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道的修持觀
陳平常點傳師講述 羅孟軍整理
任何宗教都有他修持的法門,佛教有它的清規跟戒律,基督教有它那一種禱告的虔誠。一貫道,到底用那一個法門,能夠走入人間,在短短幾十年之間,讓這麼多大地眾生,聞香下馬,這個當然就是一貫道殊勝的地方。
講到一貫道的殊勝,我們常常會聽到道場上,一些仙佛慈悲顯化的事蹟。記得後學還很年輕的時候,參加忠恕學院青年班第一期。那個時候,我們有一位點傳師,他還沒有領命,他住在台北市的天水路。有一次他上台心得報告的時候,他就講說:上天非常慈悲,因為有一次他的家裡發生大火災,他的家住在三樓,一樓燒掉了,二樓燒掉了,四樓也燒掉了,只有他家住的三樓,沒有燒掉,他就很感謝上天的慈悲。那時候後學年輕也較調皮,後學就想:「如果很慈悲,就乾脆全部都不要燒嘛。為什麼只有你的家沒有燒掉。」類似這些道場顯化,這些,不是一貫道真正修持的法門。
我們每一個求過道的道親,在求道的時候,都會接受一句:恭喜!這不是一句應酬的客套話,那是來自一個天人讚嘆,諸佛菩薩歡喜的一個大肯定。讚嘆一個生命從此不再墮入六道輪迴,能夠得到自古以來不輕傳的自性三寶。為什麼說不輕傳的自性三寶?這個就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個法門,對於這樣一個殊勝的法門,我們當然要
有一番瞭解,要如何來修持,這個就是「一貫道的修持觀」。
講到「一貫道的修持觀」,我們常常會提到「性理心法」。其實它是很抽象的,什麼叫作性理心法?我們如果要簡單的來說明,他就是從本性直接流露出來的,他是思量即不中用的(經過想像就已經離道很遠了),也就是儒家所謂的「不思而得,不明而中,從容重大。」沒有比較心理的,什麼叫做比較心理?這位講師講得好不好?講得好,我就去聽,這位點傳師有沒有招呼我?有招呼我,我就下次再來。這個佛堂大不大?莊嚴嗎?有的話我就去。這個叫做落入階級在修道,這個不是從本性直接流露出來的,從本性直接流露出來的,是沒有經過思量的,修道本來就是我們的本份,不要落入階級,一貫道的修持法門,在一個性理心法,行功了願。
經典裡面有一句話:「不可以少福報,因緣,善根得往生淨土。」意思就是說:如果缺少這個福報(就是做很多功德),還有善根、因緣(好的因緣)是不可以回到無極理天的。如何有這個福報因緣呢?就是要「行功了願」,古來的大德講過:「上天堂以德載負,下地獄以業牽引」,所以莊子裡面有一句話:「水之積也不厚,其負載舟亦無力」,就是說:這個水如果不是很多的話,你這艘法船要從此岸要到彼岸,當然是沒有辦法的,你如果沒有行功了願,在修道的過程當中,就是沒有助緣。所以一貫道的修持法門:就是以一個性理心法(內功),以一個行功了願(外王)做為我們的修道依據。
如果要詳細的解釋一貫道的修持觀,後學將它分做幾部份:第一就是「良心作主的生命自覺」。我們如果講一貫道的修持觀,我們可以斬釘截鐵的講:就是「明師一指點」。點明我們的心地,讓我們人人心中有一盞燈。經典裡面有一句話:昔本一燈(本來只有一盞燈),能燃百千燈(能夠點燃其他的百千個燈),無減無盡。一個人會做好,會做壞,不是在於他讀多少經典,難道佛經全部讀完了,他就是一個開悟的人嗎?不見得。因為要從良心裡面去用功夫,一個人良心被顯現出來了,他可以做一個好人。如果只是知識的追尋,即使讀到博士畢業了,不一定是一個孝順的孩子。為什麼?良心沒有被顯化出來。就像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快樂,他就買了很多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書來看,看完了,依然不快樂。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從心地裡面去用功夫。
所以一貫道的修持法門,不是在六根裡頭找消息,而是在心地裡面用功夫。在西遊記裡面有一個叫做孫悟空,他有一隻火眼金睛,他能夠看清一切的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在他的眼裡都無法遁形,他們要害三藏大師都沒有辦法。我們沒有那一隻頂門的第三隻眼睛,但是起碼我們要有能力看清楚自己內心的不安,洞悉自己的煩惱,而從當中解脫,這個就是良心作主了。
