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船過水無痕  

        「船過,水無痕」這句台語諺語,是以船行水面的物理現象,一般船隻行駛水上時激起浪花,但迅速回復水平面,通常用來比喻人際關係,通常含有貶斥、怨懟的意味,主要用以譴責那些「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的人。有些人若有求於他人,事前會千方百計討好對方,奴顏卑膝,巧言令色,任何好聽話和承諾都說得出口;可是一但達到目的,他就翻臉不認人。看透紅塵獨二人,一名一利尊為前。歷史鑑古今,明鏡正衣冠,經典中常提示修道人,應不住相佈施,學習施恩不忘回報的心,見善不怠,行義勿疑,去非勿處,此三者乃修身之道。修道人所學的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

        「船過水無痕」在修道中是「不執著」的意思。六祖道︰「不執著心起動念,內心自然清淨;若是會去執著每一個心起動念,那就是生起妄念之心,內心自然會產生偏差,生出邪見;無論執著心起動念或是不執著心起動念,都不滯留於心,讓心念在心中自然的生出、自然的幻滅,船過水無痕,像這樣善護念當下一心的作為,就是代表永恆追求佛性顯露,唯一無上佛乘的真心修行求道之人。」世上有這麼多的紛爭皆在於存心,心好人人可做得到,所謂「猛勇心易起,長遠心難得」。看得透,退一步海闊天空。行善當從實處行,莫貪沽譽得虛名,虛名沽譽成何用,徒惹煩惱心不平。每日的新聞報導觸目心驚皆是濁世人心,禮義廉恥儘被名利敗壞的消息。所幸上天憐憫善人緣佛子降大道救世,不至於玉石俱焚,因緣聚匯方得以進入道門,得到名師指點不枉來人世走一遭,但得道不修道終也枉然,徒落得上天堂觀光客身分一紙,唯有真修實煉才不至於浪得名聲,社會俗眾眼光只看到負的一面,真人方見真機,王重陽祖師爲修道裝瘋賣傻,孫不二真人爲修道自毀容貌,邱長春祖師磻溪苦修七年化去假相修煉成真。缺外功則德性不全,缺內功則本源不清,言靜者多,知靜者少,止於至善者莫過於靜隱忍潛藏。

        邱長春真人因命相師一句「滕蛇鎖口」自絕命於深山,心想修不成不如不修,死了罷。此念一起驚動太白金星下凡,喬裝樵夫點化去執,既悟道又起凡心回去和麻衣相士爭論,咎尤自招又多一曾磨煉。「貪迷世故戀塵囂,久戀塵囂魔自招,煩惱實由我自取,別人怎使我動搖。」有道者為大,有德者為尊,道本難學,仙不易成。世人終日想修道,只是名利忘不了,身邊有錢怕人偷,過給子孫斷恩緣,陷溺沉淪已有年,愛河滾滾浪滔天,修行自可登高岸,何用中流更覓船,生前用心百計較,死後唸經救不了,貪名爲利不回頭,一旦無常萬事休,縱有金銀帶不去,空遺兩眼淚直流,勸君行善說無錢,事到臨頭用萬千。有些富人千方百計的將財富轉到子女名下,逃避遺產稅,卻造下子孫爲爭產公堂對簿,千百萬鈔票落到律師口袋了,相信律師非常感謝這位英明的爸爸,讓他們有機會分享到遺產的利益。

        張老前人於民國三十五年接到師母咐囑,變賣了上海的家產和事業來到台灣開荒辦道,當時的台灣,正處於剛日本撤軍,由國民政府接收的非常時期,無論在經濟上或政治上都是動盪不安的局面,許多組線的辦道前人處處受警備總部調查,一點風吹草動就被警察局列入黑名單,帶去警局拷打逼問,張老前人一聽到消息就趕緊去探視,保釋這些人出來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任何一組線前人有經濟困難,他也義不容辭湊出來幫忙,他的理念是「人家就是無辦法了,才會來找我們幫忙,我們能夠說不嗎?無論如何都得想辦法。」他老人家的修辦精神,像承載著眾人慧命的大航向法輪,藉由道恆河無聲無息的背負傳動,六十幾年過去了,一貫道的名稱由「邪教」轉為名正言順的宗教,道親人數達到數百萬,遍佈世界各地,水利萬物而不爭,因其無私,因其不爭故不去,證明一心至誠,可以改變人為的抹黑。無情的歲月在老人家的身上見證,當年由走奔波營救同修的豪邁英姿已經老邁了,每當後學們回到忠恕道院,縈繞老人家身旁所感受到的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大無畏的大愛精神。

