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 陳彥宏 道在人身,是性理。自性本是光陀圓滿,至善慈悲。道本不用修,「修道」二字是方便說詞,所以濟公活佛慈悲的說:「修道修心」。修人到紅塵後,第八阿賴耶識所刻劃「不慈悲、不至善、計較、對待」的人心。自性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組成,就如同「水」是二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H2O組成一樣。人若要達本還源,回歸無極理天,就必須時時刻刻,言行、舉止都合乎「八德」之希求標準,才有可能回天。 一、孝:古語說:「百行以孝為首,百善以孝為先。」孝為八德之首,可知孝是為「人」必要之德行。 孝者,能善事父母,敬愛父母,盡心奉養父母,承繼祖先或父母之「德志」。 (1) 為何要孝順?自父母懷孕我之後,日夜牽掛,行、住、坐、臥,常不得安寧。十月胎足,欲生產時,又擔心孩兒是否能順利降生,五官、四肢是否健全?臨盆時,疼痛如刀割,非言語能形容。為父親者,如熱鍋上之螞蟻,焦急萬分,擔心母體,牽掛孩兒,出世之後,屎尿之避、穢糞不嫌。兒若染病,父母即吃睡不寧,直到病癒,方喘一口氣。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為其教育問題、學費問題、身體營養、健康問題,無不是日夜操心。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羔羊有跪乳之恩,為「頭頂天,腳立地」之人,若不知孝順父母,豈非禽獸不如?禽獸尚不如,焉能回天? (2) 孝之實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保護肉體之健康,善用身體於正當的行為,乃孝之基本。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為人子者,長大之後,應當做有益於世道人心之事業,利人利己之職業,使父母安心,甚至沾光。在道場上,真修實煉,修道辦道,內聖、外王,功果圓滿,庇蔭父母之靈性回天,才是孝之極致。 亞聖孟子說:不孝者五:情甚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慾,以為父母戮(受辱),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又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三項不孝行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良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祖先祀,三不孝也。若清修之士,必須能始終如一,卒能成佛成仙,超拔九玄七祖,方能完成孝道。而家庭、父母,亦要先安頓好,否則父母若衣食有缺,無人奉養,則即使奉獻道場,亦功不抵過,天牢有份。 (3) 盡孝之認知:修道修心,盡孝也是盡心。奉養父母,並非大魚大肉,即為孝,而是有益於父母之身體健康之食物,能使父母延年益壽者,才是正道。若給父母添罪孽,則為大不孝也。父母行為若有偏差,則必須和顏悅色,婉轉勸說,使甚明理。若不得父母喜愛善緣,則為前世冤欠,急宜誦經禮懺,加上自己委屈求全,百般忍讓,方能圓滿人道。聖人說:「大杖則避,小杖則受,方是孝子。」 子女對父母的孝,是一種人性的真理,因宇宙生物都有一種超碼的本能,就是維持生命的綿延不絕,使萬物生生不息,母親孕育幼兒,幼兒長大又回報母體,就像樹根吸收營養,以繁榮枝葉,枝葉凋落又歸於根,永遠循環不已。 所以父慈子孝,是出於天性。因此孝道的倡導,是在重視生命的來源,是一種念根報本的自然行為。孝順父母,「誠於中,形於外」的孝順,方為至孝。 二、悌:悌者,兄友弟恭,姊妹和順也。互相和睦親善是為悌。 (1) 悌之認知:古人稱兄弟為「手足」,人之手足若有破傷,定難執物行路,可見兄弟姊妹之貴重。 (2) 悌之實踐:若在坐上,遇兄姊來時,必須起身,讓兄姊先坐。彼此面對言談,須能恭肅謹慎,面露笑容。 切莫為財產、名利、言語、酒色或子女事,而兄弟姊妹之間生出紛爭,致使兄弟姊妹不和睦,連累父母之不安心,兄弟姊妹之間偶有意見不合,苦惱之事,互相容讓,火坑即化做白蓮池。彼此之間,事事相讓,言語溫和不計較,如此一家圓滿和氣,「家和萬事興」矣! 三、忠:忠者,盡自己的心力做事,而做事要中正誠實。 (1) 忠之認知:盡己之心之謂忠,凡事素其位而行,做每一件事,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謂之為忠。 (2) 忠之實踐:為官者,不貪污、不欺民、不利己,公正無私、清正廉節、正義誠正、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為百姓:則不亂說國家、人家是非,不犯法律,不欠稅金,時時保守正直與忠心。在外就業時,正心誠意,敬業敏事,公正無私,做好自己份內之事,不做無良心或不義之邪事。 四、信:人言為信。說話有正確、有標準、有誠實、人而方能立。孔聖云:「民無信不立。」信為五常之德,無信則根本失,如樹之無根,水之無源,人如無信,則無法立足於世間。 (1) 信之認知:古人云:「君子無戲言,佛祖無妄語」。要為君子,要學佛,要為頂天立地之人,則要堅守信實。 (2) 信之實踐:俗語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話一出口即入人耳,有力難拔,所以孔子要人「謹言慎行」。 做不到之事,切莫允人或亂說。一旦允人之事,則盡心盡力去做,若行有不及,則必須向對方解說清楚。亞聖孟子云:「信為統四端(仁、義、禮、智)而兼萬善。」信為人之一切行為之總準則,可知是多麼重要。 人之靈性,來自於理天。來到紅塵,受七情六慾之薰染,以致於長沉苦海,流浪生死,輪迴無休,要超生了死,則必須守好靈性之本來面目「八德」之基準。道親回天必會經過天佛院,經歷三關九殿,其中「九陽關」之「紫陽殿」專司「八德審明」,若八德圓滿,方能通過「孝親樓」、「愷悌樓」、「褒忠閣」、「迎信軒」、「明禮閣」、「大義閣」、「清廉軒」、「知恥樓」,才能更上一層樓,而回理天,無極理天,逍遙自在。 最後,後學以劉墉先生的一篇小故事做結論。故事內容是這樣:一位老婆婆在騎樓牆邊低著頭,一面小聲說話,一面轉動身體,一副小學生罰站的樣子。話是重複的,說了又說,中間沒有逗點。原來老婆婆一直說:「我沒有錢回家。」一位好心的太太停下來問她:「您的家在哪裡?」老婆婆回答說:「深坑。」好心的太太掏了一百塊,塞在老婆婆手裡,走出兩步,又不放心地轉身問:「您知道怎麼回家嗎?」老婆婆回答說:「不知道!我在前面下車,一直走,一直找。我孫子說好來接我,我已經等很久了,我餓了,我要回去了。」好心的太太對深坑的車也不熟,她帶著老婆婆一路走,一路問,最後還是售票亭小姐指了指對街。走在地下道時,老婆婆不斷地說:「小孩子一定來了,只是等錯了地方,一定是我站錯了地方,老糊塗了……。」好心的太太問:「您孩子為什麼不來接你,而叫孫子來呢?你家人又為什麼不送您來呢?」老婆婆說:「大家都忙啦!可是我也想孫子,雖然是外孫也是想啊!半年沒見了,怕看不到了!」她們才走出地下道,突然衝上一個高中男孩子,大聲喊著:「哎呀!姥姥您跑到哪兒去了嘛!再不來,我就不等了!」接著抓住老婆婆的一隻胳臂,搶過小布包,把老婆婆拖回了地下道。好心的太太看完這情景,衝進電話亭打電話給她的孩子說:「你們在家乖乖做功課,我去接你們的阿嬤,回來住幾天!」 「子欲養而親不待」並不可悲,真正可悲的是「親不待時,子才欲養」。孝,不是明天的事,是今天的事,現在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