有,若不遇明師指點,終難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迷則千里難尋,悟者即在眼前。天地雖大,不得此道不能成;人物雖靈,不得此道不得生。由此可知,道貫萬物,理通宇宙,道即理,理即性,這個性乃吾人之天根。常大開法門,說至善之道,人天百萬聽講,但都不明祖師的真禪玄機,是時眾徒皆默然,唯僧璨語下徹悟,來求見尚祖師說:「大道體寛,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道」源本就是寛坦遼闊,只要逢明師即有緣,深信不疑,成佛即有份。

神光二祖傳道以僧璨:「正法眼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貫,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彌綸天地,明其奧妙之心法。」即頂禮謝恩,再拜恩師慈悲傳道恩。僧璨曰:「求師願聞,指明『性命』二字根源!」

神光祖師曰:「性命者,陰陽也。在天為日月,在地為水火,在虛空為風雲,在方為南北,在時為子午,在卦為坎離,在人身為性命。天無日月,不能懸星掛斗。地無水火,不能養活生靈,虛空無風雲,人民不得清泰。方無南北,四方怎能安寧。卦無坎離,水火怎能升降。時無子午,晝夜怎得分明。人無性命,週身無有主持。離了陰陽,萬物從何而生?」

僧璨又請問:「道之沿流?」

神光祖師曰:「道之沿流,溯自鴻濛,天地混沌,日月不分,陰陽未判,唯曰無極,強名曰道,未有天地道之而常存,虛虛無無,混元一炁,然則虛無淨空,而生妙有,是謂玄妙之門。故有生育天人物之機,機出於妙理,人物受之生存有命,受天之明德,行乎自然真常之道,履乎天之明命,為明本之性,復初之源也。」

僧璨又請示:「何謂覺也」?

神光祖師曰:「覺也,就是清醒,明本性不昧,視透世間法,心無煩惱,圓融通達,無念住相,照明一切心物,心田不生無明草,不為物慾所綑,內外通徹,不會朝三暮四,率性而行,能超凡入聖,謂之覺。」

神光祖師曰:「過去達摩初祖把正法眼藏,性理心法輾轉給我(神光),現今我將正法和衣缽傳給你,代代相傳的法信,僧璨你要善自護持。」又將從印度帶來的《楞伽經》一部共有四卷,交給僧璨你執掌,繼續道統。

僧璨大師嗣法神光祖師,繼禪宗之道統,得授心印口訣,為禪宗東土第三祖師,宏道當中,著《信心銘》一卷,每日常傳化有緣人,使後人認定宗源,懷抱天機繼祖燈,以好返本還源。

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祖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

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後於告州受戒,侍奉尤謹。

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偈曰:「草種雖因地,從地種草生。若無人下種,草地盡無生。」

祖又曰:「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

即至羅浮山優遊二載,卻旋舊址逾日,師於四眾廣定心要記,於法會樹下合掌立終。即隋煬帝大業二(六○六)年也。唐玄宗謚鑑智禪師,覺寂之塔。

同修們記得求道當時,彌勒祖師曾藉點傳師之手,在我們身上點燃了一盞不滅的心燈,這盞心燈引領返理天的導航燈,要誠心抱守,把這盞心燈,使其大放光明。不被外來物慾遮蔽,現在科技發達,生活緊張,終日處在心亂如麻的狀況中,久而久之,不是神經衰弱,或是精神異常,面對這種情況下,應如何把精神收回來,常默念無字真經,使心無忘想,心中默念真經,自然意念收回玄關收攝心性,精神順暢,平安喜悅。

  

天緣佛堂    呂柏欣

新的年頭開始,天緣佛堂之課程表加上許多道親的名字,本著人人承擔,人人參與祝願,好令每位道親都有機會來為大家服務,人人都有了愿的機會,同時亦可以發揮每位道親不同的才華,展現出來之後,就能為佛堂造就一些辦事員的生力軍。正如張永美學長在心得報告中提到:修道不只是聽道理、讀經典,而最重要的是「實踐」。道理、經典是修道的方向盤,跟著這方向去修就事半功倍,但不腳踏實地地去「行」,是永遠不能到達目的地﹝彼岸﹞的。