 


天緣佛堂
      呂柏欣

初夏時分,天緣佛堂的花園和走廊上百花齊放,爭艷鬥麗,令佛堂充滿生機,象徵佛堂的道務欣欣向榮的景象。此賴道親們對道的虔誠、蓬勃的助道精神來到天緣佛堂,學習精修內聖外王。

張永美學長用幽默活潑的開場白來報告「出告反面」:現在因金融海嘯所致,到處經濟低迷。公司一旦「出」通「告」要裁員,員工就會翻「反」「面」無情,博大家一笑,而且會牢記「出告反面」這第十一條佛規。當然遵照《師尊語錄》中師尊曾說:「修道人要熟練所有佛規禮節,這是修道人必備的功課。」「出」是出去;是離開。「告」是告訴,亦是稟報。「反」是反回,即是回來的意思。「面」是當面,是當面回覆。所謂「出告反面」是指前輩所交待的事情,不論大小遠近,都要謹記在心,認真去辦,事情辦完要清楚回報,絕不含糊。而身為後學的,每次出門或者接受任務,回來之時,亦當盡量迅速報告,事情辦得如何,以免前輩擔心掛慮。

既然佛規聖訓是我們學道、修道過程必備的功課,我們更應努力去實踐,依訓而行。如何做得到呢?記得在我們求道的時候,唸過十條大愿裡面的第一條「誠心抱守」,亦即是要我們抱住個「誠」字去修行。「誠」是做人之基礎,是修道的基本原素,是實實在在的,是始終如一的,沒有形象的。要率性地自然流露,學道,修道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及生活態度,所謂「道法無邊」一切的修行,都必須靠自己努力實踐,所以當我們每天為工作而奔馳忙碌時,別忘了找些時間,停下來靜心思量,為自己靈性多用點心,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阻力,不改修行之初衷,真知力行。

接著由後學報告佛規十二條:「不亂系統」。依仙佛訓示:「不亂」是不紊亂,要整齊;「系」是繩索,代表一條金線;「統」是統領萬物的大道真宗,亦是人人身上的自性,系統亦是道統。

人──不亂系統:每一個修道人均不可偏離正道,一切要以自性當家作主。不可以誤入旁門左道。即是跟隨我們的引保師、點傳師、前人、師尊、師母的指引,要相信一貫道是「道真、理真、天命真。」如何知道天命是真的?

追朔天命的源頭,根據一貫道的道統,天命是維皇上帝的明命,傳與有「德」之人,得道以救世人。根據《金線與修道》一書,清楚地把道統交待:「金線者、天命之道統。」既自無極而降傳於世,又天生聖人以弘「道」,是乃應運而降生「者」,首自伏羲古佛一畫開天,造先天八卦,為大道降世之始,而後單傳獨授至孟子。道傳到西方印度,釋迦牟尼為西方二十八代始祖。到了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尊者」又把「道」老水還潮再回到中國來。這就開始了後東方十八代祖師。

每一位祖師都有他們求道,修道的故事。例如大家由《六祖壇經》中的「行由品」就很清楚地知道六祖出家求道的原因。然而他的師父弘忍禪師又稱黃梅五祖求道的過程又如何?黃梅前身是一名富翁叫張懷,從三十、四十,直到五十歲的每一階段均有出家修行的打算,奈何受到其妻以種種理由阻撓而耽擱時日,一直拖到七十五歲才去參拜四祖,焉料四祖對他說:「你為什麼不早來?你老了,只可了「性」,不可了「命」,自己去修吧!」於是張懷就到後山苦修六年之後,四祖把鉢盂、衣法傳予他,囑其向西南方往,並贈一偈:「祝家莊上遇裙釵,法衣禪杖掛心懷,脫卻枯朽成梅子,濁河赴水轉世來。」

