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道? 道是天的理,人的性靈,天地人物,皆是一理所生,做天有天理,地有地 正路,則平平坦坦,日進光明。行偏路,則崎嶇坎坷,必墜陷阱。換句話說: 也就是合於理者,為光明大道;背於理者,為黑暗邪途。故孔子教人,以「非 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修身之本。使人人說理,事事 遵理,如此則身可修,而家可齊,國可治,而天下可以太平。 所有一切之動靜云為,自無過與不及之差矣。由此觀之,道是萬類生活之 要素,是支配萬類之主宰、是一切有情之教主,是至虛至靜之真理,是至聖至 靈之玄德。 *何謂一貫道? 一貫道者:其意甚深,其理至妙;簡而言之,「一」即是無極之真,先 天之妙,至神至明,亦名之曰「理」。「貫」即貫徹一切之意,由無貫有, 由始貫終之無極至理。因此理貫徹天地萬物,而天地萬物各具此理,故曰 「一貫」。所謂「道」者,路也。亦即理也。萬事萬物莫不有是路,亦莫不 有是理。合乎理者,即合乎道。違於理者,必背乎道。故一貫道者,合而言 之,則是貫徹天地萬物萬事萬類之無極真理。亦即是貫通天地古今中外,普 救眾生之光明大道。行於大道,則能返還至善。行於邪途,則必淪墮重劫。 總之,天地萬物,未有出乎一貫之道者。故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 由斯也?」 *一貫道之傳承? 道祖老子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徵天地之源,出於道。未有 天地,已有此道。 伏羲氏出,仰觀府察,究天地之生理,而畫先天八卦,以顯天地之奧妙 ;此為大道降世之始。繼由軒轅氏,遇廣成子指點,大道始得闡明。嗣後堯 舜禹湯文武周公;接續道統。心法相授,一貫相傳。周初道祖老子降世,發 揚道宗,東渡孔子,復由孔子傳之曾子。一貫名稱,已載在經傳。以後輾轉 遞傳,忽隱忽顯;迨至宋朝,希夷首出。濂洛關閩,如周敦頤、程顥、程頤 、張載、朱熹等;相繼而起,真宗賴以復昌。然而運不相逢,究未繼續道統 ,因為孟子以前,業已盤轉西域,釋教接衍。所以宋儒雖然輩出,不過應運 闡發道旨而已。西域自釋迦佛大弟子迦葉,單傳至二十八代為達摩。梁武帝 時,達摩初祖西來,真道又得一脈相傳。至十五代王祖覺一歸空時,瑤池金 母降壇批示:東震堂始改為一貫,稱曰一貫道。再傳至十六代劉祖,遂轉東 魯,三教合一。十七代路祖,應運普傳;現在弓長師,奉承道統,繼續辦理 末後一著。此一貫道發現時期之沿革也。 *一貫道宗旨是什麼? 本道之宗旨:就是敬天也,禮神明,孝父母,重師道,信朋友,和鄉 鄰,謹言慎行,改惡向善。除綱常倫理當行之事外,一概看破;而研究天 人一貫之旨。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明善復初。尤貴善與人同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互相導引,以正人心而挽頹風,化人人為善 人,冀世界為大同。是本道唯一之宗旨。 *一貫道有什麼規程? 天降一貫大道,既為普渡眾生,挽救劫運,是以本道之規程,亦極簡 而易行。約而言之,可分四端。 (一)入道必須遵守佛堂儀規。 (二)勤修內外功課.內功為修己向善,外功為渡人行善。 (三)入道必須繳納功德費,以充道內費用。 (四)入道必須遵守師訓,抱道奉行。 *入一貫道有什麼手續? 一貫道既為普渡眾生,是以凡有心向善,身家清白,品行端正者;不論 男女老幼,皆可由引師保師二人介紹入道,和繳納功德費,遵照入道儀規, 受師點傳。並立一心為善之鴻誓大愿,以表誠心,而誌不忘。 *入了道後應做些什麼事? 吾人入道,純為修道;所以入道之後,須有修行之功夫。一貫道修行之 功夫,為半聖半凡。一面修道,一面謀生,無論士農工商,均不妨礙其本身 職業。至於修道功夫,可分兩端:一為內功,即修身成己,使「私慾淨盡, 天理流行」。求其放心的功夫。另一為外功,即是勸善成人,普渡眾生,與 人為善,拯災救世,量力而為的功夫。是以吾人入道之後,應作之事雖多。 總其大概:不外內外兼修,聖凡雙顧之二端。 *道中供奉那位神佛? 一貫道所供奉神佛,為主宰三界十方之明明上帝。因其位居無極,而為 開天闢地生人之道母,故又稱老。其下協辦助道之神聖,如諸多神祗,以 及彌勒古佛,觀音古佛,濟公活佛,均為本道所供奉之神佛。 *為何要供彌勒古佛,觀音古佛,和濟公活佛? 時屆「三期末劫」,明明上帝特命彌勒古佛,與觀音菩薩,濟公活佛, 應運救世;共辦收圓大事。由彌勒古佛執掌天盤,濟公活佛執掌教盤,飛鸞 宣化,救世渡人,是以吾人入道之後,對於心性,勤加修煉,以為進道之階 。對於師尊,尤須誠敬供奉,以本飲水思源之意。蓋尊師始可以重道,感恩 自應知圖報,此必然之理也。 *無極老和明明上帝是一個神嗎?為何有兩種稱呼? 先天原始本體,無形無名。伏羲氏畫先天八卦,以圓圈象之。又一畫開 天,取一字以代之,取其義曰無極,即至極而無以復加之義。因無極有生育 天地人類萬物之功能,是由無形而生有形,因有形而有名,是為母;所以稱 之為無極老。且無極既能生育天地萬物,而為天地萬物之主宰。所有其中 參贊化育,運用萬能,定有至神;其體為理,其用為神,因稱此神曰上帝。 再吾人降生之初,天所賦予之性靈,本極光明。嗣後物慾所蔽,失去本來靈 明,故欲恢復本來靈明,必須為善去惡,清心寡欲,使靈明復明。所以稱曰 明明。即是復明吾人本來的性靈,亦即大學所說的「明明德」的意思。基於 上述二義,故無極老,又稱明明上帝。 *道中也燒香磕頭嗎? 中國禮制,莫備於周,在昔周公「制禮」,用致太平。孔子設教,必曰 「學禮」。 古聖先賢,無不以磕頭為最敬之禮節,燒香為祈禱神靈之信符。雖與今 之獻花鞠躬靜默等儀式不同,其表示誠敬,殊無二理。是以本道敬神之儀規 ,以燒香磕頭為必要者,遵古禮也。 *燒香磕頭,究竟有什麼意思? 依前題所述:燒香為祈禱之信符,磕頭為敬神之禮節,吾人入道以後, 倘能誠心發愿,遵禮而行,則諸天神靈,「感而遂通」,降衷護佑,人神得 以結緣。是知燒香磕頭固是敬神之表現,亦具復命合天之妙理。且古聖造字 ,具有深義,命字分寫為人一叩。所為人同是者人,無故誰肯向人屈膝?惟 到危急之頃,則不惜五體投地!伏俯泥首?為保命耳。吾人修道,亦講叩首 是為了命,故修道者,不可不注意奉行也。 *一人入道可矣,為何還要齊家? 大學云:「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見修 身之與齊家,關係非輕。試觀近世之家庭,禮義不講,長幼失序者,十之八 九。家家有口舌,鬧意見。致使天倫不順,兄弟失和,因而綱紀墜落,倫理 煙滅,甚至危及國家,影響社會,此皆人人不知修身之故也。所以古聖有齊 家之教,實有至理存焉。孟子云:「天下溺援之以道」。今吾道齊家之說, 亦即此意。因為一人修道,不過修一身耳。焉能代為全家而修?不能代表全 家而修;當然齊家而修為宜。何以故?因為齊家後,目的才能相同,意見才 能一致,互為考證,互為勉勵,同為伴侶,各不背拗。大家一心,攜手前進 !實行齊家之教,豈不美哉? *乾坤道友應該怎樣行功? 道中男女道友,對於行功,應分工合作,全體動員。或講解經訓,宣傳 道義,有錢者,量力出資,印刷聖經書訓。有力者,四出勸導良善親友,速 行入道。或捐資設立佛堂,以便眾人行功。或盡心維護佛法,使道務日見發 揚。或立志篤行,謹守師令。或齊家修道,以示模範。凡此種種,男女道親 。均應各自行功,以期得證善果。唯乾坤道友,對於行功,宜隨緣隨份,不 誤職業,量力而為,無非親渡親,友渡友,然亦不可濫渡。孔聖云:「可與 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君子不失人,亦不失 言」。所渡之人,總以忠厚篤實,良善者為宜。至於「心術不正,品行不端 」之輩,雖屬至親厚友,亦不可渡。倘若不慎,渡進此輩,不惟無功,過莫 大焉!各宜慎之。 *何為內功? 修身成己,使一切行為,皆合乎理,清心寡欲,用求其放心的工夫,即 為內功。 *何謂外功? 現值三期末劫,一貫大道,應運降世,凡係一貫道友,各負勸善成人之 責任,行濟人利物之事。希人人向善。存拯災救世之心。廣化善信,依規求 道,此種功德,即為外功。 *行外功時,不知何做法為宜? 行外功,不能有「沽名釣譽」之心理,更不能有「惡言厲色」之表示, 若為沽名起見而行功,則無所謂功矣。若性燥氣憤而勸人,則非修道人矣。 總之行功要遵三教聖訓,竭力實行為是。凡抄寫善書,設立佛堂,宣傳道 義,以開人智,皆是上等功德。要知化一人成道,使他九祖超升,抄一句善 書,勝如佈施。即三教聖人,無過於此。至於凡情上濟急救難,賑災除厄, 小則出資獨辦,大則集資共舉。他如不廢金錢之功德,更要隨時隨事地,和 言悅色,多方開導,與父言慈,與子言孝,與兄言友與弟言恭,與夫婦言和 睦,與朋友言信實,與官史言忠正,遇惡人勸他改邪歸正,遇善士,勸他養 性修真。廣行三教,報答五恩,此渡人行功之法也。 *進了道,也吃素嗎? 吾人入道之後,齋戒最為切要。蓋以先天之性,原本至清,決不容有濁 氣相混合。遇有濁氣相混合。遇有濁氣攙雜其間,自必亂失本真,故修道之 人,必須留清去濁,始能復明本性。凡屬五葷三厭,皆當盡量戒除,五葷氣 味凶險,食之則五臟之元氣,易被沖散。三厭為禽獸水族之類,俱屬陰濁, 食之易傷吾人純陽之體。吾道既以修煉純陽為旨,更須避陰保陽為妙。況且 上天以好生之德,修道之人,應體 上天之意。不可貪圖口腹,任意殺生, 致造孽愆。對於葷腥食物,雖不能一時戒盡,亦當漸而行之。先持花齋月齋 ,久之漸成習慣,然後再持常齋。但如不願持齋,多行功德,能替六畜消冤 ,亦無不可。是以規矩雖立,辦法是活的,總之修道人,要以慈悲為主。 *入了一貫道,有什麼效果? 吾人入道之後,經師尊指點開竅,智慧大開。如能誠意抱道奉行,能將 以前的罪過完全取消。且確保生時順當,躲劫避難,死後平安,脫法閻君 之苦,輪迴之災。其效果至偉且大,願世間之修道者,速覺猛進,以證功果。 *效果也有證驗嗎? 眾生若能修一貫大道,積德感天,在生前逢凶化吉,遇難成祥,躲災避 禍之證驗,不勝枚舉。死後超生,得脫輪迴。不但靈性可以到壇說明,其遺 留之色身,亦有證明可驗。按釋道兩家,長老師傅圓寂羽化之時,有坐化筋 垂之象,足為功行圓滿之徵。然而千百中,乃不得一焉。又足證修之者眾, 得之者寡也。吾道中凡經過點傳者,無論功德之高深微末,死後皆是面帶笑 容,顏色如生,不走四門,冬不挺屍,夏不腐臭。甚有多至數日不變,異香 滿室者。除信道不篤,與反道敗德者;則不敢論定外,其餘則比心皆是,童 叟同然;色身既有此表象,足可證其靈性已證善境,當無疑義矣。 *入了道,惡習不改,怎樣勸化呢? 吾道原是以理教人,以善化惡,入道以後,舉凡一切不良習慣,及不正 當嗜好,皆當屏去淨盡。方不失為一貫之忠實信徒。惡習即或有之,道親亦 當稍盡互相勸勉的義務,曉以道理,喻以利害,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諄諄 告誡,因人設教,或從正面直接勸化,或從反面間接勸化,總以達到改悔為 止境。 *三教合一,怎樣解說? 三教原是一理所生,雖分門別戶,言論各有不同,然而究其實際,概屬 一理。故三教俱是因時而設,應運而興,無非代天宣化,挽救人心,化惡為 善,化莠為良而已。況道家以虛無為本,注意保養虛靈,反回無極。釋家以 寂靜為根,注重返觀靜寂,滅除雜慾。儒家之明明德,則注重私慾淨,天理 純全。天理就是至善,亦可說他是靜寂,靜寂便是無極,無極即是真理;三 教宗派皆由無極一理而生也。且佛講:「萬法歸一,明心見性」。道講:「 抱元守一,修心煉性」。儒講:「執中貫一,存心養性」。雖三教之傳法不 同,要皆以一為本原,以心性為入手,自是由一理而化為三教。猶人之一身 而分有精氣神焉。現在三教合一,乃收圓之象,猶之返本還原,俱為不昧之 靈性,則又合為一也。 *心好而已,何必入道呢? 常人果屬善良原子,一聞此道,定必踴躍求修。盡力提倡,蓋以善人君 子,無時不以世道人心為懷,當今之時,世道澆漓,人心奸險,惡氣沖天, 召來種種惡劫,憂道君子,朝夕設法,救濟不暇!今得本道出而普渡,有不 欣然樂為者乎?且入道最終目的,是在超生了死,達本還原;不再受閻君之 患,輪迴之苦。若徒言心好,亦不過為一濁世之善人,轉世受福報耳!況福 祿亦有盡期,到了盡時,又不知如何結局?較之入道者,受師指點,永脫輪 迴之苦,安享無窮之福,則不可同日而語也。吾人但細玩味,孔聖之「惡鄉 愿」說是:「德之賊」一語,再悟一悟「朝聞道,夕死可矣」一語。即可知 心好,原與入道的不同了。 修道問答
摘自《修道百問》 問:修道應從何著手? 問:修道是不是最好全聖不凡,如果完全捨身在道場,是不是會修得比較快? 問:研究經典是否為天道弟子必經的修道過程? 問:天道弟子修道,應重視修福,還是修慧? 問:為何要求道? 問:為何修道修了十多年,經書也讀遍了,卻生不出普渡眾生的菩薩心? 問:如何改毛病去脾氣? 問:如何在家庭生活中能享受淨土的清靜? 問:天道的特色在那裡? 問:修道人生病應看醫生吃藥?還是叩求仙佛慈悲? 道場禮節小常識 【摘自傳燈禮儀】 參辭駕的意義 參駕:即來至堂,向老、諸天神聖及前人、點傳師問安。 辭駕:即離開堂時,向老、諸天神聖及前人、點傳師辭別。其意義有三: 一、出告反面 就如同子女出門要向父母告知去那裡、做何事,回來要告訴父母事情做得如何,使父母安心;身為一之子的我們,面對老、仙佛及點傳師亦同。今天我們有幸協助彌勒祖師辦理普渡收圓大事,離開堂時,要向老、仙佛及點傳師辭駕,告知出去要辦何事;回到堂後,也要向老、仙佛及點傳師參駕,告知佛事辦得如何。 二、尊師重道 來參去辭,從叩首禮拜中,表現對仙佛、點傳師之尊敬,亦從中將道展現出來。 三、叩求反省 今大道普傳,有緣眾生均能得明師一指之殊勝機緣,有參與三期末劫普渡收圓,行功了愿之機會,今藉參駕老,反省自己是否隨時隨地均參與其中,不但身參與,心亦應參與,使不失其中,不失其位。我們來到世間,受到情識、慾望之影響,身心受到擾亂,而沈淪於六道輪迴中,如一塊肉,很容易被絞肉機(世間)捲進去,所以我們來到堂,要隨時隨地警惕自己,情識與慾望是要告辭的。 獻香前整理中堂之意義 獻香前,要整理堂,擦拭燈、佛桌、供桌……等,除了使堂清潔亮麗,顯露其莊嚴清新之氣象外,更重要的,是藉清理堂之外在動作,行清理內在欲念、執著之修持;要從中體悟每個人心中本自具有一盞光明的心燈,但受到凡塵形形色色的誘惑,及情慾的蒙蔽,使這盞心燈蒙上一層層的污垢,而失去了光明,所以我們要明明德,以商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修省功夫去三心,掃四相,使自性重現光明,以達聖域賢關、至善之境。 