以前人修道要暮鼓、晨鐘。暮鼓晨鐘,早上敲鐘,晚上打鼓,早上敲鐘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我們依教奉行,「依教」,依照聖人講的話去做。晚上打鼓是什麼意思呢?「觀身過錯」,這個叫做暮鼓晨鐘,敲醒生命的自覺。各位前賢可能都有一種經驗,如果明天早上我們五點鐘要起床,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五點就會準時起床。第二種情況就是用鬧鐘叫起床。第三種情況就是鬧鐘響了,把它按下去繼續睡覺。這就告訴我們說:求道以後就能夠勤而行之啊!(準時自己起床,凡事都能很認真的去做)。
有的人必須要點傳師一再的鼓勵,參加了很多的經典班,才能夠修道。有的人你再怎麼打電話給他,他依然不來,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大笑之。哈哈一笑!人生得歡樂且歡樂啦。為什麼要修道呢?老子很感嘆的說:「不笑不足以為道」。為什麼?因為道是無形的,眼睛看不到的,眼睛雖然看不到,但是只要您修道,你卻可以感受到的。就像我們在講「愛」一樣。什麼是愛?他是講不出來的。愛如果可以用口說出來,那個愛就已經離真愛有一點距離了。這個叫做千言萬語道不盡,只求一人一回眸。所以真正的愛是一種「會心」。什麼叫做會心?晚上八點在電影院門口見面,不用說話,眼睛一挑就知道了。這個叫做會心。可是會心必須二個人相愛才能夠會心。你要和道相應,要
如何才能會心呢?也必需要你有心修道才可以。所以道是從哪裡開始?從自己的良心裡面開始。
第二是「率性而行」。我們一貫道修持的法門:不參禪,不打坐,不練功,就在本性裡面用功夫。有些人說:你們一貫道修道那麼平常,也沒有神通,也沒有讀很多的經典,這樣就是修道嗎?其實最平常的法門,就是最殊勝的法門。呼吸是最平常的,可是它是延續生命最好的方法,如果你不能呼吸,你就差不多要說再見了。從前的人學功夫,要學三年四個月,有一個學徒跟他的師傅學打鐵,學了三年四個月之後準備下山自己去開業。師傅跟他說:「很可惜,我還有一招最重要的法門沒有教你。」徒弟覺得很奇怪,我好不容易學了三年四個月,怎麼你沒有教我呢?還要多久才可以教我,師傅就說:「那再三年四個月吧!」就繼續再學三年四個月。三年四個月到了,師傅還是沒有教他什麼?他準備下山了,就問他的師傅說:「師傅,你不是說還有一招最重要的方法沒有教我嗎?」師傅就跟他說:「你注意聽,我現在告訴你,如果那個鐵燒得很熱,你不要用手去摸。」這個是很平常的法門,可是是一個很特殊的法門。所以修道從那裡開始?從本性開始。六祖惠能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孔子也說:「吾欲仁,斯仁至矣。」我想慈悲,慈悲就已經來了,你不需要向別人借一個慈悲。本性本來是俱足的,不管是慈悲喜捨也好,四無量心也好,仁義禮智信五德也好,那個是本性本來就有的。所以說是本自俱足。只要是我們的本性發揮功用,那就是一種修道。僧璨大師說:「世道無難。」就是說修道其實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只要你不要有愛心、恨心,比較心理的話,道就清楚的顯現出來了。所以修道就是從本性直接流露出來,不假思量呀!思量即不中用。六祖惠能大師說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是個明上座本來面目?」各位前賢一定很奇怪,不思惡當然是修道人應該有的。那為什麼也不思善呢?善如果要經過思量,那做起來就不篤實了,也就不踏實。如果你要經過想像,這樣就是有心而為,如果有心而為,你做起任何善事,都會有挫折感,因為我們關心一個人,他不一定會領情,我們去愛一個人,他也不定會接受。只要你有心而為,你就會有挫折感。母親愛孩子,那是沒有思量的,她不會想我為什麼要去愛這個孩子,那是一種人間最偉大的愛。不假思量的,就是將孩子平安的從小帶到大。她不會把孩子叫過來,跟他說:你注意聽,我為你犧牲了青春,我以前的腰圍二十三吋為你變成三十二,你要記得報答我。如果母親這樣告訴孩子,小孩會怎麼說呢?有什麼了不起的,妳沒有經過我同意就把我生下來,我又沒有蓋章,而且你把我也生得不是很好看,誰欠誰,誰知道?因為母親沒有講,所以孩子也不會這樣說。這個叫做人間最偉大的愛──母愛,是不假思量的。思量即不中用的,任何事情只要你想:我要不要去做?做了別人會不會肯定我?別人會不會讚美我?你大概就不會去做了。所以修道從那裡開始?從「本性」開始。