濁河河畔巧遇芳齡十五的姑娘,並且借宿一宵之後,把法衣、禪杖插在山上,抱著鉢盂赴水自盡……隨之其實靈化成一梅子,順水漂流,恰巧祝姑娘俯拾,它異香撲鼻就直吞下肚竟成孕,又不容於父兄遭驅逐出門,一度尋短,遇上金星搭救,只得白日行乞,晚間棲宿荒廟。如斯瓜熟蒂落,臨盆時紅光紫霞沖天。誕下一子,不啼不哭,如同打坐,亦因食了黃梅得子,而取名黃梅。此子三歲,行乞至寺廟,小童在佛廳撒尿,見四祖責備,小童回答:「滿都是佛,何處不與我撒尿,人人是佛,面面是佛,他能作佛,我也能作佛,我要在此修行。」

四祖呵責:「小小年紀,懂什麼修行?」

小童卻答道:「七十來修行,你嫌老,三歲來修行,你又嫌我小。」聞此語四祖已知來人是五祖,連隨詢問其名姓,小童答:「非常姓,是佛性。」

至此,行罷師徒大禮,同時撫育成人並傳授心法、衣鉢,取名弘忍。

其母前來探望,接受設齋請並留宿廂房,誰料卻反鎖其母七日至死,又命徒兒拖出其屍首,百般凌遲視眾,目睹師父如此待母不孝,忿而紛紛不平求去,其母空中作偈曰:

「眾徒不必退道心,吾兒為我了前因,三世罪業從此了,菩提依舊證金身。」

原來祝姑娘的前身是張懷之妻子,因其三番四次以「家」──「枷」為由阻撓五祖修行之故。而後,眾徒知道乃前生果報,更加精進修行,至於五祖修成正果。

上述的故事教導後人修道要及時,莫空等待,因果的報應只在遲或早而已。同時「不亂系統」是教我們要依著師尊、師母的天命金線來修、辦。把「道」傳遍萬國九洲,願大家互勉之。


       

無心無相            林達雄   

        有形相的,稱為「有相」;一般指差別有形的事相,會有生滅變化的事物。就像一般人所知道的色、心等諸法,事相顯了,心前現行。像照相一樣,快門一按,物體的形像就留在相機內。
無形相的,稱為「無相」。無相指離卻一切執著的境界,無執於相。對於一切相,能離卻,就是無相。自性為空,一相不存,無色無形。

        「有」生於「無」。就像風,我們看不到風,但是你知道「有」風。風吹過了樹頭,枝葉就飄動了,風拂過了水面,水面就起了波紋,藉著這些現象,我們才看到了風,事實上,我們並沒看到風,看到的是因為有風才有的現象變化。
有相的成住壞空,是因為有了背後的「無相」。我們看得到生命過程中的生老病死,那是「有相」。但是,是什麼讓這些現象發生?那是「無相」──道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

        生滅本身就是「有相」,無生無滅的才是「無相」。無心無相反過來就是有心有相。我們看看人有那些心,人有七情六慾,所以心情起伏不定。有四相: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下面故事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心無相,什麼是有心有相。

        師兄和師弟過河時,河水湍急,見有一女子在河岸望河興嘆,師兄就幫她,背她過河,到對岸後,放下女子,就與師弟繼續前行,全然像無事發生一樣。師弟一路上則悶悶不樂,師兄問他為何悶悶不樂,師弟說男女授受不親,怎麼可以背她過河?  師兄說,當時只想幫她,心中全然沒有別的心思,過完河放下她,就了無掛罣,也就忘記這件事了。這故事中師兄是無心無相,師弟則是有心有相。

        在劉墉的書上,有一個有心無心的笑話: 有個丈夫跟太太坐在一起,輕輕撫摸著太太,同時讚美的說:「妳的皮膚摸起來真細,絕對不像四十歲的女人。」太太笑笑的說:「是啊!最近摸過的人也都這麼說的。」丈夫突然翻起臉,一巴掌就打過去,同時大聲吼叫著:「妳老實說!妳最近讓多少人摸過?」太太摀著臉,哭著喊:「大家是這麼說啊!每個護膚中心的小姐都這麼說的。」看起來像笑話,但是這卻是常發生在我們周遭真實的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只因為一句話沒說對或沒聽對,可能就把喜劇變成了悲劇。有心和無心,好話和壞話,全在一念之間。