平香爐之意義 獻香前,八卦爐要先抹平,這其中有兩種含義,一是莊嚴道場,保持道場之整潔;二是使我們浮躁不定的心平靜下來。有平爐經驗的道親應可體會;當心中有事牽掛時,要平爐非常不容易;反之,心中無事很平靜時,很快就能平好爐;所以平爐也是在考驗我們修持的功夫。我們的心是最易被外境所感而起漣漪,亦容易染上貪、瞋、痴三毒,更易為情慾所牽,使我們的心不得其正,也因此無法恢復我們原本圓陀陀的光明本性,而沈淪生死苦海,故在修持上,常藉物來提醒自己,要學習放下,放下一切干擾我們自性的物欲,使心境抹平,而能自見性天。 燒香前就拜位的意義 若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激盪不已,一直往外逸放時,已離位的心境,與上天及諸佛菩薩的心是無法相應的。那麼,要如何將心境歸位呢? 當站立在燈前的當下,是自我觀照生命、檢束生命的最佳時刻。走至拜位,在未行禮前,先要攝心,平心靜氣,將為外在紛亂的環境感染,而仍在盪漾的身心收攝回來,讓浮動的心沈澱下來,使心境歸位;這時的生命是虔誠,無上莊嚴的,也就是「立於禮」的表現。以此虔誠頂天立地的生命面對老與諸天神聖,才能回應上天。 每日獻香禮之意義 每日早、午、晚獻香,就像人每天要吃三餐一樣,啟示我們要如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每天要時時自我反省,所以在獻香時,要默念愿懺文。師尊在《暫訂佛規》中也特別強調:這是每位修道人在獻香時,不能忽略的地方。面對上天老,將我們的心赤裸裸地展露出來,自我作真誠的反省──是否有真修實煉?對所犯的罪惡過錯,是否徹底改過,永不再犯?德性有否增長? 一貫弟子於每天早午晚獻香時,以最虔誠的心禮拜明明上帝及諸天神聖,希望能藉著燒香,將心中之誠敬,隨香煙的上升,直至天庭,與仙佛相通,也點燃我們內心的智慧香,體悟人生真諦,修己渡人,成就有意義的人生。 藉最平實的獻香禮拜,默念仙佛聖號中,相契吾人內在的生命,省察內在生命是否還保有赤子之心?是否受到物欲的污染,而與本源疏離?期能由老及諸天仙佛的加被(稱念仙佛聖號能得到聖仙佛之加被,因每位聖仙佛在世時,均曾發出救世救人之大宏願),與自身內在自性佛的覺悟,讓良心顯現,呈現仁、義、禮、智、信五常德,以回應天命。 另在獻香時,還須默念愿懺文,將自己內心,在上天老面前全然展露無遺,一方面感謝上天,一方面自我反省與懺悔,並發愿改過遷善,回歸祖師本懷。 燒香禮中插香方式的意義 在家庭佛堂,每日早、午、晚燒香,插十二炷香(明明上帝五炷,諸天神聖三炷,灶君一灶,師尊師母三炷),初一、十五及仙佛紀念日插大把香,遇四季大典、老祖師紀念日及辦道則插檀香。 在公共佛堂,除了插檀香時外,其餘皆應插大把香(三十炷)。 插香時必要居中,且要豎直,回應我們之內心,亦要時時守中。 每炷香與每炷香間之距離,以一寸為宜,代表我們於二六時中,念念不離方寸寶田。 默念愿懺文的意義 一貫弟子於每天早、午、晚燒香時,要默念愿懺文: (乾)餘蘊(坤)信士(報自己姓名)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幸受真傳。 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 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 愿是原心,也就是我們的本性、佛性、良心;懺是懺悔。六祖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文者,是用來彰顯事理的文字。「愿懺文」。就是為回復本性原有的光明清淨,透過懺悔的條文,以便隨時提醒自己,每日不忘懺其前愆,悔其後過。 「餘蘊」是指人受到五蘊(色受想行識)之蒙蔽,靈性落入六道輪迴之中,而失去原有的光明;但在生死輪迴中,雖造了不少罪業,也積了相當的福德,兩者相比之下,因積有多餘的福德,故今得以求道,故修道的男眾(乾道),向上天仙佛自稱餘蘊。 「信士」又稱信女,指修道的女眾(坤道),向上天仙佛自稱信士。
