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一致 陳秀真 一、言要正語,行當正業,正語之前,先要有正見與正思。 自古以來所有聖賢對於言行舉止都非常注意,所講的話是否合理?是否會傷人?是否虛偽不真實?都要考慮得很週到,甚至還要顧慮是否能做到,所做的事必定照所說的去做,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的錯誤,這是修道人應該學習的。《莊子•達生篇》裡面說一個人如果能通達本性上的實情,就不會去做本性中所沒有的事情。本性中有的是什麼?沒有的又是什麼?儒家的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一切善都在自性中,發揮本性中的美德是修道人當行之務;一切貪瞋痴愛是本性中所沒有的,要去除掉,因為貪念妄想,才會造成種種的苦惱,要是不貪就不會生出煩惱。 對於言行來說,都因不明白理性才會出問題。看人吵架時,常會聽到勸架的人一句話「大家理性一點」,要是能時常想到理性,一切事情都圓滿。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這是上天所賦予的,我們要將它維護好,並且擴散出去,使別人提昇。如此道就可以因為我們的道心啟動,透過我們的言語造作,擴展到每個角落。像這樣要能夠說合理正確的話,首先本人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正見),正確的思想(正思惟)。例如說:一般人認為「心好就好,何必求道修道?」人沒有求道,就不知道「道」的所在,又如何歸根呢?「道」是根本,不求根本,就不知如何修道?從何處下手?不修道,註定要流浪生死,長沉苦海。想離苦得樂,要知道苦因(無明、執著),苦集滅道,超生了死。 何謂正見:對於事物或事相察知得很正確,進而求解脫生死,得到究竟快樂。比如:惑、業、苦,苦集滅道。 何謂正思惟:思考不偏激,符合中道思想。用理智來決定我們所追求的正確目標。比如,愛護一切眾生,捨己為人,不用暴力,是決定正確目標的標準。 透過正見,正思惟,講出來的話,必定是正語。正語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說話要小心謹慎,適當,要三思而後行,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都是教我們說話要小心,不該說的不要說。 二、言行一致,建德若偷;行道而忘道,立德而忘德;行於德,忘於德;那才是道德的尊貴處。 《道德經•守中章第五》道德老子告訴我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人的毛病,大都是說得多,做得少,雖然也做了一些修真的事,但是往往言過其實,像這樣說得多,做得少,其收穫也就不能成比例。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做到言行合一,才能有收獲,我們的道心是靠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成為我們的德行。人間除了道德以外,沒有比道德還尊貴的,老子說:「建德若偷」,不自有其德,才能符德之尊。做善行,要偷偷摸摸的去做,不宣講出來,這是陰德,得的福報最大;做善行,一有形跡,一宣揚,那是錯誤的;一有執著即夾雜,有形跡,有執著,說我很有德,老子說這個人已經離德了。老子要我們行道而忘道,立德而忘德,行於德,忘於德,那才是道德的尊貴處。 三、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開始修道時首先要建立正見與正思,這是妙慧。其次是要清淨其行為,這就是正語,正業與正命。正語,正業,正命猶如我們的兩隻腳,這雙腳是要能向前進的,而且是無病,能走的腳。正見與正思猶如我們的眼目,眼目能明見道路,而且見得正確。不論要到甚麼地方,一定要認清目的地,認識道路,又能夠一步一步地向前進。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達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況向出離生死解脫道呢?這當然要足、目相成,才能達於彼岸涅槃。世間的善道也是如此,一定要先有正確的見解,清淨的行為不可。否則不管你說修、證,都是說食不飽,決無實現的可能。譬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與跛子(眼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個人,那怎麼能脫離火宅的災患呢? 有了正確的見地,清淨的行為,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進入修證,這就是所謂正精進,誓願 (一)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他不生。 (二)已生的惡法要斷除。 (三)沒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 (四)已生的善法,要使它增長廣大起來。做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世間的善事都要精進修習才能成功,何況是出離生死大事? 過去有一次佛陀在外面遊行休息時,聽到阿難在說精進法時,就立刻起坐,這表示佛陀對精進的無限崇敬。有了正知見,與清靜戒,可以修定,修定之前要先修念,念是專心繫念,為攝心不亂的主要修法,這裡的念是以出離生死的正念為導向。為什麼有的人看到不喜歡的環境的時候,就會起無名火,那是在那時他已動了嗔的念了,火燒功德林,修道要修在起心動念處,起心動念立即落入對待,所以起心即是妄,覺察到心跳加速,血管開始膨脹時,就要趕緊止息這個邪念,心誦《無字真經》,轉向於涅槃的正念,不斷修習正念,就能得正定。目標很明確,很堅定的立愿,我是一定要回理天的愿。最後依正念而證悟緣起,性空的無漏慧,斷煩惱,證真理,解脫生死。以上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是八正道,是聖者所修行的,也是聖者所證得的。 四、菩提心,菩提愿,菩提行是成佛種。 修道人應發菩提愿,愿將所有的一切善根,如諸佛菩薩那樣的,為無上大菩提而發心。發了菩提心以後一定行菩薩行,所有的菩薩行都是於對方有利,於自己的道業有益,菩薩總是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來佈施,而且親手佈施,決不使人有難堪的感覺。菩薩一聽聞到有人要求需要幫忙,總是非常歡喜的就答應了;由於來人的乞求,才使自己的功德增長,而且自己的財物,身體,知識技能如不能好好的使用,一旦損失了,死亡了豈不可惜。有人來乞求,使自己的無常物,能投入波羅蜜多大海,成為成佛的資糧無窮無盡,這是世間第一等好事,所以菩薩聞施心喜,真能體會到「為善最樂」的境界。 五、修道要任勞任怨,在順境、逆境中勤修六度。 菩薩有六度,佈施是對外的行為,而持戒是對內的修持,除了戒殺生害命之外,更須戒到心無雜念,並持之以恆。再談忍辱,忍字是心上一把刀,有心則痛,無心則不痛。修道要任勞任怨,任勞容易,任怨難,受到羞辱要忍,修道人須經過一番努力才能達到成功的階段,如歲寒見松柏,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家貧出孝子,都是在困境中,逆境中所造成的,修道若能不斷精進,禪定,智慧,則六度達到,才算菩薩證。 六、修道宗旨:(一)要無念 (二)要無相 (三)要無住 修道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舉手投足之間。從出生到結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我們的自性是很光明,很平坦,沒有造作,勉強,是很自然的,所以我們修道的宗旨: (一)要無念。我們日常生活,會有無數的起心動念,對於每一個念頭,於念而無念,不執著任何念頭,於諸法上念念不住,於諸境上心不染,如果能夠涉世無心,那是很高的境界。 (二)要無相。能夠於相而離相的話,一點貪心都不會有,所以外離一切相,則自性清淨,修道要達到無念無相,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繞我心。 (三)要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以息妄心,那麼在本覺自性方面,自然便能生清淨心了。因為妄心不死,覺心不生,私欲不退,天理是不能流行的。所以修道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不生妄念心,而生清淨心。道不是講出來的,它是悟後起修,實地去表露出來的。修道人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性、心、身一貫。 七、展望──老前人期盼 我們身為彌勒弟子,白陽修士,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就是渡化眾生。雖然由於各人宿世因緣的不同,形成各人生命旅途中種種現狀,多少不平事,多少愁怨事。但乘願而來的彌勒弟子,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了願,有了了願的意志,就不會受環境善惡而影響自己發心的修行,因為只想了願,沒有功利,更無權慾,所以不會任意的棄人而走,不會隨便責人而棄,必定是容忍別人的無知,圓滿整個白陽道場。希望每一位彌勒弟子都具備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引導更多的眾生,認清這一個時代的因緣,選擇自己該走的路,不要人云亦云,而能正確地走到至善之境。我們大家一起心連心,手牽手,圓滿這個共有的道場;守住這個莊嚴的道場;善守本真,輝煌這個淵遠流長的彌勒道場。我們展望,師尊師母傳承下來的慧命,在大家同心協力下,垂諸千古而不滅,放諸四海而皆準,永遠是指點世人迷津的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