修道就是寧可作傻瓜。越傻越好修道。以前有一位師父,他有二個徒弟,一個叫聰明,一個叫傻瓜。有一天下大雨,師父就跟那個聰明的徒弟說:下很大的雨,趕快拿一個東西來裝水。徒弟就拿了一個水桶,師父就罵他,下這麼大的雨,你拿這麼小的水桶,要裝什麼水?這個叫聰明的徒弟,很不高興的走開了。接著師父就叫那個傻瓜的徒弟來,趕快拿東西來裝水。他一急之下拿了一個斗笠。師父就罵他,雨下這麼大,你拿那個斗笠怎麼裝水?你真的是傻瓜。這個徒弟聽到之後很高興。以前說過,修道寧可做傻瓜,你今天罵我是傻瓜,顯然我真的在修道了。所以修道沒有別的法門,而是從心地裡面的本性去用功夫。
以前有一對夫婦,妻子是修淨土法門的。丈夫是殺豬的,夫婦兩個約定好了,早上誰先起床,就叫另一個趕快去工作。丈夫先起來,就叫他太太,趕快起來去唸佛。太太先起來,就叫她先生趕快起床去殺豬。夫婦倆的世間緣份都盡了。死後到閻羅王那裡。閻羅王判她的先生轉世為人,判他的太太轉世為豬。太太就向閻羅王抱怨,為什麼我是唸佛的反而做豬,我先生殺豬為什麼反而做人?閻羅王就跟她說:你雖然是唸佛的,但是妳每天早上起床的那第一個念頭都是在殺豬。妳的先生雖然是殺豬的,但是他每天的第一個念頭都是在唸佛,所以妳要轉世為豬,妳先生則轉世為人。各位前賢這在告訴我們什麼?萬法唯心,一切都是心的一種現形。所以一貫道沒有講很多的法門,直接點明心地,從心裡面去用功夫。當我們接受明師一指點的時候,我們的生命開始產生蛻變,什麼叫做生命蛻變?我舉一個例子:在台灣我們有一位道親,他的兒子是五專畢業,什麼是五專?吃、喝、嫖、賭、睡,這五樣東西,他樣樣精通。跟別人打架,從來沒有打輸過。他的母親為了這個兒子很煩惱。有一天,因緣到了,這個小孩到佛堂來求道。可是自從他得道以後,他整個人變了,他不會出去和別人打架,也不喜歡喝酒了,他自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彈著他那一隻心愛的吉他,唱一首:心事誰人知,每天都不出門。他的媽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的兒子得道以後,整個人變了,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是不是腦筋有問題?就很緊張跑去問點傳師,點傳師告訴她說:「沒有關係的,因為你的兒子以前只會吃喝嫖賭睡,好的事他都不會。今天他求道了。他的良心在明師一指點之下被激發出來了,他開始覺得以前所做行為是不對的,可是對的事情他又不會做,那到底要怎樣呢?他也不知道,只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彈吉他唱歌了。如果能讓他多接近道場,他的個性行為就會改變。這個小孩讀了很多的經典嗎?看過很多的書嗎?或是有人教他嗎?都沒有,在明師一指點之下,生命產生了蛻變。後學再講一個例子。在台灣的道場,有一位道親,他太太求道以後,整個人都改變了。那位壇主每次都載他太太來聽道理,將她載到道場以後,他立刻又回去照顧小孩。別人就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你自己不聽而要你太太來聽?他說你不知道啊!自從我太太來聽道理以後,我就不用時常向我的鄰居賠不是了。因為我太太以前如果不和鄰居吵架,她就會覺得生活很無聊,每一次跟別人吵架,我都要去賠不是,可是她現在聽了道理之後,不再和鄰居吵架了,所以我雖然要花時間帶她去道場,還是很值得。太太習氣改變了,我也不必時常向別人賠不是了。「真實做到的生命歷練」:一貫道的修持法門,是落實而不作秀的,不會在做了很多好事情之後,微笑的等待著要媒體來拍照。一貫道是落實的,那種對道親的關心,那種以生命對生命,以真誠對真情,是一種直接對生命的關懷。不是表面的,更不是一種表相的追求。
有一則禪門公案:有一天有人要供養一修禪師,一修禪師就穿了一件樸素簡單的衣服就去了。那個守門的僕人看到一修禪師穿得不怎麼體面,就不讓他進門。一修禪師就回去換了一套比較莊嚴的袈裟。又來到這位長者的家裡,接受供養。那個守門人就讓他進去了。可是當他在吃飯的時候,一修禪師挾起菜來,就往衣服裡面放。長者就覺得很奇怪,怎麼修道的大禪師也會這麼貪心,不但要吃,還要帶。就告訴一修禪師:「禪師您儘管吃,我等一下要廚房再煮一桌菜,就讓禪師帶回去。」一修禪師就說:「不是這樣的,因為你不是在請我吃飯,你是在請我的衣服吃飯。我之前穿了一件較舊的衣服來,守門的人不讓我進來;我穿上比較莊嚴的袈裟,才讓我進來,你顯然不是請我吃飯,你是在請我的衣服吃飯。」