接著研究《圓覺淺言》的第八章:修道是從何處著手?大學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修道要從修心起。詩云:「三點如星佈,橫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出,作佛也由他。」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佛由心生,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說明「善心」、「惡心」的福禍種子。道場上常用「借假修真」來警惕世人,生命是短暫的,人身是難得的,來提點我們應及時修行,因為沒有這個假體,我們就無法修道,更不能成道了。所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幫助我們修道的。比如眼睛是用來看路,分別正路與邪道,用來認字,吸收知識,看經書;但相反眼睛也是賊,會看到一些不該看的事物。修道人就應用智慧「心」,去控制這雙目,不要本末倒置,反而被六根做主,迷惑了本心。謹記六根是假體的工具,而「心」才是假體的主人。一切從心做起,依著良心,本性去做才不會逆道而行。所謂「三才者,天、地、人。」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道。道即是理,「理」沒有「一」就變成「埋」。這「一」就是本性良心,就是道。

人道盡,天道成。所以修道一定要從人道著手,因為時代不同,科學進步,令人心不古,故大道降是要世人重溫聖人言,重復古禮,令人人以道為尊,以德為貴。如果得了道而不去修行,實在可惜。況且現在修行,非常方便,日常生活是現成的道場,故出發點是由人道入手。

倫理中的「五倫」是:

一、                君臣有義:君使臣以禮,臣奉君以忠,君不學桀紂,臣不學曹秦,君則正,臣則忠,自然君臣有義。君是一國之君,現代則指公司的主管,老闆,做上司的要體恤下屬,下屬的要盡己之責做到敬業樂業,尊敬、服從上司託付。

二、                父子有親:父教化子女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順,父慈子孝,自然父子有親。現代人最要緊是親子關係好,就免去所謂的「代溝」了。

三、                夫婦有情: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做到夫唱婦隨,自然夫婦有情。

四、                長幼有序:兄友弟恭,一團和氣,家道興隆。自然長幼有序。

五、                朋友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過錯,勸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論貧富,一視同仁,以道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人遵天倫,天降吉祥。

修道最重要是講求「八德」:

一、                孝:百行孝為首,孝乃百善之源,烏鴉尚且懂得反哺,而人為萬物之靈,豈能不孝?為人無孝如樹無根,如水無源,父母養子成人,恩深似海,德高如上,一朝一夕,一舉一動,難言盡述,父母愛子無微不至,辛苦不辭,冒險不退,始終不倦,勞而不怨,愛子一生至死不變。

孝包含:「安、慰、敬、順。」

1.      不使惡名加諸父母,謂之安。

2.      一切煩惱,為子代其勞,謂之慰。

3.      衣食供奉,溫言悅色,謂之敬。

4.      雙親怒責,不怨父母,謂之順。

還有要保重自己,愛惜身體,勿令父母擔憂。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毁傷。」

二、悌:悌字先點為兄,後點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親的同胞兄弟,同屬連枝,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三、忠:真心誠意,做事合理合法,竭盡心力,至公無私,所報無謊,所言無虛,不作虧心事,可對得天地良心。

四、信:信字人言而成,信者誠也。信乃人道上之準繩至寶,人之事業成功失敗皆以信字為基礎,亦是修道的首要條件:「信、愿、行、證。」

五、禮:禮是天理的節序,人事的準則。禮待於人,人亦敬之,態度謙虛,儀容端莊,對人彬彬有禮,尊敬長者,愛護幼少。

六、義:即是正氣,做事光明磊落,待人正直,不貪不義之財,人有正氣,邪氣將不侵。

七、廉: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不貪污,不誑法。道場有三清:錢財清、男女清、聖凡清,正是守廉應該學習的地方。

八、恥:恥是為人的本性,但「善惡之心,人人皆有」能分辨出「善」與「惡」,才能知恥,常言道:「知恥近乎勇。」知錯能改亦是精進的法門。

一貫道是以儒家思想為基本,五倫乃家庭倫理之棟樑,八德是待人接物的根本,人人盡己之責導化人心為善良、健全人格的建立,在家裡有親和力,在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平時養成好習慣,自然的褪盡社會沾染塵垢,社會不會動亂,促進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指日可望了。


