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什麼心來吃老婦人的點心
   
林宏容

唐朝德山禪師畢生精研《金剛經》,並將其研讀心得匯集成《金龍書抄》一書。一日,禪師背負著《金龍書抄》欲訪以《金剛經》開悟的慧能大師,期能印證自己對《金剛經》之體認。當禪師來到慧能大師住持道場之山下,路經一老婦人經營之點心店,老婦人在得知禪師精研《金剛經》後,就想考考禪師之功力,於是向禪師打賭道:「您如能回答我一個有關《金剛經》的問題,我就免費招待您這碗點心。」禪師欣然答應。老婦人問曰:「金剛經說應無過去心,現在心與未來心,請問禪師,您到底要用什麼心來吃我這碗點心?」禪師一時愣住,無以答覆,心想在區區山下之老婦人對《金剛經》之體悟都已如此,更何況山上之大師,因此就此打消欲與大師較量之心,掉頭回來,羞愧之餘,燒毀《金龍書抄》,終生不復出矣。

以上是一則禪宗公案,德山禪師到底要用什麼心來吃老婦人的點心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了解《金剛經》中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參考多本註解《金剛經》的書籍,答案似乎是這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一種相對的說法,現在相對於過去是未來,而現在相對於未來是過去,故過去、現在與未來實無定性,它們都是一直在變化的,對開悟的人來說,實無過去、現在與未來之分別。而凡夫如果心裡念念著過去,則易生癡心;心裡念念著現在,則易生分別心;心裡念念著未來,則易生攀緣心。而癡心、分別心與攀緣心則是修行者之大忌,開悟的主要障礙。因此《金剛經》說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心皆不可得。我們修行人則應用「當下」的心去處理一切事物,例如吃飯的時候,用當下的心去吃,一心一意地去吃,好好地吃,不要想過去發生的事,不要想現在週遭發生的事,也不要想未來要處理的事,心裡所想念的就是當下在做的「吃飯」這件事,好好地把飯吃完就對了。走路亦是如此,好好地走路,不要東想西想,念頭紛飛。因此德山禪師應以當下的心去吃老婦人的點心,看住自己的念頭,不要讓吃點心的心跑掉了。

後學對這則禪宗公案一直深感興趣,也常想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這一則公案,試想德山禪師畢生研究《金剛經》,又能著書註解《金剛經》,難道他不知道「當下」這個概念嗎?沒有當下概念的修行人能稱為禪師嗎?德山禪師不會以用當下的心來吃點心,來回答老婦人,似乎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也許是禪師慈悲,故意留下這則公案,讓後人去參「三心不可得」,以及事事「當下」的哲理罷了。

後學對這則公案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是「三心不可得」牽涉到時間的觀念。時間不但在修行人是件難以了解的概念,對研究科學的人來說,亦是件令人著迷且百思難解的概念。我們人類是生活在一個四度空間的時空裡,四度空間是指前後、左右、上下三度空間和時間一度空間。一般說來,我們對前三度空間是自由的,是無束縛的,例如我們可以前後、左右、上下自自由由地活動,然而我們在時間這一度空間裡卻只能一直不斷地往前走,我們從一出生以後,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每個人的時光都不能倒流,也不能片刻停留。換句話說,我們在時間這度空間裡受束縛的,就因為受到時間的束縛,所以才會有過去心,現在心與未來心之分別。如果我們能在時間這度空間自由往來的話,就不會有三心的分別了。這個道理就像我們不會對向前踏出一步,或是往後退回一步留下印像,因為我們可以往前踏出一步,也可以任意的往後退一步。假設有日我們在前後這一度空間裡受到束縛,只能往前走,一旦踏出去一步就不能回到未踏出去之前的位置,在這種束縛之下,我們一定會生出「後面心」,「這點心」與「前面心」來。我們會對走過的步子,現在的位置以及在前面要踏出去的步子產生種種執著心,會很在意踏出的每一步,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很不可想像?是不是非常不自由?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出,生活在時間束縛下是多麼地不自在啊!也可以知道我們眾生的輪迴不斷之基本原理,在於我們在時間這一度空間受到束縛。

向時間挑戰一直是人類的夢想,物理學家阿爾貝特.愛因斯坦在他一九○五年著名的相對論中指出,物質與時間都不是絕對的,它們都是隨著其速度而變,是相對的;當一個人以非常快的速度在飛行,則其時間就會變長,如果以接近光速飛行,其時間對地球人來說,就會幾乎變成靜止,也就是說以我們的眼睛來看這個人的壽命變成無限長。如果這個人以超過光速飛行,則他就可回到他的過去或是飛到他的未來。

很多科幻電影如Back to the Future, Star Trek等,都反映出這種觀念,而這些電影大行其道,亦反映出人們欲擺脫受時間束縛的夢想。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擁有一部時間機器(Time Machine),可以讓我們任意地處在時間座標上任何一點,則一切煩惱與執著將立即消除,因為我們都無三心之分別,就如我們不會對往前踏出一步,或是往後退回一步留下印像一樣;這樣的生活不就是佛的境界嗎?