所以各位前賢,這就是在說,人都注重表相。寵辱不驚(道德經)受到寵愛或侮辱不忘形、不害怕。如果一個人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別人的掌聲與肯定之中,一定要人家說你很有才華,才活得下去,那是在自找苦吃。要知道一切由己,就安樂自在了。
一貫道修持的法門,是落實的,不是作秀的,是真實做到的。
道到底在那裡?各位來道場,一句溫暖的寒暄,一個親切的問候,一個真誠的關懷,道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一貫道強調的就是「解行相應」,我們一定要瞭解修道是理解性的,而不是逼迫性的。我們看到很多的老前輩,走過了人生一段很長的路,回過頭來對這一生的感受就是「行盡人間天涯路,只有修道不誤人。」要他不修道,根本就不能,因為道已經在他生命裡面產生作用了。後學常常會舉一個例子,各位有沒有喝過養樂多?養樂多是苦的對不對?養樂多是不是苦的?不是苦的是什麼味道?酸的。你怎麼知道是酸的?我們怎麼會知道養樂多是甜甜酸酸的,因為我們喝過,對不對?我們喝過了,所以我們知道它是甜甜酸酸的。「道」因為我修過了,所以我知道修道很快樂。你叫我不要修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用智慧去理解,而不是告訴別人,你不修道,就會墜入地獄。別人怎麼會相信呢?
要理解,然後要「行」。行是什麼?「真實做到」,有些人經典看得很多,說得很多,可是他沒有實踐。就像是你看了很多醫生拿了很多藥,你卻不吃藥,病怎麼會好呢?佛是大醫王,是最好的醫生,法則為一切三界無上良藥,法是最好的藥。如果只讀了很多的法門,卻沒有去實踐,病怎麼會好。所以我們要強調「解行相應」,解和行一定要一起做。前不久台灣的報紙登過一則報導,說有一個小孩子他的父親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有一天兒子學校的老師打電話來說,你的孩子很糟糕,會偷別人的鉛筆。父親回到家就叫兒子過來,罵他,你把我的臉丟盡了,你竟然在學校裡偷別人的鉛筆,難道我從辦公室帶回來的,你還不夠用嗎?你自己偷辦公室的鉛筆,你怎麼去教導你的孩子。
有一個寓言故事:有二位博士去遊湖,一上船就問船伕,你懂不懂哲學?船伕說我不懂哲學。博士告訴他說你的人生去掉三分之一了。另一位博士問他說你懂不懂藝術?船伕說我不懂藝術。博士就告訴他說你的人生又去掉三分之一了。突然一陣大風吹來,把船吹翻了。船伕問那二位博士,你們會不會游泳?我們不會游泳。船伕就說那你們的人生全部完了。不是讀了很多書就會開悟的。而是你必須要實實在在的去做到,而一貫道就是一種「解行相應」的修行。
一個人的人格修行都要做到最完美的境界,從那裡用功夫呢?四書裡面告訴我們,「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忠」。就是孝、悌、忠而已。所以一個人要到覺行圓滿,從那裡用功夫?孩子把孩子的本分做好,父母把父母的本分做好,這樣就是在修道了。不然道在那裡?修道是解行相應的,離不開生活的,道理說得很多,實際在生活上都做不到,有什麼意義呢?我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個道場,在訓練道場的辦事員,其中有一位叫阿明的人,他要受訓當辦事員。點傳師就告訴他,你們在道場上當辦事員,看到人都要鞠躬,看到點傳師來要遞毛巾,你在家裡有沒有為自己的父母親遞毛巾,如果你只是在道場上遞毛巾,在家裡沒有為你的雙親遞毛巾,那你不足以成為一個好的辦事員,所以從現在開始,每一個人,如果要當辦事員,你要為你的父母親遞毛巾。阿明想這下慘了。因為他和他父親已經有很久沒講過話了。他認為他的父親很固執,而自己很性格,兩代有代溝。各位前賢,為什麼年老的一代和年輕的一代會有代溝呢?因為老年人喜歡談他過去的英雄事蹟,年輕人喜歡談他的未來,憧憬未來。如果你和一位長者講,說你也談談你的未來吧!他會說未來有什麼好談的,一想到未來就想到棺材,所以老年人跟年輕人是有代溝的。阿明和他的父親也有代溝,這麼久沒講話,這一下要拿毛巾給他父親,可把他難倒了。那一天他早上五點多起來,拿著一條毛巾,在他父親的房門口,走過來,走過去,想把毛巾遞上去,開不了口,十幾年來都沒有叫過父親,這一下要拿毛巾給父親,無論如何都開不了口,在房門口走來走去的,把他父親吵醒了,他的父親一看,兒子怎麼拿著一條毛巾,在門口走來走去的,就講了:「你是怎麼了,沒事拿著一條毛巾走來走去的,還不趕快去上班。」這個時候阿明沒有辦法,低著頭叫了一聲爸爸:「爸爸對不起,我十幾年來都沒有拿毛巾給您,爸爸請用毛巾。」他爸爸拿起這條毛巾,整個人楞住了,不曉得要如何說才好。各位前賢一條毛巾解開了父子的情結。修道在生活中修,這個就是一貫道。一種真實做到的生活體驗。
