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道宗旨
          陳淑鳳

一貫道宗旨是根據濟公老師的聖訓,由前人們彙編而成。這十八條宗旨可以分為三個部份,一到六條是關於個人行為的規範,即: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重師道、守信義、和鄉鄰;七到十二條著重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即:愛國忠事、敦品崇禮、改惡向善、洗心滌慮、借假修真、達本還原;十三至十六條則可放諸四海,以天下為己任、弘揚中華文化、恪遵五倫八德;不但獨善其身,還要兼善天下,化人心為善良、挽社稷為清平、修齊治平,冀世界為大同。

為什麼這些是一貫道的宗旨呢?首先我們要瞭解什麼是一貫道?一貫道這個名稱是根據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而來。一以貫之,用一理來貫通萬事萬物。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智慧很高,他一定是問這個「一」理是什麼?他一問,孔子就傳給他了。就如同如來拈花,迦葉破顏一般。曾子得道後,「唯」一聲代表驚嘆、讚美、頓悟、感激,就像六祖在得五祖傳法時大悟、讚嘆,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樣。等到曾子出來,大家就問曾子老師傳給他什麼?曾子當時不能洩露天機,不得已才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事實上,忠恕可以分成很多層次,盡己之心叫做忠,推己及人叫做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叫恕,在自己崗位上做自己應做的事,這是忠。這些大家都能接受。但是這些並不是「無上法」,最高層次的盡己之心是「明明德」。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盡心是盡己之力。要和本性連在一起,也就是率其性,不能盡心的忠,雖有價值,但這個價值不是最高。盡己之心一定要知性,知性才能事天。才能天人一貫。所以曾子作大學叫「在明明德。」第一個明德是你的靈性。第一個明,是光明你的心靈。曾子得道後,對一般的師兄弟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是在他心中,真正的忠是忠於上天,忠於老上帝,於是啟發他以後的明明德。恕是,推己及人,啟發他以後的親民。親民那是我得道,你也得道,大家一起回理天。推己及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因此曾子得道後,演化成「明明德和親民」。孔子另一弟子子貢,錯失了得道的機會,感嘆的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言性與天道,就是心法,乃代代祖師心心相印的正法。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一者就是道也,道就是本來真面目。一貫天道,顧名思義,即是以一(天道)貫心(人道),圓融眾心為一心。面面俱道,處處皆理,人人修道,時時行道,使普天之下,天下為公,化娑婆為蓮花邦。

天道降世,三期應運,各期所負使命,迴然不同。青陽期,道降君王,其使命一人正,萬人慶,有道明君,以德治世,統治天下為昇平盛世。紅陽期,道降師儒,其使命周遊列國,導君向道,百姓安享清樂。白陽期,道降庶民,大開普渡,而且獨特使命先得後修,在家修持,拯救十方眾生,離苦得樂,復興道德理念。達本還原,以期臻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美景。所以一貫道的宗旨,也可以說是一貫道的使命,在於求於道,明於理,誠於中,形於外,進而傳播福音,喚醒迷津。

一貫道宗旨,一到六條中涵蓋個人行為的規範,孔子自己不編纂,而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根據堯舜禹湯文武,而堯舜禹湯是根據天。所以中國是一個崇拜天的民族,因此效天法地是幾千年留下來的格言。在我們立身修道有一個最高的榜樣,那就是天地,天地運行,日月來往,寒暑更遷為什麼這麼有規律?這就是「則」,我們敬天地,就是效法這個天地運行四時的則。人要發動四情,就是中庸那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能和就能和天地相配,不能和就和天地相背。禮神明,是崇拜神明他們為人所敬仰的善德懿行,同時更重要的有一句俗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敬神如神在,也就是要慎獨存誠。

百善孝為先,「孝」有先天和後天之孝,我們現在得人身,是因為與父母有一段緣,所以才成此人身。而父母在我們幼時用心地扶養教育,才有我們今天健康的身體,正當的思想,會選擇正確的道理,這都是父母的恩德所賜。所以我們對父母要盡孝。至於先天生我們的靈性的老,我們要如何盡孝呢?佛教中稱凡夫有分段生死。人生數十年時間,有生老病死,但這也是短短數十年而已。凡夫不知道除了人的身軀以外,還有永生不亡的慧命,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追求真理的態度,是如此認真,孔子追求的是永生不死的慧命。追求的是一份真性超凡、慧根的孝。所以我們求道、得道、認歸真,不只可以渡過去的父母,現在生養的親恩,還可以渡未來的父母恩。

其次講到尊師重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尤其是為我們授記點玄的恩師,更要時時謹記「天恩師德」。至於守信義的  重要性;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人講話,非常有誠意,這個誠,就是紮根於義,則我們所說的話,能確實地去做,言能顧行,行能顧言。佛陀講經時,對眾多的人,或對一個人皆一樣,他的佛法是「不增不減」,對多人說法不增,對一人說法不減。這叫做信近於義,也就是發自於誠。我們要以誠來學道,但是誠太深奧,所以起步一定要從信開始。信是誠的起步,誠是信的終點。

人於知性見性後,便會覺知一個人不能只是單獨一個人,遺世而獨立,而必須是社會一份子,在社會中,有他應盡的責任,要與人和光同俗,圓融一切,謂之和鄉鄰。這是人的理中,應有的義,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謂之人倫。舊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謂之五倫,這也是人倫。人在實際上,所處的倫,或所任的職,都應該合乎理,所以盡倫或盡職,都是盡性。

忠臣事君是盡他的倫,盡他的職;孝子事親,是盡他的倫。如事君而不能使其君盡君道,事親而不能得其親的歡心,忠臣、孝子所慮的是自己的倫或職有未盡,而不是其君、其父,對他或有不公。道德價值的實現正如「蘭生幽谷,無人自芳。」是率性之為道,也是敦品、涵養自己的德性。

在中國固有文化中,「矩」是一個很重要的法寶,就是叫人守禮,由人守禮,而產生人道,天道弟子蒙明師指玄貫中後,知其所止。「止」是什麼,止是指止於至善,知其所止是受明師一指點,點的這個地方是你至善之處,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能安、能慮、能得。能夠定靜安慮,改惡向善,洗心滌慮,是你行其所止,借假修真的一個效果。到最後能得心安理得,也就是孔子所自述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一動一靜,一念一行完全不離規矩,完全合乎德,這叫達本還原。一貫道的終極理想境界,是天下太平。天道應運的時代使命,並非局限於一時一世的普傳,一萬一人的普渡,而是普傳於萬八年載,普渡於十方眾生。等彌勒出世,天下臻太平,世界達大同。

「大道費而隱,放之則彌六合,縮之退藏於密。」縮時心法密付自性自渡,獨善其身,放則普照宇宙,挽渡眾生,兼善天下。一貫道具備隱之心法銜接,費之繼往開來的神聖使命。是以一貫弟子責任重大,使命神聖,務必挽化眾生,喚醒迷津。調和各宗教,秉一為宗。指引超生了死之道,使普天之下,道芒萬丈,達到萬眾大同的收圓蓮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