見賢思齊與學習的理念  鄭末子 

有一句名言:「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意思是説君子修身養性不用水作鏡子而以人為鏡子,因為水作鏡子只能看出面容,而用人作鏡子才可以知道行為的對與錯。

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也。」孔子還說過一句類似的語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以上這兩句話對我們修身養性以及待人處事或增長知識都有莫大的指導作用,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格言。

想起早期移民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國度──美國,面對著語言的障礙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在生活上樣樣都得重新規劃與佈署。在那一段過渡時期,著實碰到了不少挫折,也吃了不少苦,每天忙忙碌碌的,只為有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就這樣每天的忙碌與奔波,有一天終於病倒了。後學的症狀是貧血,當一個人的健康受到威脅時,瞬間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而去珍惜它。在靜養的期間後學的頭腦也沒閒著,開始思考著一個人的生命到底是有限的,體力也是有時盡的,如此繼續的消耗體力我還能撐多久呢?頓時覺得人是多麼的渺小,是多麼的不堪一擊,在這種無奈與無助的思惟空間裡,後學極力的想去尋找一個可做依靠的東西,於是後學想到了仙佛,想起了在台灣求道的事,可是在當時苦於找不到基礎組線的道場,一拖又過了好幾年。

終於在一九八七年的某一天,突然心血來潮想起後學的引師──鄭寶連點傳師,於是迫不及待的拿起話筒撥了個電話給鄭點傳師,查詢海外的道場。上天慈悲,當你有需要時仙佛就在你左右。由於鄭點傳師的熱心聯絡,得知剛好那一天那個時候,張老前人因來美國視察訪道,正在機場等候班機返台。過了不久,張老前人慈悲從機場來電告知盧清明壇主的地址,有了消息之後,那天晚上睡得特別甜。隔日趁孩子們上學之際,後學與後學的先生就按照地址登門拜訪盧壇主。第一次見到盧壇主夫婦,夫婦倆待人親切和藹,好像見到老朋友似的熱情,剎那間讓我們有如回家的感覺,是如此的沒有拘束,沒有距離感,他們倆秉著一顆真誠的心對道無為的奉獻一己之力,隨時想渡人隨時想成全人,為了成全更多眾生,自家佛堂也都不停的按時在開班廣結善緣,套一句楊老點傳師說的「功德無量」。俗云:「來的早不如來的巧」,那一天剛好蔡春綢點傳師也在場,因緣俱足於是後學的先生就當場求道了,真是太高興了,我們終於接到了金線。

過了不久,洛杉磯全真道院也成立了。道院成立之後不斷的陸續有台北來的前賢大德來助道護法,有廚房的學姊來教我們做素菜,有法施的講師,也有點傳師不斷的來輔導這群海外的學子以適應道場的規矩,這些點傳師及前賢,講師們虛心的輔導,無為的奉獻,出錢又出力,慈悲之心溢於言表,讓身在異鄉的遊子倍感信心,原來彌勒家族是如此的溫馨,當時的佛堂雖然不是豪華型,但是道氣可是旺極了,聽完課,在大榕樹下午餐,其樂也融融。飯後,還意猶未足再泡壺茶,三五成群,促膝談天論道,真是人間一大樂事。從前修道人有這麼舒服嗎?我們真是天之驕子,實在太感恩了。於是每個星期日來道院接受佛光普照,也見見法喜充滿的道親,聽點傳師的慈悲賜導,來佛堂成了每星期日必做的功課,是一個星期最高興也是最期待的日子。

在這裡後學最要強調的是我們基礎組線的大家長──張老前人,由於老前人的睿智及遠見才有洛杉磯全真道院的成立,台北道務已經夠繁忙的他,仍然不放心海外的遊子是否有好好的在修道,對吃齋是否會習慣……等等。他老人家還不只一次的親自來視察才放心,也心繫著還有迷戀紅塵的眾兄弟姊妹尚未歸隊接金線而掛心。

老前人秉承著師尊、師母二位老大人的慧命為辦末後一著收圓一大事因緣,自上海離鄉背井將天道普傳,為了闡揚大道不辭千辛萬苦,日夜奔波風塵僕僕,披星戴月,廢寢忘食,勞心勞力只為代天宣化,挽救三曹原佛子,為利益眾生而奉獻一生。