什麼是道?道在那裡?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道。一個家庭裡如果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個家庭就沒有道。所以在「廿五位菩薩圓通章」裡面講:有十六位是洗澡的時候開悟的。我們天天都在洗澡,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開悟?比方說牛頓,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他是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打到的時候,突然開悟了。有人洗澡就可以開悟,有人被蘋果打到就發現了萬有引力,我們天天在洗澡,為什麼我們不能開悟?因為我們沒有從生活當中,去體驗這個「道」。不要把修道分成兩個部份,這邊是有用的,這一邊是沒有的。什麼是有用的?來佛堂拜拜,看經典,這些是有用的。什麼是沒有用的?喝喝咖啡,聽聽音樂,這一些是沒有用的。錯了!喝咖啡、聽音樂,都是有用的,跟小孩子聊天,也是有用的。我們以前在台灣去成全一位道親,我們去的時候,她小孩在家。他母親為了能夠專心跟我們聊天,就準備了很多的餅乾給他的小孩,然後跟他說:我要和叔叔們聊天,你不要吵,去吃餅乾。當餅乾吃完了,這小孩就跑過來,坐在旁邊。我們在談道務,他也要插嘴。他母親就說:我們在談道務,你懂嗎?你乖一點不要吵。小孩就回答說:我也是道親呀!難道我不能講嗎?所以,不要將生活一定要分成二個部份,這一部份是有用的,這一部份是沒有用的。各位要知道,有時候喝喝咖啡,彼此之間那種以心對心,坦誠的溝通,也是有用的。
所以道在那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打兔角。這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意思就是:真理是存在這世界上的,凡一切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想求了悟,就在鬧市找,如果只找清淨,離開凡塵世界,要去尋求菩提大道,那就會像在兔子頭上要找到「角」一樣,永遠是不可能會有的,道就此生活裡面。
所以一貫道的修持法門就是以道相親的,生活的,體驗的。「以道相親」,我們道場上都稱呼道親道親,我們不稱信徒,也不講師兄、師姊。道親不只是一個稱呼,是一個修行的風範。人之所以能夠親,是因為關係很密切。
兄弟姊妹很親,因為彼此有血緣的關係,我們道親彼此在一起也是很親。為什麼很親?因為有道的血緣關係。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磨擦?為什麼會有計較?那是因為人常在表相裡計較。佛堂的事為什麼都是我在做?你都不用做。掃廁所永遠都我在掃,你只會在門口跟人家鞠躬。這個就是表相裡面在計較。如果我們能夠放開一步,把那些計較放下,以道相親,就會很親的。所以我們道場上稱呼道親道親,道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也是彼此的尊重。
一貫道的修持是什麼?一種「千錘百鍊的生活磨練」。現在的修道人很有福氣。為什麼很有福氣?天天吃得好,睡得好,可是也很沒有福氣。因為太安逸了,缺少磨練。以前的人修道,可能幾年就可能成道,現在我們修道二十、三十、四十年,因為缺少磨練,所以不能成道。以前的人修道很苦的。你看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六祖禮拜五祖,五祖就問他:「你是住在那兒?來此用意何在?是何所求?」六祖答:「唯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就派他到廚房裡面去,「破柴踏碓」。(砍柴,舂米的工作)。可是因為六祖個子長得小,不夠重,就將石頭綁在腰間,以增加體重。有一天五祖去看他,六祖腰綁石塊正在舂米,五祖就說:「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求道之人,為求無上妙法,竟如此不顧生命,辛苦如此!)所以以前修道的人,是要經過很多的磨練的。
