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之寶           吳鑌娟

有個朋友正準備結婚,在選購戒指時,她指定要價值一萬美元的Tiffany鑽戒。我問她為什麼一定要Tiffany的戒指?她說她要將這指昂貴的戒指留給下一代,做為「傳家之寶」。

在古代,人們常留下金鐲子、玉鐲子、字畫、古書、寶刀、寶劍之類的寶物給後代。而現代的人,則用盡各種方法收集難得的珠寶、名牌的手飾、古董、書籍、名畫……等稀奇珍寶,為的也就是想把這些珍品留給自己的子孫,好做為「傳家之寶」。

聽了朋友的一番話之後,我也不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以後要以什麼做為「傳家之寶」呢?

記得去年六月和爸媽去東部玩,到了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索尼博物館參觀。當時,導遊大力推薦一定要去看那顆世界有名的「希望鑽石」(Hope Diamond),因為這可不是一般的鑽石,它是一顆帶來重重災難的鑽石。

「希望鑽石」原產於印度,重122.5克拉,有著迷人的藍色光芒。最早,它是被供奉在一座印度教神廟的神像額頭上。後來,一個法國傳教士將它偷走,帶回法國。一天深夜,他被人割斷喉嚨,而鑽石也不知去向。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從一個珠寶商手中買下這顆鑽石,並找工匠將它加工琢磨成67.5克拉,取名為「皇冠上的藍寶」。傳到路易十六時,在一七九三年初,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皇室珍寶全被封存。有一名宮廷侍衛趁亂盜走了「皇冠上的藍寶」。從此以後,他終日惶恐不安,最後因精神錯亂而自殺,而這顆名鑽又隨之消聲匿跡。

在一八三○年,「皇冠上的藍寶」在倫敦的一次大拍賣中出現。大銀行家霍伯以九萬英鎊的高價買下了它。霍伯(Hope)為「希望」之意,從此這顆鑽石便以「希望鑽石」之名流傳於世,成為霍伯的「傳家之寶」。不料傳到他的孫子時,銀行倒閉,鑽石又一次被拍賣。

經過了一番輾轉易主,「希望鑽石」落到土耳其蘇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但他只擁有它九個月,便在一九○九年的軍事政變中被趕下台。

後來,「希望鑽石」飄洋過海到了美國。先是百萬富翁麥克利買下了它,以此鑽石炫耀他的財富。沒想到不久之後,麥克利的兒子車禍身亡,接著企業破產,自己也得了精神病,死於瘋人院。

於一九四七年,「希望鑽石」被珠寶商溫斯頓買下。溫斯頓瞭解這顆名鑽的全部歷史,經他再三考慮,決定將「希望鑽石」捐贈給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索尼博物館。他說:「『希望鑽石』給人類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無窮盡的罪惡。今天,我將它贈給博物館,更希望由此而把人類的罪惡也都在博物館陳列起來,成為一項輝煌的歷史。」

這顆「希望鑽石」也印證了古人所云:

「積金遺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
    積書遺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不如積德于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由英國學者懷特所著的「三歲決定一生」一書,提到幼兒如何經由父母的眼神、表情,以及親子的相處、住家環境的佈置、飲食的習慣的安排……等等,奠定一生的人格基礎。

基本上,年齡越小,可塑性就越高。主要是因為兒童的主觀意識不強,成見不深,所以容易受父母及環境的影響。父母要如何培養出好的下一代,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而道化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們要如何做好道化教育?

一、培養身教的習慣:父母對子女應以身教代替言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有一個小孩偷拿隔壁同學的筆,老師打電話給家長,請家長到學校走一趟。這小孩的父親一進教室就很生氣的打他兒子的頭,並很嚴厲的罵道:「昨天爸爸才從公司拿了那麼多筆回來,難道不夠用嗎?為什麼你還要拿同學的筆呢?」由此可知,要有誠實的孩子,父母必先誠實;要有孝順的小孩,父母必先孝順;要有禮貌的小孩,父母必先有禮貌;要有慈悲的心的小孩,父母必先有慈悲心。

二、培養禮貌的習慣: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在彼此以「禮」相待。所以道場上非常注重「禮」的修持,在父子、夫婦、朋友、兄弟、上下之間的互相禮敬的相處之道下功夫。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兄友弟恭、親愛朋友,尊師重道,就不會倒行逆為。我們想要子女們擁有健全的道德觀,首先就是要重視生活禮節的培養。

三、培養慈悲的觀念:現在的社會,暴力傾向的孩子越來越多。追究其原因,就是人們沒有建立尊重生命的觀念。小孩從小不懂得愛護動物,不知生命的可貴。父母應教導子女「眾生一體」,易地而處的理念,並培養他們的慈悲心和崇尚和平的性格。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令我想到感恩節前夕,在「現代小說」的課堂上,老師對大家說,她今年要準備素食的感恩節大餐。因為兒子今年結婚,而新媳婦吃素,所以今年才要準備素食火雞大餐。她說媳婦小時候,生長在一個農場,一直把可愛的小雞、小鴨、小牛、小羊、小豬都當成她的好朋友。但是,後來她的好朋友卻一隻一隻不見了。在她向父母一直的追問下才知道,原來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她的好朋友,竟然都成了一道道她盤子裡的食物。她覺得吃小動物非常殘忍,因為牠們也是有生命的。從此以後,她就決定不吃肉了。我們修道人講求慈悲為懷,父母更應身體力行,教導小孩吃素的重要性。或許有些道親怕小孩子吃素營養不夠,其實只要營養均衡,不偏食,吃素是最健康的。

四、培養感恩的觀念:記得小時候,每當碗中仍有幾粒飯粒沒吃完,爸爸都會一再的告訴我們:農夫種田很辛苦,一粒米要經過多少汗水、雨水、多少過程,我們才有飯可以吃,雖是一粒米飯,也不可浪費。我和弟弟聽了,趕緊把碗中所剩的飯粒吃乾淨。想到陳之藩在「謝天」中所說的:「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我們在道場上常聽道:「感恩!感恩!」也是這個道理。唯有時時心存感恩的心,飲水思源,才能惜福,並造福人群。  

五、培養對道的認識:「修道的孩子不會變壞。」修道不只是真理,也是做人的根本。懂得把「道」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會為非作歹,甚至會積極行善與布施,必能廣結善緣,家庭、事業也必定圓滿。所以,父母更應從小在子女的心田裡種下「道」的種子,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福德與因緣,啟發其妙智慧,修養成美好的道德人格。有些道親會認為小孩讀書最重要,那有時間回道場?其實小孩能夠常常接近佛堂,不但可以結交一些道場上同年齡的小道親,還可以學習佛規禮節,及生活上的應對進退。雜念少,精神好,讀書自然效果更好。能一家人一起回道場,不只有共識,更不會有代溝,也就自然成為人人羨慕的「道化家庭」。

天下父母心。父母總想把最好、最寶貴的東西留給下一代。身為一貫道弟子的父母們,將財富留給子孫,不一定能讓他們得到幸福,唯有「修道」才能讓他們受用無窮。將「道」的真理流傳下去,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才是最珍貴的「傳家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