        有心的愛和無心的愛?十幾二十年前,有個台商到巴西做生意,娶了一個巴西小姐做太太,生下一個男孩吳憶樺。後來因故夫妻兩人都過世,留下了年僅七歲的小孩及一筆財產。台商在台灣的弟弟及弟媳婦就到巴西把小孩帶回台灣扶養,吳憶樺在台灣上學,很快就跟鄰居小孩打成一片,過得很快樂。因為台商留下一筆財產,誰有小孩的監護權就有財產的控制權,因此巴西的外祖母就千里迢迢到台灣打監護權的官司。後來法院判外祖母贏,小孩得跟外祖母回巴西,臨行發生小孩爭奪戰,吳憶樺哭叫不要去巴西,哭聲令人斷腸。四年後,在去年2008年十月二十四日有則新聞,巴西外祖母錢用盡,無法照顧吳憶樺,將他送到一德國籍家庭寄養。人們禁不住要問, 巴西外祖母當初真是為了愛小孩呢?還是為了錢?是真心的愛?還是無心的愛?

        不著相」:剛過世的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一生勤儉樸實,破爛毛巾還能用就不換,老爺車一用20年,肥皂薄片加水融合再繼續使用。但從事公益、善舉,回饋社會卻非常捨得,而且不求回報。在他的家書中說,財富雖然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事物,但它並非與生俱來,同時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隨身帶走。人經由各自努力程度的不同,在其一生當中,可能累積或多或少的財富,然而當生命終結,辭別人世的時候,這些財富將再全數歸還社會,無人可以例外,沒有人能帶走。因此如果我們透視財富的本質,它終究只是上天託付我們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沒有人可以真正擁有。

        佛法中「無相」的教示乃指「無執於相」。心無所住而生其心,靈活應用無窮無盡了,而不拘泥於有相或無相。或許有人誤解「無相」的意旨,而變成執著於不可有相。

        我相」大部分問題的根源。有「我相」就會有「私心」,有私心就會起貪嗔痴。有了貪嗔痴之後,就什麼事都會做得出來。
無心無相不是像植物人一樣全無感覺,而是無執於相;就像心中有善惡,但不會執著於善惡。不會每天無時無刻念著,這是善我去做,這是惡我不能做,而是把事情做到不執著,很自然的去做。舉個例子,每天我們開車回家就是這個樣子,很自然的,不會刻意的去想該怎麼回家。但當剛搬家時,第一次開車回家,我們都會很小心,看街道的名字,到那兒要左轉,到那兒要右轉,唯恐開錯路回不了家。後學就做過做這樣的事,剛搬家,回家時,沒想,就把車子開回舊家去了。就像六袓所說:「心平何勞持戒」。本來持戒是想要求得心安心平。修到心平之後,就不再犯戒,也就不用天天記著要守這戒那戒了。所以六袓說:「心平何勞持戒」。

        人不能太執著於金錢外物,看不開時什麼事都會發生。這次次貸風暴再加上金融海嘯,很多大公司沒有熬過,破產關閉了。很多人熬不過,也破產了。有一位朋友住San Marino 是房地產開發商,一直都做得很好,但是受到這一波金融海嘯的衝擊, 再加上其他的因素,就沒有熬過,房子面臨被拍賣,人也中風,現在在醫院加護病房中,起不來了。記得有句古詩:「千金散盡還復來。」錢失了還能賺回來,只要留得青山在。但身體弄跨了,什麼希望就都沒了。

        「不執著」:伊達政宗是日本著名的大將,(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的名將,西元1567-1636年。是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那個時代的人物)馳騁沙場從無懼色。有一天他拿著心愛的茶杯,一邊撫摸一邊玩賞,突然一個不小心,茶杯差點從手中滑落,讓他嚇得驚叫起來。身經百戰無畏無懼的英勇大將軍,竟然會因一只茶杯而驚嚇,實在是不可思議。原因是他在乎那只茶杯,心中有相的緣故。