從前有個徒弟拜了師父以後,師父把徒弟叫過來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法?徒弟回答:有。師父就說:拉下去,趴著,拿棒子打三十棒。為什麼要打三十棒?佛陀明明在經典裡面講,你如果認為佛陀說法,是不解如來意,你是謗佛,為什麼你說佛陀有說法。趴著,打三十棒。隔天又把徒弟叫過來,佛陀有沒有說法?他就說:佛陀沒有說法,師父就說,佛陀說了四十九年的法,你說沒有說法。趴著又打了三十棒。第三天又把徒弟叫過來。佛陀有沒有說法?師父又問他,有也打,沒有也打,他就用眼睛看著他師父。不講話。師父又說:趴著打三十棒。你看什麼看?三千大千世界,有那樣東西是真的?趴著,打三十棒。第四天又叫他過來,問他,佛陀有沒有說法?有,沒有,眼睛睜開看都要挨打。今天乾脆把眼睛閉起來。師父又說:趴著,打三十棒。為什麼要打三十棒?修道就是要看腳下,你眼睛閉起來,怎麼能看出生命的實相。打三十棒,反正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打你。這樣就是在磨練你,在無理之前低頭,有一天你才會在真理之前低頭。
以前我們在大陸開過一個二十八天的法會。有一位辦事員,點傳師派他去服侍道長。他很高興,整晚都睡不著,終於有機會可以服侍道長了,修道可以親近到道長,真好。高興得整晚都睡不著。法會開始的第一天:泡了一杯茶,而且還是高山茶,送到道長面前,道長請用茶。道長就說:「站著,修道能夠有開水喝就不錯了,你還泡茶,你想做什麼?罵了他二十分鐘,隔天他就沒有送茶過去了。道長又叫他過來,昨天罵了你幾句,你今天就不送茶了嗎?又罵了二十分鐘,這樣,來來去去折騰了二十八天,天天這樣罵。第二十八天辦事員的點傳師來了。
他一看到點傳師,紅著眼跟他的點傳師講:本來認為服侍道長是一件很好、很光榮的事,想不到會天天挨罵。我已經被罵了二十八天了。點傳師問清原由後說,這個你不懂,我教你,你明天去,先請示道長:道長慈悲,請問您是要喝開水,還是要喝茶?他就很懷疑的問點傳師,這樣會不會再挨罵?點傳師說,那你試試看好了。隔天他真的到道長那裡,向道長一鞠躬,說:請問道長,你想喝一杯茶?還是喝一杯開水?道長就說:那你就拿一杯茶過來吧!就沒有再罵他了。各位前賢,這在告訴我們,修道要注意道場的倫理,事前要先請示,事後要報告執行的情形,這才是正確的行為。這是個無言教化,以前修道真是經歷「千錘百鍊」。有一首詩是在描寫這個的。「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一等賢,粉身碎骨終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所以修道是要經過一番磨練、考驗的。
一貫道的修持法門,不在深山古洞,而是在家中修行。在家修行其實也是一種考驗,各位前賢有沒有發現,最親近的人最難相處。我們都知道,吵架的對象都是自己兄弟姊妹,為什麼會這樣?越親近的人相處的時間較多,較容易有磨擦,因為較親近要求多,又缺少一份尊重,所以較容易有爭執。在生活當中,我們應該要學會如何去尊重別人,如何來約束管理自己。
「禮拜懺悔的生命虔誠。」一貫道修持的法門-早晚獻香,為什麼早晚的獻香是一貫道修持的法門?要知道當我們在獻香的時候就是在培養我們的行、住、坐、臥四威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六祖壇經機緣品講到「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千威儀指出家人的一切微細行儀。八萬細行:指大乘菩薩戒外的微細行儀。」所以生活中的每一個點點滴滴,都是在修道在培養我們的威儀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女子,很好看,是怎麼有的?都是從生活裡面的禮儀去培養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有一位名為阿難的尊者(斛飯王之子,生於佛成道之夜,故名阿難。)他人長得很莊嚴,在經典裡面記載,這位阿難尊者長得有多好看呢?