餘蘊或信士以虔誠的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很幸運地得到道統、天命和心法真傳。 (2)天命真傳:即諸佛願力的加被。因上天之明命均由有大德者承繼,代天宣化,普渡有緣種子,今天大道普傳,也就是彌勒祖師、師尊師母承受上天之明命所辦,若無上天之明命,誰也不敢辦,故稱天命真傳。 (3)心法真傳: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即啟發人人本自具有之自性佛。得道時所傳之三寶心法,即是啟動我們內在的自性佛、本心、良知良能,這是諸佛菩薩所以成就之所布,也就是得此心法真傳。 彌勒祖師奧妙的心法是廣大無邊、靈驗無比、沒有任何阻礙與界限的,祂保護芸芸眾生,並以其鴻慈大愿庇蔭眾生。我們在佛前對自己過去所作的罪惡過錯,很誠心地自我懺悔,真心改過,日新又新,以恢復自性本來之靈明,共同協助彌勒祖師所掌之天盤,普渡三曹,掌握此一大好良機,勤加修持,以期在天盤上註冊,共證龍華會。 不論是在有形佛堂或內在無形佛堂,如有違背常道,心念散亂放逸,向外攀緣,不依理而行的話,期望彌勒祖師以寬容的心,赦免弟子所犯之過,使弟子能改過自新再精進,將功贖罪,以達到自性佛堂的清淨。 禮敬、稽首、歸依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的第十佛彌勒佛。(十佛指治世七佛:赤愛佛、生育佛、甲三春、西長庚、空谷神、龍野氏、繼天佛,及收圓三佛: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彌勒佛屬第十佛。天元指天地形成,萬事萬物之源頭,也是天地的一個元會。「十佛天元」是彌勒佛的聖號之一。) 師尊於《暫訂佛規》云:「愿懺文乃早、午、晚三次燒香主要功課,而其中最重要的部份,正是愿懺文的實質,不使之流於形式,實乃今日修辦者當務之急。」師尊訓文又云:「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是否至誠領悟真傳妙諦?時時的內心懺悔才最重要,聞過則喜。在自性佛堂是否顛倒迷亂?再反省自己存心養性,心平何勞持戒?性定何用參禪?並非外表的懺悔。修道通權達變,互勉互勵,道並行而不相悖。」 燒香禮中插香方式的意義 在家庭佛堂,每日早、午、晚燒香,插十二炷香(明明上帝五炷,諸天神聖三炷,灶君一灶,師尊師母三炷),初一、十五及仙佛紀念日插大把香,遇四季大典、老祖師紀念日及辦道則插檀香。 在公共佛堂,除了插檀香時外,其餘皆應插大把香(三十炷)。 插香時必要居中,且要豎直,回應我們之內心,亦要時時守中。 每炷香與每炷香間之距離,以一寸為宜,代表我們於二六時中,念念不離方寸寶田。 默念愿懺文的意義 一貫弟子於每天早、午、晚燒香時,要默念愿懺文: (乾)餘蘊(坤)信士(報自己姓名)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幸受真傳。 彌勒祖師妙法無邊,護庇眾生,懺悔佛前,改過自新,同註天盤。 凡係佛堂顛倒錯亂,望祈祖師赦罪容寬。 南無阿彌十佛天元。 愿是原心,也就是我們的本性、佛性、良心;懺是懺悔。六祖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文者,是用來彰顯事理的文字。「愿懺文」。就是為回復本性原有的光明清淨,透過懺悔的條文,以便隨時提醒自己,每日不忘懺其前愆,悔其後過。 「餘蘊」是指人受到五蘊(色受想行識)之蒙蔽,靈性落入六道輪迴之中,而失去原有的光明;但在生死輪迴中,雖造了不少罪業,也積了相當的福德,兩者相比之下,因積有多餘的福德,故今得以求道,故修道的男眾(乾道),向上天仙佛自稱餘蘊。 「信士」又稱信女,指修道的女眾(坤道),向上天仙佛自稱信士。
餘蘊或信士以虔誠的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很幸運地得到道統、天命和心法真傳。 (2)天命真傳:即諸佛願力的加被。因上天之明命均由有大德者承繼,代天宣化,普渡有緣種子,今天大道普傳,也就是彌勒祖師、師尊師母承受上天之明命所辦,若無上天之明命,誰也不敢辦,故稱天命真傳。 (3)心法真傳: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即啟發人人本自具有之自性佛。得道時所傳之三寶心法,即是啟動我們內在的自性佛、本心、良知良能,這是諸佛菩薩所以成就之所布,也就是得此心法真傳。 彌勒祖師奧妙的心法是廣大無邊、靈驗無比、沒有任何阻礙與界限的,祂保護芸芸眾生,並以其鴻慈大愿庇蔭眾生。我們在佛前對自己過去所作的罪惡過錯,很誠心地自我懺悔,真心改過,日新又新,以恢復自性本來之靈明,共同協助彌勒祖師所掌之天盤,普渡三曹,掌握此一大好良機,勤加修持,以期在天盤上註冊,共證龍華會。 不論是在有形佛堂或內在無形佛堂,如有違背常道,心念散亂放逸,向外攀緣,不依理而行的話,期望彌勒祖師以寬容的心,赦免弟子所犯之過,使弟子能改過自新再精進,將功贖罪,以達到自性佛堂的清淨。 禮敬、稽首、歸依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的第十佛彌勒佛。(十佛指治世七佛:赤愛佛、生育佛、甲三春、西長庚、空谷神、龍野氏、繼天佛,及收圓三佛: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彌勒佛屬第十佛。天元指天地形成,萬事萬物之源頭,也是天地的一個元會。