        要無私,無我相, 要學會與人分享,孟子說:「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你有音樂天分,琴彈得很好,歌唱很好,自彈自唱,孤芳自賞,很快樂,但遠不如與成千上萬的歌迷同好共同欣賞,來得更快樂。名畫蒙娜麗莎收藏在法國的羅浮宮博物館,是最受歡迎,觀賞人數最多的名畫之一。但是很多其他名畫,為私人收藏家所購,命運就沒那麼好,被人收購後,束之高閣或藏於保險櫃中,從此就不再見到天日,沒人再看得到了。那個好呢?

        《撿到石器時代斧頭•法國送他3萬歐元  》英國泰晤士報2008924日報導,有一個北歐來的遊客麥黑爾和他的法國女友索妮亞•荷巴,在20078月時,他們在法國不列塔尼(Brittany)海灘搜尋淘洗貝殼時,看到一個發亮的物體,因為退潮後從泥土中突顯出來,他說:「我還以為是一個貝殼的兩面,把它放在手上,開始時我有點緊張,怕貝殼突然關上。」他原來只想找一些可愛的貝殼,沒想到竟然找到石器時代的綠色斧頭。經過法國科學家認定,此斧由輝(jadeite)製作,約埋在6500年前的沼澤地中。研究者相信這個斧頭,是由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石頭製作,擁有者是石器時代的貴族。兩人把這個新石器時代的斧頭捐給法國政府,而被法國文化部提名一個獎項,獎額最高可達3萬歐元(約140萬台幣),這是法國官方為了獎勵他們沒有將古物據為己有或以高價賣給私人收藏家。

六度萬行就是:布施度貪慳,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想得就會貪,
多佈施,多捨就不會再想去貪得,不貪就不會著相。比爾蓋茨,巴菲特(Warren Buffet)捐贈億萬美金給慈善機構,寬大胸懷可敬可佩。

        無心無相,不住心不著相,要掃三心去四相,六祖要我們真懺悔。前念,今念,後念,達於念滅,念念不起。迷妄盡去,心中常明,自性清淨,萬法皆現。這就是「空」,就是「無相」。六祖說:諸法在自性中,像天常清,日月常明,偶而會為浮雲覆蓋,上明下暗,遇到風吹雲散,上下都清明,萬象都現。

        多誦讀深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告訴我們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所以多誦讀深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是去相的重要法門。

        要把心胸放寬,看透世間事。不要執著於外在的事物,只有大徹大悟才能解脫。《道德經》上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所以不要執著於外在的事物,不要著相於美醜,富貴,貧賤,權勢,利害。要把心胸放寬,看透世間事。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情世界都是無常,人生百年彈指即過,榮華富貴更是虛幻,海嘯,地震,颱風,天災人禍一來,轉眼化為烏有。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倒下,人生之苦都因累世業力集結而來,只有大徹大悟才能解脫。
 

 



開發生命平安即是福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陳子昂是唐朝武后時代的著名文士和詩人。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悲愴慷慨,令人感動唏噓,成了千古絕唱。而子昂剛入京城時,雖有滿腹經綸,但無名師指引,也是默默無名。

有一天,在市街上,有一個賣胡琴的人!要賣一把一百萬錢的胡琴,富豪貴族都議論紛紛地趕來探視,大家仔細地檢視,卻也沒有人能辨視出它的珍貴處。

這時,子昂擠出人群,當著大家面前說:

「這是名貴好琴,一百萬錢,我買了。」

大家對這一無名小卒竟以天價買琴,都很訝異,有人就請教原因。

「我最擅長這種樂器了。」子昂回答。

「我們可有耳福,聽聽這百萬胡琴的琴聲嗎?」眾人問。

「可以,明天午後,請大家聚集到宜陽里,我再向各位獻醜。」子昂向眾人作揖宣布。

第二天午後,子昂在宜陽里準備了美酒菜餚,一些權貴名仕也都聚集過來,大家都想來聽聽百萬胡琴的琴聲。

子昂先把琴擺在高臺上,和大家飲酒寒喧,當酒菜吃得差不多時,再登臺手執胡琴對大家說:

「我是四川蜀地陳子昂,最近帶著百餘軸的詩文才到京師來,我像忙碌的塵土一樣,到處飛揚,卻沒有人重視我。這百萬錢的樂器,其實只是低賤的工具,那裡稱得上風雅呢!」

於是舉起胡琴,一口氣把它摔碎在地上,然後,子昂在眾人驚訝中,分送詩文書軸給在場的權貴名仕。

才一天的工夫,子昂風骨剛健的文采,立刻風靡京師,而倜儻豪情的奇智,也傳遍四處。沒多久,建安王武攸宜就聘他為內府書記,開啟了仕宦一生。   ──《全唐詩話》

 

生命如何去開發?如何才能不虛度此生?佛家說: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緣生可貴,因為我們累積了前生無量功德,才能來到今世這個大千世界。

但今世無常幻化,數十寒暑,稍縱即逝,怎能不珍惜此生,善用此生。又何況在爭奪的苦海中,在情慾的邊緣旁,生命的誘惑與陷阱的抉擇,這只孤舟真不知如何撥開紅塵迷津的煙霧。《星雲大師。開示語(二)》曾說:

「一心計較人我之間的利害、得失,勝者生怨,負者自鄙;由於生出一切迷惑煩惱,是很難和平相處的。唯有去除勝負心,泯滅分別意,才能無爭自安,也才能證入虛空如實的法界。」

「佛法難聞」在奮鬥中的年青男女,無緣者,以為佛言消極,處處退一步,時時讓三分;而有緣者,則口念佛經,心則保留觀望,總以為再爬上頂峰,再熬到白髮再說吧!

《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

古德有云:「擔水搬柴皆聖法,灑掃應對盡功夫。」

生命的過程,分分秒秒皆有佛意。年少也罷,壯老也是,在進取中,能存三分道念,進退自然有序,成敗也能了然平心,能俯仰無愧,能宅心仁厚,能利益眾生,能廣積福德。

佛法不勸人消極自苦,「人生佛法」在「內不欺心,外不欺人」中,反而要我們積極的「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和接眾」的去耕耘,去歡心,不計多寡的收獲。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

現人在每天的匆忙中,多少有尋兔角的海市蜃樓幻滅。兩手想抓得愈多愈好,但再沈重豐足,靜下心來,侵襲而來的,仍然是那份揮之不去的空虛和不安。

疲憊和忙盲,憂鬱和焦慮,沒有信仰的主題,沒有足以解脫的依託,生命走得孤單,旅程渡的寂寞。

「開發生命」,以平常心樂觀進取,以惜福心常存感激。粒米必珍,半縷必惜;常與飢者比,一杓已足;常與寒者比,布麻已多;常與病者比,平安即是福。

多品嚐生活中平淡的片,刻比那些五光十色的瞬間,平淡更足回味多了。

 

活佛師尊慈示

靜時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贈人以語,重於珠玉。

傷人以言,勝於劍戟。

人,有了自我意識,就會有自私自利的心念,也會有自作聰明的行為,以及自以為是的語言批評判斷。

偏執滯迷,不能語道。流俗知見,不能入道。

依穢為淨,不能知道,心浮意亂,不能養道。

人之弊病,就是以自我的主觀來推斷別人;以自己的好惡來批評別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此人與人之間有了隔閡,而自己也生出不該有的煩亂心。

顧是習非,不能謀道。囫圇吞棗,不能悟道。

喜新厭舊,不能趨道。宴安怠惰,不能學道。

修道必須除我見,去己私,虛心接納別人不同的意見,才以客觀無私的立場去解決。

如果只先把自我主觀定下來,那麼別人的建議必成多餘,行事便不能周全圓滿了。

別人的成功是最好的榜樣,但不必羡慕。

別人的失敗是最好的教訓,應深心檢討。

別人的經驗是最好的借鏡,當吸收存養。

人的通病在逞強好勝,不肯向別人低頭,自尊心太強烈,死愛面子而不知,謙和才能久遠。

莫在人前逞己能,忌在人後議他短,自己未必比人好,少開口自然少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