面如秋滿月,眼似鏡蓮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各位前賢知道阿難為什麼會長得那麼好看?他是修了好幾世修過來的,所以我們看很多的人為什麼會長得那麼好看?他們也是修了好幾世修來的。今世貌美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所以一個要長得很好看,那是以前幾生幾世修來的。如何修?「早晚獻香」培養我們的威儀,然後「禮敬諸佛。」我們一貫道修持的法門,親切的問候、行禮,這都是一種禮敬的表現。你看我們在拜拜的時候從明明上帝開始,到最後拜祖先,一是在拜心的源頭,一是在拜我們身體的源頭,這當中都含著感恩,禮敬的意義。所以修道沒有什麼,一種感恩一種禮敬就是修道。
有的人說我修道修了這麼久了,為什麼我都沒有得到感應呢?那是因為誠心不夠,你求上天慈悲一定會相應的。有一位點傳師告訴後學說:他們有一位老道親,有一天睡覺的時候,我們老師來告訴他說,你的世間緣盡了,再過一個禮拜,老師就要來把你帶走,你趕快準備準備吧!這位老道親修持也真的是很好,如果是我們,老師告訴我們世間緣盡了,要把我們帶走,保證我們當場暈倒。可是這位老道親真的很虔誠,就把他的兒子媳婦叫過來,你們趕快準備、準備,老師要把我帶走,我要和老師走了。他的兒子就跟他的父親說:這怎麼可以,我們再過不久,最小的弟弟就要娶媳婦了,你如果現在走的話,到底是辦喪事?還是辦喜事?你跟老師商量商量,讓你再活半年再走吧。他就真的跟老師商量了,老師說:好,再給你半年。半年到了,老師又來了,老師說你世間的緣份快盡了,我要帶你走,趕快準備準備吧。老道親再把他的孩子叫過來,趕快準備準備,我要跟老師走了,兒子就說這怎麼可以,你剛娶媳婦不久,如果你現在在走了,人家會說是你媳婦把你剋死的,你要你的媳婦怎麼做人?你趕快跟老師商量商量吧!這老道親真的又和老師商量了。再給我活半年,因為我不能現在就走,走的話會害死我的媳婦的。老師慈悲真的再給他多活了半年。半年又到了老師真的又很準時的來了,就跟他說你準備準備,我要把你帶走了。老道親的兒子又說了,這怎麼可以,你修道幾十年,都沒有參加過道場的法會,我們再過一個兩月就要開法會了,你好歹跟老師商量一下,等你開完法會再帶你走。你再求求老師,再給你活一年。他就再求老師慈悲,弟子一直沒有參加過法會,你再給我活一年吧。一年以後再跟老師走。一年的時間到了,老師沒有再告訴他,直接將他帶走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在告訴我們,只要你有誠心就一定會有感應,想想連死都可以商量,不要說你求一般的事情了。我們為什麼求上天求不到?因為以和上天不相應。你要看台視的節目,你轉到中視的頻道,你當然看不到台視的節目。因為頻道不對,你要求上天,你一定要和他頻道一樣。
「懺悔業章」、「觀身過錯」、「淨化業識」。禮拜的時候要懺悔業障,各位前賢,修道是什麼?觀身過錯,反省自己的過錯。王鳳儀大善人說:「觀身過錯是關地獄門,讚揚他人是開天堂路。」我們往往看到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以前有一位修行人,阿彌陀佛,他是最會反省自己缺點的,凡是寺廟裡有任何事情做錯了,旁人都說是阿彌陀佛做的,他也承認是他做的,廟裡的住持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都是阿彌陀佛做錯事?別人都不會做錯事,有一天晚上,他就故意去把廚房的鍋子打破。鍋子打破了,住持就問那些弟子,這個鍋子誰打破的?弟子們都說是阿彌陀佛。住持叫阿彌陀佛來,鍋子是不是你打破的?是我打破的,阿彌陀佛回答。這個時候住持才想到幾十年來,他都把所有的錯往自己的身上擔,原來這些過錯都不是他做的,但是他從不申冤抱怨。將來的成果一定比我大。「觀身過錯」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然後「淨化業識」好清淨自己的心地。有的人道場上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的功德,但是如果心不清淨,就像煮沙成飯一樣,拿沙當米來煮飯,沙可以煮成飯嗎?不可能?為什麼?因為沙是沙,米是米。你如果沒有清淨的心,要成道也不可能。因為心裡的壞習氣沒有改掉。每一個人都有生命的習氣,小孩子剛出生,過不了一、二年就會搶東西吃,誰教他的?沒有人教他,他為什麼會搶東西吃?歷劫的生命習氣。所以生命的習氣要改,很困難。如果我拿一個塑膠的杯子,倒了一杯水給你喝,請問你喝、不喝。也許你會喝。可是如果我拿了一個尿壺,這個尿壺是新的,塑膠做的,從來沒用過,裝了開水,我倒了一杯尿壺裡的開水給你喝,你會不會喝,喝起來覺得怪怪的,因為喝尿壺裡的水,就好像在喝尿。這,就是生命的習氣,很難改變。修道如果沒有從心裡面用功夫,就是心地不正,果地就會迂迴。