「十佛天元」是彌勒佛的聖號之一。) 師尊於《暫訂佛規》云:「愿懺文乃早、午、晚三次燒香主要功課,而其中最重要的部份,正是愿懺文的實質,不使之流於形式,實乃今日修辦者當務之急。」師尊訓文又云:「虔心跪在明明上帝蓮下,是否至誠領悟真傳妙諦?時時的內心懺悔才最重要,聞過則喜。在自性佛堂是否顛倒迷亂?再反省自己存心養性,心平何勞持戒?性定何用參禪?並非外表的懺悔。修道通權達變,互勉互勵,道並行而不相悖。」 叩求一百叩首及一千叩首的意義 每天燒香時,要「叩求 老大慈大悲眾生免劫一百叩首」。 在此三期末劫之際,災劫就在我們身邊,除了外在的水火風劫比比皆是之外,現在人內心中之劫數更多,煩惱不斷,憂心忡忡,內外身心的夾攻,造成目前神經錯亂者愈來愈多,這真是人類的大劫難。一貫弟子不為自己祈福,但求為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每日獻香時,叩求 老大慈大悲,讓大地眾生有緣找到救世寶筏,求得先天大道,免受災劫。 在早晚燒香時,有些道場還要再加拜一千叩首,早獻香時是「再叩求 老慈悲消魔息考一千叩首」,晚獻香時則是「再叩求 老慈悲真心懺悔一千叩首」。這是劫煞已在眼前,身心受到極大的衝擊,有心修道者,往往受到種種的魔考,因而要求所有道親於每日燒香後,再祈求上天,希望以眾道親的誠心感動上蒼,使眾生遠離災劫魔考;並懺悔自身的罪惡過錯,以便更安心地修道、行功了愿,向歸根認 這條光明大道邁進。 作揖的意義 郭明義點傳師在《道的體驗》一書中提到:東晉有位創立了淨土宗的慧遠禪師,在千年前曾留下一句名偈: 千年之後,白蓮結子,你身我身,共成佛身。 萬法歸宗,一心向上,白蓮結子,掬水聞香。 郭點傳師認為:「白蓮結子」是指合掌禮拜轉為手抱合同:「掬水聞香」則指作揖時合同向下掬水,然後舉至鼻前聞香。 一聲作揖,禮佛者人人鞠躬彎腰,手至膝蓋處抱合同,再向外往上畫個半圓通過玄關處,挺身,接著再彎腰,合同至腹部時放手。整個作揖過程,是多麼的柔、多麼的圓,正回應我們虔誠生命的本體,是圓滿的,是柔順的。以赤子之本心接續先天的慧命,很圓融地與宇宙本體合而為一,當下沒有雜亂、煩惱與不滿,這一個完美的圓,周流遍處,生生不息,象徵生命的安詳。 跪拜叩首禮的意義 一貫道禮節採用中國古禮中的跪拜叩首禮,以最崇敬的大禮,虔誠禮敬明明上帝及諸天神聖,並藉此修持心性。跪拜叩首禮包括五個基本動作:作揖、跪、叩首、起、退。在每個動作之中,都蘊藏著天與人之間的互動,深具意義。 大家看到跪拜叩首禮,或許覺得稀鬆平常,頂多拜一拜、叩首幾下,真會有什麼功效嗎?事實上,往往最無上的境界來自最平常的舉動,也就是大家最容易輕視、忽略的。尤其在某些已求道、得道,但未深入了解體會三寶真義的人,總認為什麼也沒有,加上那無形無象的道、自然無為沒有一切虛偽造作,更無有稀奇古怪等令人眼花撩亂、高深莫測,和難以理解的奇招異法,用來吸引和滿足一般大眾的好奇心理。在如此平凡且不全然了解的狀況下,將獲得的「道」棄之如敝履,而另求致命吸引力。殊不知「道」之所以為道,就存於平常且不顯眼,所以,真正的日用工夫,就包藏在平常最平凡的叩首禮的禮拜中了。 進一步探討禮拜動作的義涵,當可發現── 從作揖看宇宙:合同是與上天契約的印信,這無形的印信,所沾的是內心的孩提純真所做的印泥,我們稱為子玄相,不僅接續了先天的生命,潔淨無瑕、光陀陀的如來之性,也藉此而顯現。從一聲「作揖」,畫出了真實生命的召喚,所抱的是涵蓋宇宙的一陰一陽(左手包右手),在陰陽的作用中,體察出「道」在其中。 作揖:手抱合合,畫出了一個圓,這個圓是 老慈悲的柔,能安頓天下子民,如嬰兒在母親的呵護下,那麼的安心,也象徵了生命的開始。合同相抱則心齊,沒有雜亂、煩惱與不滿,這一個圓,周流處處,生生不息,先天的生命便已在其中接續了。 五體投地的誠敬: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處在宇宙之中,不僅要在心靈上與人相應,還須進而與天地相契合。能否達到此一境界,關鍵便在於「心正意誠」── 心誠則靈,以古禮之運行,銜古人之心,五體投地,所放下者是形體、是心境,是與天地貼平,與天地同心。此時,自心如嬰兒之初心,如仙佛之如來;這時,才猛然驚覺;其實一切早已俱足,只是放不下罷了。 人一叩──命:一貫道的禮儀是德性的實踐,愈拜則愈開闊、愈昇華;生命的領域也會顯得更寬廣。其因無他:一叩一叩,叩叩皆在自心,所叩者是內在虔誠的生命,上下一貫,同聲相應,相互契合。這樣一來,可見到廣大生命是多麼平坦;所行的生命是多麼端正。一叩一叩,叩去了不平之心,叩走了紛擾雜亂;叩出了虔誠,叩來了生命和諧。 完美的句點──起、退:從開始的收攝心靈、平心靜氣,虔誠的我,立在天人交界處,經過了無數的洗禮──一叩接一叩,一拜接一拜;最後,沒有依戀,勇敢地站了起來。此時,我已能自行挺立。