老前人總是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來鼓勵後輩,在賜導時常流露出關懷的眼光,千叮萬囑,重複天道的可貴與殊勝,再導以修持的方針,希望有緣佛子都能修得圓滿,證得佛果。

老前人關心愛護後輩有如嚴父兼慈母般的呵護,在一起用餐時總是不停的夾菜給後輩,而自己卻吃得很少。今天一貫道遍傳世界各地,道務宏展,是老前人的睿智及遠見,他老人家的身教,言教是我們後輩學子修行道路中最佳的依循指標。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求,非常感恩我們都很幸運的成為彌勒眷屬,以後學來說,自從進入這個修道環境之後,對人生的觀點有所調整,諸如待人處事的態度以及自身的舉止……都有不同層次的改變與進步。這些都要歸功於張老前人、楊老點傳師,各位點傳師以及講師們的慈悲教化。

古聖先賢的智慧、思想以及言論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聖人教民之道即在日用倫常間,及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婦和順,兄友弟恭,交友以信。聖人立教以日用倫常為立身之本。

楊老點傳師鼓勵我們多讀聖賢書,學習聖人處世之道,史記:「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學習之後常常去思考它就能領悟其中道理。道場上有很善知識,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有,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我們天天都在學習,天天都在進步。

有一位婦女生了一個兒子,很高興的為他去算命,算命先生說:「妳的兒子命好,以後會當醫生,前途一片光明。」這位婦女很高興的就回去了。兒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非常聰明,也很調皮,不喜歡讀書,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做媽媽的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非常擔心,倒是做兒子的反過來安慰母親,不用擔心,妳不是說我以後會當醫生嗎?這時做媽媽的楞住了,然後說:「當醫生也要有條件,要上醫學院,要精懂人體構造等知識才可行醫濟世,不是只有算命先生說說就可以的。」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的材質雖好,但不加以琢磨就不會成為優良器皿。人雖為萬物之靈,若不勤於學習也不會明白道理的。古聖云:「人不讀書其猶夜行。」不要自恃聰明,有一句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光陰似箭,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宗理學家程頤:「積學於己以待用之」因此平時要多充實自己,免得書到用時方恨少。

《中庸》談到人分為三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此三種人雖然資質不同,知的時間長短不一,只要有正確的方向努力不懈的去學習,也就是六度萬能行的精進波羅密,將來的成就是可預期的。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用心去思考原理就會產生疑惑。只是空想而不去實地學習,要成功也是很難的。

有一個朋友住香港,年輕時和大家一樣非常的努力在事業上打拼,他曾經試過幾種行業,也見識過不少各種各樣的人,人脈很廣,當我們認識他的時候他是做貿易的,因生意關經常往台灣、東南亞跑,生意做得不錯。有一次在聊天的時候告訴我們他成功的秘訣:就是向賢人看齊。他會去觀察可以做為榜樣的人而去學習他,也許聖人智慧的言語,思想在他身上起了作用。他做事積極,是位正正當當的生意人,不只生財有道,還樂於助人。

俗云:「學無止境」人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學習,不斷的接受啟蒙,從幼稚園──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甚至出國深造,碩士而博士……人不斷的在學習中成長,除了迎合尖端科技人才的需求外,也提升生活品質,更能深化生命的意境,進而服務社會造福人群。

不久前在電視上有一則新聞:一位名叫謝明的中國留學生,早在一九八○年代留學美國就讀USC,學成之後努力學以致用,在事業上成就非凡,可謂名利雙收,為了感恩母校栽培而決定以行動回饋母校,他以美金三千五百萬回饋母校建設之用,據說是有始以來所有曾經捐贈數目最多的一個,當然學校也很高興的接受他的慷慨解囊,因此辦了一個非常隆重體面的接收儀式表示謝意,並以他的姓名來命名所捐贈建築物,俗云:受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這種知恩圖報的舉動令人讚賞,是為世人的好榜樣。