「為道日損的人生進路」。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都有道。道在那裡修?生活就是道。為道日損,把我們的慾望心減到最低,人生的痛苦,不是得到的少,而是慾望太多。世間的東西不一定要擁有,而是要懂得去享用。當你擁有一座很漂亮的花園別墅,可是每天都不快樂。雖然擁有又有什麼用呢?我雖然沒有花園,但每一次我走過別人家門前,看到花那麼漂亮,有一種喜悅在心中。我雖然沒有擁有,但是我在享受。一個人真正的喜悅是能「捨」,而不是佔有的多。
一貫道的修持法門,是不為人情的,是生死大事的。一貫道將人生最後的一件事情,生命最後的那一段歷史,叫作「歸空」。為什麼講歸空?因為一切的恩怨情仇到時候都要空。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些老道親說,年紀大了,記性越來越不好了,昨天說的事情,今天就忘記了。但是,怎麼二、三十年前別人罵我的一句話,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的。我們的心被那些恩怨情仇塞得滿滿的,怎麼會快樂呢?怎麼能夠解脫呢?所以各位前賢要知道,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把一切都放下。
求道的時候第一寶傳給我們什麼?合同。合同是什麼意思?就是赤子之心。修道如果不能恢復到小孩子的面目,就沒有辦法成道。道德經裡面講:「涵德之厚,比喻赤子。」你要道德很深厚,就要跟小孩子一樣。聖經裡面也講,你如果沒有恢復到小孩子的面目,就不足以上天堂。為什麼?小孩子沒有人倫判斷。你給他一百元的禮物,和給他一千元的禮物,他都很高興。大人就不一樣了,情人節的時候,玫瑰花漲價了,去年送一束,今年送一朵,你的她就會想,你是不是變心了。為什麼去年送一束,今年只送一朵。大人有價值的判斷,小孩子沒有。小孩子天真無邪,生命越成長,積蓄的習慣越多。所以修道就是不論你到什麼年齡,要恢復到小孩子那種天真無邪的本性。你看小孩子,他高興就笑,他不高興就哭,沒有什麼價值判斷。他哭半天喉嚨還是好好的,大人哭半小時就沙啞了。為什麼?小孩子在哭是無心的,大人在哭是傷心的,差別就在這裡。所以「無心」有多麼重要。
有人在下棋,我們會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為什麼旁觀者清?因為勝負和旁觀者沒有關係,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對自己的人生,從當局者迷成長到旁觀者清?當我們能把一切都放下的時候,就可旁觀者清了。
一貫道的修持,為什麼把最後的那一件事情,說是「歸空」?歸空不是死了,死了也沒有空。人的歸空不是為了表演一件事情。我們說求道以後的道親,都會身軟如棉。
有位道親告訴後學,我要好好修道,否則到了那一天,如果我的身體不軟的話,會被道親們笑死。這位道親就太執著了!為什麼會柔軟?一個人很輕鬆的時候,充滿喜悅的時候,身體自然就會感覺很柔軟。當一個人很生氣的時候,很煩惱的時候,就覺得全身僵硬。為什麼道親歸空以後身體是軟的,因為全部都放下了。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裡面有一段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軟」、「堅強」是指人的形體而言,人在生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就變為僵硬。「柔脆」、「枯槁」是指草木的形和質。草木生時柔軟脆弱,死後則變為枯槁堅硬。道德經這一段經文在講什麼?柔軟是生的現象。僵硬是死的現象。我們一貫道的道親歸空以後身體是軟的,它是代表什麼?代表從此靈性得永生。這個就是一貫道的修持法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