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流      鄭末子

「和」是和諧的意思,「和諧是最圓滿的結果」感謝天恩師德,藉著每星期的共修來化解因個人不同的觀念和作法,而引起的煩惱,來達成正確的理念,以期有相同的共識──改變氣質,提昇人格,光輝人性。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相識,必須靠緣份的。「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無緣就算擦身而過也不相識。

我們常聽的一句話:「痛失良機」。意思是一個良好的機緣沒有好好的把握,而讓它白白的流失,覺得可惜稱之為「痛失」。今逢三期末劫, 老慈悲,愛子心切,大發鴻慈,大開恩典,真道降世,大開普度,救度原人。在這難逢的機緣裡,最殊勝的是修道者,不需要放棄家庭、事業,去深山訪名師、求口訣,或落髮為僧,削髮為尼。在家夫婦子女可以同修,父不失於慈,子不失於孝,夫妻不失於義,兄弟不失於友愛。這種入世修行不影響職業及日常工作,同時一方面修道,一方面盡自己的本份,扮演好應盡的角色,不但不影響,反而有互補作用。因為道在自身,身外無道,道在綱常倫理中,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許多微妙的心性交互輝映著,短暫中有永恆,平淡中有驚奇。

俗語說:「家和萬事成」,修道要從自身做起,先明白自心而修心,大學云:「欲修其身,先要正其心。」一切善惡皆出自於心,心念一起百慾俱生。前輩們的提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求經路便差,鏡中用影水中花」。

人有異於禽獸,是因為人有思想、有智慧。譬如看到樹當知道樹有根,看到水當知道其來有自,有其源流。所以飲水思源,這是很自然的事。農夫為了要感謝土地公的庇佑,常在稻田或菜園祭拜,他們在感恩天地的慈悲,感謝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的大恩,使農產品豐收。

有一句諺語(台語):「食果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一粒米百粒汗,我們要感謝農夫的辛勤耕種,粒粒皆辛苦,更要倍感珍惜,有時候會看到小孩子不懂事,拿到不合口味的食物,毫不加思索的全盤丟棄,這種暴殄天物的舉動,應以糾正。

人生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大多是在掙扎中求生存,磨練中求成長。走路不難,但要走好人生的路就不容易了。尤其在這五花八門,如萬花筒似的大染缸,要想不隨波逐流,那就得費一番功夫了,這就是為什麼 師尊師母苦口婆心的要眾生趕緊接近「道」,藉以修身養性,不在這大染缸載浮載沉,期能脫離苦海。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是生命的現象,也是人生的寫照,歲不我與,時光荏冉,我們要趁著有生之年,為自己築出一條平坦的路,在人生的旅程中,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有一份心,盡一份力,各盡其道,以「道」為尊,以「德」為貴。

濟公老師的慈訓:「修天道由人道修起」。古賢云:「天無道不成天,地無道不成道,人無道何為人。」因為天有道,日月星辰轉運;地有道,四季順其氣候自然有序,依季節不同而生而化。各順其自而運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有道,人倫道德常存。

我們現有的肉身是受父母所生,因此我們知道在家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扶攜幼小,在外知道對國家要盡忠,對朋友要守信...這就是綱常倫理,是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

先聖云:「千兩萬金外兩銀,有錢難買父母身」。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結構也產生了變化,傳統的家庭觀念與生活的價值觀也產生了衝突,傳統的大家庭也因社會的轉型,而紛紛的瓦解,起而代之的小家庭,則日漸普遍。以前純樸的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鄉鄰間互相關懷的景象也漸漸式微。目前的年輕人大都喜歡自築新巢,不認同「家裡有老如有寶」的說法,甚至將年邁的父母視為一種負擔或累贅,把照顧父母的責任交與外籍幫傭來照料,或送往養老院度過風燭殘年,試想自己都不關心,別人會盡心嗎?這是時代的悲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百善孝為先」。父母的養育恩深似海,德高如泰山,為人不可無孝,無孝如樹無根,如水無源。知恩要圖報,在世一粒豆,勝過死後用山珍海味祭拜。行孝要及時,別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屆時就後悔莫及了。

我們要追隨時代的進步,中國是禮義之邦,因此我們要踐行儒家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的教化來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互動關係,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最符合中庸之道,也最能契合現代人們的需要。

後學在去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回台辦一些私人的事,沒事時就逛書店,在書架上隨手拿了一本中國民間諺語,有國語、台語,覺得很好玩,非常有鄉土味,越看越有趣,把時光拉回孩童時代,不時的發出會心的微笑。諺語的產生不是憑空而有,人是群居的動物,生活中的種種喜怒哀樂所匯聚成多彩多姿的諺語,因此而產生,諺語可以說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縮影。它可以反應時代民心及社會狀況。在每一則諺語的背後,都能夠感受到先民來自生活點點滴滴的心聲,看了這些諺語有時候在困頓、失望、無助的時刻多少能獲得一些力量與希望。