一貫道推崇孔孟思想,注重倫理道德的修持,一個人生命的起跑點是家庭,所謂書香世家就是從小灌輸愛的教育,做人的根本,養成良好的習慣……。天真無邪的孩童就像一塊海棉似的吸收力極強,模仿力超速,你給什麼都會一一照單全收,因此作為長輩者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豎立好的標竿。

記得在小學時有一個同學功課不是很好,但很會罵人,常和同學吵架,一罵起人來氣都不喘的一口氣罵到底,每一句話都像大人在責罵小孩一樣,後來我們才知道她都和祖母住在一起,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年與祖母生活,祖母罵她的每一句話她都牢牢記住,一句不漏的還會用來罵人,因此對孩童講話要非常小心,你講出去的每一句話不但全聽進去還牢記不忘呢。

有一對影視界夫妻育有二女一男,這對夫妻非常疼愛這三個兒女,簡直可以說是溺愛,尤其是做為父親的更為甚之。孩子們漸漸長大了,作為人之父母愛子心切,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後都能成龍成鳳將來有好前途,於是決定把孩子送到國外唸書,這對夫婦依依不捨的把孩子送到加拿大,一切都打點好之後又回到台北繼續為他們的事業努力。遠離家庭的孩子身邊少了父母親的嘮叨,頓覺輕鬆,像鳥被放出籠似的自由自在,不知不覺中也交到不喜唸書的朋友而荒廢學業,在台灣辛苦賺錢的父母,聽到消息之後,首先是驚訝緊接著是傷心,二話不說買了機票直奔加拿大,於是把孩子統統帶回台灣,這對夫妻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子女的情況時,有感而發淚流滿面的訴說他們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們多看多學,沒想到事與願違,好在及時懸崖勒馬免於促成大錯。這對銀色夫妻對長輩有禮,對父母至孝,對朋友有義,言行舉止孩子們都看在眼裡,記者轉身再問三個孩子對父母的看法時,都異口同聲的說看到父母親對爺爺奶奶的孝順,無微不至的照顧及對家人的呵護,他們也會同樣的孝敬父母。這是「孝於親則子孝」最好的詮釋。一個家庭充滿祥和之氣,父母兄弟間的情感能水乳相融無隔閡,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世道如奕棋,要步步為營。人生過程遇到有挫折,就把它當作自我成長的助緣,凡事能忍則忍,「忍以養福」,人非聖賢,難免會犯錯,子曰:「過則勿憚改。」及時喚醒良知,激發本性良能來矯正自心毛病,有勇氣懺悔之後才會懂得精進。

《禮記》有一句話:「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凡事能用理性控制慾望,可以得到快樂而又不至於昏亂,知道如何自我把持之後,在立身處世方面就能圓融通達。人之初性本善,在未受到塵世物慾的影響是純潔無染的。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謂之「良知良能」,這是人人本俱足的天性。不去學就會,這是發自本性自然的「能」,不需思慮就能明白,這是出自本性自然的「知」。良知良能是人類天性中本具備的善性。孟子還比喻:在懷抱中的嬰兒無不知愛其親者,長大成人也無不知敬其兄長,愛其親是本性中「仁」的表現,敬其兄長是本性中「義」的表現,這些都是人人本具有的「仁義」善良本性,是生為人可貴的地方。

佛說:「我心自有佛,我佛是真佛」。又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一個人的本性原本就是純潔善良,要修心養性必須摒除外界的誘惑,找回人心本來的面目,根本不必捨近求遠,因為佛在自身,自身即是佛。

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及老子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修行人借以立身處世的法寶。

老子曰:「見素抱樸,少思寡慾。」把生活簡單化,身心才自在,生活本來就不需要太多,室雅何須大。「大」不見得就是好,心靜何需富,「多」也不見得就是富有。人之心胸多慾則窄,寡慾則寛。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把慾望降至最低才能克制因境生心。現時社會物質生活富足,花樣百出,很多人都有搬家的經驗,那個時候通常會面臨過剩物品的煩惱,常有「棄之可惜,留之無用」的矛盾心態。這個時候就要有勇氣當機立斷,否則煩惱也是修行的一種障礙。