或許沒有滿腹經綸,也許缺少才氣十足,但站立在燈前,用彼心照此心,突然間,發覺生命是那麼的清淨完美又回到了頂天立地。 叩首禮佛的目的,乃藉叩首的方式調理心中的自性佛,仗自性佛與上天 老完全和諧一致。而許多人將叩首禮拜變成一種例行公事,草草率率的敷衍了事、馬虎應付,就如同每日吃飯囫圇吞食般,食不知其味,當然無法了解、體會其中真正的味道。 至於禮拜的方法及其原理,在於禮拜時,首先要將身體各部關節放鬆,使全身毫無著力的感覺,將心中一切雜念也摒棄掉,待身心完全放鬆後,意守玄關,讓全身精氣神、意念統一集中於一點,然後依照跪拜的姿勢跪在拜墊上,雙手合抱置墊上,頭一上一下地叩首禮拜。 每一種手印就好像不同廠牌、不同頻率的天線,具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而合同的手印乃是使人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尤其在意念虔誠集中統一時結此手印,會使人的心靈架上天線和上天相通,吸收到宇宙的浩然正氣。老師說:「遇有重大難解的問題多向 老叩首,真誠所至自得其妙,那忘我裡的第一念,即是上天給你的啟示,為師也沒有辦過三曹普渡的大事,當年在遇到問題時,就是這樣做的」。 而叩首時,要特別注意是叩「首」,而不是叩「手」,頭必須上下叩動,而非全然以手拍動。雙手合抱,輕放在拜墊上一定的位置,雙膝跪在拜墊上,手肘放鬆;然後,頭部自然一上一下叩動。動的幅度可以不必太大,以每個人自覺舒適即可。 看起來非常平凡的叩首禮拜法,實際上是動靜合一,是「善養吾浩然正氣」,並且「直養而無害」的工夫。禮拜的本身屬「動」,意守玄關歸於「靜」。動即是煉精化氣,靜則為煉氣化神。而動靜合一就是煉神返虛無的一貫作業。倘若有靜無動或僅是動而無靜,如此動靜不和諧時,靈性的增長,也將受到限制。 故一貫道禮節中之跪拜叩首禮,絕非如軍事訓練立正、稍息等基本動作,只求整齊劃一、精神抖擻而已,其中含有降伏妄念、低心下氣、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功夫,更是人天交會的媒介;其中的微妙只能在心無旁騖、靜心守玄的禮拜過程中,自己慢慢地去體悟,相信自會感受到無量的法喜。 禮拜後退之動作其意義 從收攝身心,到虔誠叩首,這時的生命已立於天人交界之際,沒有煩惱,沒有依戀,再次勇敢地站起來,做一個完美的句點,我們的生命已再次地接受上天的洗禮,我們向聖神仙佛之道又邁進了一步。 掛號之意義 新道親求道的首要步驟就是「掛號」。首先,由引、保師引導至掛號處,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及相關資料(如出生年月日、地址、電話等),然後再把新求道者、引、保師的姓名、及功能費,填入表文內,在九五大禮後,點傳師跪讀末後一著。請新求道人跪(敬)聽讀表之後,將表文於八卦爐中焚燒,代表此時已恭請三官大帝將名字從地府的生死簿中抽出,掛在天榜之下,從此脫離閻王的掌管,這也就是「天榜掛號、地府抽丁。」 為何新求道者要掛號呢?乃因每個人一出生都有三個籍冊:「原籍」在無極理天,也就是靈性的故家鄉;「寄籍」在凡間,猶如旅社一樣,暫借居住;「分籍」在地府,等待死後核對一生功過。「掛號」就是辦理移居理天「原籍」的手續,懇祈上天賜予回鄉的明路,並傳授我們修持的心法。 「掛號」最基本的修件就是要有引、保師引入、保入,否則就無法求道。引師是引渡新求道者掛號、求道上法船者,保師則除了向上天擔保求道人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外,也保證新求道者所求的道是真理天道(原一大道、孔孟聖道)、性理真傳。因此,引保師可說是新求道者和大道間的橋樑,求道者要經過這個橋樑,才有機會得聞大道、依理實修,進而回歸理天。 掛號報到就像學校註冊一樣,要想取得學位,首先要入學註冊,準時到校上課,經過考試及格才有資格;又如同移民國外,必須先申請,依照重重手續辦理後,取得該有的證件才能順利移民。因此,大家想移居理天,成就聖賢仙佛,就必須先掛號,在先天佛堂內,經過莊嚴肅穆的一貫儀式,經由「聖靈」與「火」的洗禮,使新求道者求得大道。由此可知,「掛號」是斷輪迴、超生了死,證果成真的第一步。 點燈的意義 一貫道親於每日卯、午、酉時三次燒香禮拜,及辦理眾生求先天大道時,要先點燈,以展開一貫禮儀的序幕。 一貫道堂的擺設中,有三盞明燈:上桌神案中央的一盞燈,稱為「燈」或「無極燈」,象徵天地萬物的主宰、宇宙絕對的本體──明明上帝,是獨一無二,代表先天;下桌(供桌)前緣兩側的兩盞燈,稱為「日月燈」或「兩儀燈」,是陰陽相對,代表後天。 燈象徵光明,代表萬物萬類的源頭、宇宙的真主宰、本體──明明上帝,代表我們的本性良心也是光明的(每一個人內在均有一盞心燈一靈光)。點燈,便是象徵藉著明明上帝光明的本體,提醒眾生點亮自身本自具足的心燈。 