一個人年紀越大,當然閱歷也越豐富,處事自然比較得心應手,在年輕時常聽到長輩說一句話:「要知道,我走過的橋,吃過的鹽巴,比你走過的路,吃過的米多得多了。」在這裡老人家強調的是豐富的生活體驗,在人生過程中所淬鍊出來的成功或遭到挫折的事蹟來提醒或鼓勵後輩的人,這些難能可貴的體驗,其實都是他們淬鍊一生的精華,年輕人最怕嘮叨,往往都要自己走一遭之後,才會有所體認。

不過老人家處處堅持己見以為年紀就是王牌,給人「依老賣老」的印象,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所謂的「代溝」。

目前較年長的一輩,在過去或多或少都曾經體認到討生活的不易,及碰到生活上的種種挫折,對於目前所擁有的較能珍惜,看到現在年輕人嚮往的物慾,不知奮發的情形,難免有些感嘆,感嘆之後,難免嘮叨幾句。時代已經不同了,身為一家之主的長輩,不能再以「人老事事通」的心態處事,否則與年輕人勢難相處,代溝將會越來越深,因此觀念的重新調整,再組合是必然的,我們要追隨時代的腳步,只要不離「道」,倒也不必墨守成規,否則食古不化,會被稱為「老頑固」。

「蓬萊仙島」是台灣過去的別名,想必是台灣產的蓬萊米特別好吃而得名。台灣又稱「寶島」是因為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當時也有音樂家寫出歌詞來歌頌台灣的美。它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當時的荷蘭人、日本人都把台灣當成覬覦侵略的對象,非常有企圖。

「台灣錢淹腳目」是用來形容在台灣易討生活。不錯,這些年來在尖端科技電腦方面的發展的確賺了不少錢,百姓也因此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可惜的是「台灣錢淹腳目」,也淹沒了許多善良人的心。自古以來,愛錢的觀念人人皆有,但是現在的人,不像以前的那麼守成。以前的台灣人為謀生,都非常勤快,除了上班之外,還做家庭副業,來補助家計。六十年前的台灣被日本統治,百姓生活困苦,非常節儉。反觀現在的台灣同胞,賺錢容易,講究名牌,要開名車,要住五星級飯店,到聲色場所,如酒樓之類,一夕揮霍往往數萬元,眼皮都不眨一下。與過去勤儉的美德似乎已蕩然無存。

有一種人只一味的要求衣、食、住、行的享樂,而不知立身之道,為了滿足慾望,不得不擇手段,甚至胡作非為,只為眼前的聲色貨利,而不知五倫八德之道,做出損人利己之事,還洋洋得意,這種人自甘墮落,為人所不恥,遭人唾棄。

另有一種人雖身在凡塵,而不染塵,常保心清意靜,內心不被誘惑,那就是受人尊敬崇拜的聖賢仙佛,如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孔子......,他們澈悟人生,一切看得到的榮華富貴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幻的,萬般皆下品,唯有修道好。

從生活中的體驗告訴我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也是萬萬不能。錢是維持生活的工具,賺錢是維持生活的一種手段。有錢常記無錢日,安樂須防患病時,我們要做錢的主人,不要當錢的奴隸。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亞伯朗斯基曾說:「錢是一種力量,但這力量端視你是否能掌握它而定。」

現今社會物慾橫流,百貨公司、超市貨架上擺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不管是用的或吃的,琳瑯滿目,嘆為觀止。雖然生活水準普遍提高,物質生活過剩,可是人們的需求心不斷,妄想心不絕,清靜經云:「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如此反反覆覆煩惱不斷操心多,因此心靈往往感到空虛。