在這科技資訊發達的今天,物質的享受可謂窮靡一時,人們因境生心,心隨境轉,促成了種種污染,環境使人懈怠,對事因循苟且,受慾牽引無法自拔,所謂:「人之所欲莫不有辭」人如果想要得到什麼,總會找各理由當做藉口,莊子:「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為了達到目的,使出口密腹劍招數,尤其在這五花八門有如大染缸的社會,處處是陷阱,若是沒有木人石心的能力,往往會受貪妄之心的驅使,而作出違背良心的事。

人之貪慾本是一種習性,就連那懵懂無知的小孩也不例外,儒家之「食色性也」,佛家之「財色名食睡(五欲)」均屬人的慾望。慾望愈多,失望愈大。世上有很多東西是求不到的,所以必須將慾望減到最低,那麼失望和難過自然遠離,也就不會有求不到的遺憾了。人的心思就像海浪動盪不定,人的意念如同枝葉搖晃不止,慾望就像是一個無底洞,唯有知足知止才能洗盡物慾之心。

人人俱有善良的本性,但是會隨著環境而改變,如果我們能夠順著本性做事,不被名利所誘惑,我們的品德才有增長的可能,否則變成唯利是圖毫無德性的庸俗之人。

向古聖先賢學習不只是為了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從聖賢留下的經典學到待人處世之道,學習是為了能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善惡,來端正自我,同時也更認識自己明白優缺點在生活中難免有一些限制,只要用正確的觀念和思想掌握自我的行即可超脫困境。

我們要創造美好的人生,用眼睛多看一些美好的事物,用耳朵多聽一些美好的聲音,用嘴巴多講一些美好的言語。趁看得見、聽得清、走得動的時候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小故事大啟示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豐盈歡喜心

 

曾子再做官時心境有了變化,他說:「我雙親在世時做官,俸祿只有三斧而心裡覺得很快樂;後來做官,俸祿雖有三千鍾,但父母已經去世,我心中感到十分悲哀。」

弟子問孔子說:「像曾參這樣的人,可以說沒有受利祿所牽累的過錯吧?」

孔子說:「還是心有所繫。要是心無所繫,會感到悲傷嗎?那些心無牽掛的人看三斧、三千鍾的俸祿,就如同看到鳥雀蚊虻飛過眼前一樣,毫不在意。」            ----------《莊子  寓言篇》

成、住、壞、空。

天下萬物本來就不是你我所擁有。

而現在你所有的,也只是因緣瞬間;當緣起緣滅,當一切又回復天地,你我所歸結的,還是無有。

「人類輪轉的千年萬世,我們也只是因緣際會在此一驛站,當歲月開出,當喧騰止了,我們也將在下一驛站前,結束一切因緣。」

生命過程的步伐,有人走得慢,有人跑得快,更有人毫不後悔地往前衝;還有人衝得不夠,更是賭注式的把自己做一次猛爆的灼燒──也許大成,也許大敗。

《陶淵明雜詩》云: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商權掛帥的追逐社會,最容易模糊了生命的標記。

「外物的一切無有,並不能否定內在自我的真有。」

人類最常因為外物而迷失了內心的「本我」。

在這個「模糊的年代」,也只是社會意識因為爭逐「終將幻化」的名位物慾,而產生集體盲動的歷史偏離。

對於每一個「潛意識的本我」,事實上仍然在人性內心的邊陲隱藏處,存在著,確立著。

《法句經世俗品》云:

「世俗無眼,莫是道真;如少見明,當養善意。」

外物權位的迷惑,使人性明察秋毫的本心矇蔽了。

重新找尋洞燭先機的慧眼,需要有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的頓悟和了性。

「平常心看世界,惜福心活生命。」

萬物本不為你我所有,而滿心歡喜才是生命最豐盈的全有。

活佛師尊慈示

何謂天命?

天命者,天下之使命也。

修道不論在任何位置,皆負有天下的使命。

正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用生命與熱血去承擔天下的使命,叫做「道」。

天下使命在每個修道人的身上,故君子形而上。

形者,形體也。

上者,至高無上之意。

每一個人生下來就有軀體,但修道君子能用此軀體去行道,去做有意義的事。

創造偉大的聖業,承擔天下的使命。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