人類的科技真的有一天能發展出這樣的飛行器嗎?可以使我們自由地來去未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提到,當一個人飛行速度增大,不但他的時間變長,而且他的質量亦變大,因為質量變大,所以必須加大推動力才能維持原來的速度,否則其加速度會越來越小。當速度接近光速時,其質量就變成無限大,其加速度將變成零,因為不可能有無限大的推動力,當加速度變成零時,其飛行的速度是固定的,因此愛因斯坦得出一個非常有名的結論:所有物質其飛行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這個結論否定了時間機器的存在,我們凡夫不可能靠科學的力量擺脫時間的束縛,也不能靠科學的力量來超脫生死輪迴。

然而光速真的是最大的速度嗎?這個命題對物質來說是對的,對於非物質來就不是對的。光速有多大呢?光速一秒鐘跑十八萬六千哩,也就是說一秒鐘可以繞地球七圈半。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然而它還是一種有限的速度,所以在太空物理學中,我們看到的很多宇宙景像,其發生所在的星球距離地球幾萬、幾億光年遠,也就是說往那個星球發射的光,要經過幾萬、幾億年後才會抵達地球。光速是有限的,然而我們的念力其速度則是無限的。如果我們想起台灣的家鄉,家裡的人與物馬上浮現在腦子裡,假設我們在前述距離地球幾萬、幾億光年遠的星球生活過,當我們想起在那裡的老家,其景像還是馬上出現在我們腦子裡,這是因為念力速度是無限的,所以我們不必要等幾萬、幾億年那些景像才會像在我們的腦子裡。也許有人會爭論道:那些景像早就存在我們的腦子裡,所以想起來馬上會出現。這種論點也許站得住腳,然而心電感應又如何解釋呢?那些靠心電感應傳達的訊息以前並未發生過,所以也就未曾存在腦子裡。心電感應亦是一種念力,而心電感應並不受空間遠近影響。念力的速度是不可測的。

為何如此呢?因為念力不是一種物質,也不是一種能量,所以其速度是無限的。念力或者是心電感應力我們每人皆俱有,只因我們太執著於物質─我們的色身,妄念太多,以致喪失了我們先天的本能─心電感應。這個先天本能唯有常靠修行才可使其恢復原來面貌,在那時,我們則可擺脫時間的束縛,得到其正的自在。

真正開悟的人是完全不受時間束縛的,當其想到時間座標任何一點的事物時,那個時空的景像馬上會出現,因為他可自由的回到過去或則飛到未來。也就是說如果他抱持過去心,則他就處在過去的時空裡,如果他抱持未來心,則他就馬上身處未來的時空裡。由此推論,德山禪師如果是一個真正開悟的禪師,他只能抱持「當下」的心去吃老婦人的點心,因為他如果用其他心,則他馬上會身處其他的時空,老婦人與其點心應將馬上消失於禪師之眼前,禪師將吃不到點心。也許德山禪師知道上述的這些論點,但他還未開悟,因此心裡矛盾,乾脆不答,回寺專心修行罷了。

進一步探討此論點,我們不難了解這與「萬法唯心」及「宇宙萬物皆是由心所造」的道理是相同的,因為法及萬物皆是依因緣而生滅的,它們都是在時間坐標軸上的現像。我們的心如果只能在時間軸上單向被迫地移動,就會有生滅的感覺。相反的,如果我們的心能不受時間單向移動的束縛,能夠自由自主地在時間軸上移動,則我們就不會對生感到喜,對滅感到悲,一切事物皆將成為「無來無去」,皆是我們心念所致。如此,我們終於了解為何智者大師在禪定中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靈鷲山上說法,因為該法會並未結束消失,只是我們的心念不能感應罷了!

到底要用什麼心來吃老婦人的點心呢?對一個真正開悟的修行者來說,他只能以「當下」的心才能吃到老婦人的點心,對未開悟的人來說,他用什麼心來吃都可吃到老婦人的點心,然而既然修行是我們終身之課目,開悟則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必須以開悟者之行為,作為學習模仿之榜樣,因此,我們還是要以「當下」的心來吃老婦人的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