濟公活佛慈訓:要超越心靈的空虛,唯有清心寡慾,除去心靈的污垢,捨棄感官的享受,心清意靜,則掛礙除。

佛曰:「一日不胡思亂想,一日神,不需打坐來靜心。罪福本空應無位,心能造業,心能轉業。」人生就像春花開秋葉落,凡事萬物只要隨順因緣。欲除煩惱先「無我」,自然「花開蓮現」日日是好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渡化眾生,因人施教,使用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修道目的在改變氣質,提昇人格,要學習拿得起放得下,事來則應,則去則不留,如此煩惱不掛於心,才能天心合一「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一位香港移民美國的華人叫林修容,他的職位是聯合銀行董事長,以這位林先生的自述──他說:從香港來美時身上只帶兩百元美金,曾在餐館打工,什麼工他都做。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俗語說:信則誠,誠則靈。本著良心待人接物,誠於中形於外,使他在事業上平步青雲。社會的一般人士通常在事業越成功越是想要如何的享樂,有了財還想求名。然而這位林先生事業正處高峰,竟然急流勇退的去當義工,造福更多的人,他勇敢的做出如此的決定,令人肅然起敬。他把自己努力得來成功的結果,皆感恩於神的恩典。因知恩感恩而報恩,而獻身義工。他還說一個人退休後仍然應有規律的生活,不因退休而所事事,或有所怠慢,反而更忙碌,人要活的有意義,使生命更充實。證嚴法師說過一句話:「我們要過得忙忙碌碌,不要過得庸庸碌碌。」楊老點傳師常說的一句話:「天生我身,必有凸顯生命的光輝。」這位林先生他說他認識很多香港名人,頭腦好,智識高,這些都不代表他們的成就,因為他們仍然不能有更深一層的機會去表現自己而埋沒自性。林先生的所思所為發生深省,值得做為借鏡。

修道修心,有一句話:「心不明點什麼燈,意不平誦什麼經,心安茅屋穩,心定菜根香。」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心」。俗語說:疑心生暗鬼。心為身之主,心不能靜便無所安。心不能定便無所守。一旦多心便節外生枝。心念一起百慾俱生,故多心增掛慮,疑心自遭困擾。

禪宗公案的一段事:從前,有一天的下午,好幾位小沙彌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地在討論桿上迎風招展的旗幟,其中一位沙彌看了便說:「各位所看到的旗幟正在飄動,其實它只是個幻象,真正動的是風,而非旗幟。」另一位小沙彌卻說:「不對,誰能看見風是何模樣?風只是藉著外在具體事物的動作,才能表現出它的存在,所以說旗幟動才是恰當的答案。」正在爭論不休時,老師父走了過來,問明原委後鄭重地說:「徒弟們,其實風未動,旗也未動,動的是你們的心呀!」這位老師父的「唯心」論卻反映了人類之所以如此多憂多煩,往往是自己不能把握一顆澄明之心,以觀照萬物,一旦心鏡惹了塵埃,自然就被萬物所蒙蔽了。

有一句諺語(台語):「算命無褒,食水都無。」

不少人樂中於算命,從媒體得知尤其是影藝界的人特別喜歡算命,他們急於想知道何時星運最旺,能賺大錢,也急於想知道紅粉知己或白馬王子何時會出現,不論算命先生鐵口是否靈驗,人們總希望聽好聽的話,算命先生也蠻能配合人們喜歡「報喜不憂」的心理。

風水的觀念久盛行於台灣,台灣人相信風水好會庇蔭子孫,依長者的說法,風水地理之說不可全然不信,不過,心地的好壞絕對與自己的前途息息相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懂得改變心境,行善積福,順應天理的人必然家道昌盛。

有一位太太去找婚姻專家說:「我與先生結婚十二年,但至少吵了十一年半。」專家問:「那妳想問題出在那裡呢?」太太說:「沒辦法啦,都是命啦,我屬羊,他屬虎,羊入虎口怎麼能相安無事呢?」這位太太的執著與盲從,使自己陷於無法自拔,她沒想到用理智去分析或調整一切危機,把全部的錯都怪罪於命。「心思不定,抽籤算命」正是時下許多人盲從算命的主因,一個人能掌握自己的心境,不被外境所牽,不劃地自限,心常存善念,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轉識成智,即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經云:「相隨心轉,命由心造。」

一般人對命運的看法通常認為「命天註定」是不容改變的,充滿了消極悲觀的意味。有一句諺語:「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句話顯得積極樂觀多了。言下之意只要拼就會贏,然而機會再多也得靠自己掌握,就像真道難逢今已逢,要把握當下,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免得像順治皇帝要大嘆一句:「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到人間走一回。」

「命」是與生俱來的,而「運」是後天可改變的,要相信命運操之在手,並付諸行動,多行布施,心存善念,心念一轉法輪轉,運也會轉。

有一位老和尚道行高深,另一位小和尚初入佛門,不信老和尚神通廣大,能知天下事。有一天小和尚手裡捧了一樣東西想試試老和尚的道行,小和尚問道:「老和尚!老和尚!聽說你神通廣大,那麼請你猜我手裡捧的是什麼東西?」老和尚不假思索的說:「是一隻小鳥。」小和尚再問:「請問這隻鳥是死的還是活的?」老和尚慢慢的回答道:「要死要活全在你手裡,如果你雙手握緊小鳥必死無疑,但你慈悲把手放開,你就救了牠一命。」由這則小故事提醒我們「命運是好是壞也操縱在自己手中。」人生的旅途只要一步一腳印,踏實地順「道」而行,必然走出一片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