點燈時,須先點中央「燈」,再點左側「日燈」,最後點右側「月燈」,象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宇宙創生過程,從先天到後天,天命流行一氣呵成,乃「一本散萬殊」之意;辦完聖事或禮拜叩首完畢後,則須將燈送熄──先送「月燈」,再送「日燈」,最後送「燈」,從後天返回先天,乃是「萬殊歸一本」之意。 點亮佛燈,代表諸天仙佛帶給眾生生命光明的消息,也是古佛菩薩傳道的本意(古代傳道、指授心法即稱為「傳燈」),既可莊嚴道場,也莊嚴了新求道人的心,藉著注視佛燈,來攝受自己的妄想雜念,使我們的心由紛擾散亂回歸至原點。點燈告訴我們,人人生命中本自俱足光明的德行,經明師指點後,只要肯發心、有愿力,生命將是充實、喜悅、光明的。 獻供的意義 「獻供禮」是為了表達對明明上帝與諸天神聖的敬意,因此獻上清茶素果,以莊嚴道場及新求道人的心,更深層的意涵則在恢復固有倫理道德文化,規範人心,宏揚聖人之教。 行獻供禮時,如有足夠人員參與時,應依三眾、五眾或七眾排班,依序獻供。參與獻供人員應著道袍,以示端莊。獻供時。由點傳師或壇主指定上下執禮二人,站班二人或四人,端供一人,並由執禮人員行禮如儀,將眾生的虔誠與敬意向上天表達。 獻供禮中,獻供人員的人數及供品的數目皆為奇數,乃因在中國人的數字觀念裡,奇數為陽,偶數屬陰,故亦象徵了其數屬純陽,具有至大至剛、生生不息的意義。 上清下濁的意義 獻供時,上執禮所獻的第一杯茶稱為「上清」,下執禮所獻的茶稱為「下濁」,上清象徵天,下濁象徵地,所謂「氣清上升為天,氣濁下凝為地」,故上清下濁代表天地位列的呈現,也顯現天地剛柔相摩、生化萬物的內涵。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上清、下濁,亦代表一剛一柔相互激盪,使心念達至中和的狀態,當我們散亂昏沈時,要以智慧醒之;當我們有我執時,要以法破之;當我們有法執時,要以無為法破之;當我們犯十惡時,要以十善補之;當我們心中起貪、瞋、痴三毒時,要以佈施、持戒、忍辱化之,這都是陰陽、清濁、剛柔間的調整,使我們的心念能調整至克己復禮,達到中和之道,這也就是修道的功夫。 獻果盤數為五的倍數之意義 在獻供時,每一排供品,均以五為準。「五」代表生命中五常(仁、義、禮、智、信)之德行;在河圖中,「五」乃生命的本體,居於中央,而五盤供果之中位亦代表一切萬物的準繩,是生化萬物之源,由此中分出左昭右穆的列序,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自然生化之不變法則。故「上手居中」、「下手居中」,具有「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及「造化本乎中道」的意義,使一切生化均有其倫常,也都能和諧圓滿。 舉眉齊的意義 在獻供時,執禮人員要很誠敬地將供果之最頂端舉至與眉齊,再獻至供桌上,代表從「舉眉齊」這樣的外在表現,表達內在真誠,而舉眉齊是敬拜上界神靈的表徵。 上手居中與下手居中的意義 《中庸》云:「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一貫道禮儀在上執禮(上手)及下執禮(下手)之口令下,很有順序地展開,而在獻供時,奇數之供品,是由上手獻上,偶數之供品,由下手獻上,與《中庸》所說的「宗廟之禮,左昭右穆」不謀而合,這代表一貫禮儀之倫常,富有各正其位的生命內涵。 端果者前進與後退之步數之含意 端果者在走向拜墊端上供果時,要向前走五步;獻上供果後,也要起身後退五步,其中前進代表「進善」,後退了象徵「退惡」。前進五步,代表遵循五倫、五常、五德;後退五步,代表守五戒、去五葷、化五蘊。 請壇的意義 請壇,就是恭請三界十方萬靈真宰──明明上帝臨壇,並恭請諸天神聖、諸佛菩薩、雷部、風部、虎部、龍部、和廿八星宿降壇護法護道,讓諸邪退避,庇佑辦道順利。 請壇時要慈誦《請壇經》,這是非常神聖莊嚴的,大眾必須肅靜,執禮人員必須排班整齊,在場人員男女分班,衣冠整齊,不得喧嘩,以示敬重。此外,《請壇經》一念,立即感召仙佛降臨法壇護法;所以恭誦《請壇經》者必須齋戒沐浴,並且須擔任點傳師、壇主、講師或已清口道親以上職位的人才方可勝任。 九五大禮與三跪九叩禮 一貫禮儀中,每逢辦道及四季大典時,在請壇前,要先獻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獻香五炷,拜五叩首,稱為「九五大禮」,這是禮儀中最高的禮。 上古時代,皇帝身為天子,以九五之尊行九五大禮祭天,此禮只有皇帝能使用,一般平民是不能使用的,所以九五大禮乃最尊貴的禮儀。由於天時慢慢地轉變,又歷經數千年以來歷代仙佛的不斷指點,有善根的眾生皆已漸漸覺醒,明白不論是皇帝還是平民,其根源均來自於上天,大家都是上天之子。都是明明上帝的分靈,人人都有資格以九五之禮祭拜明明上上帝;只要我們有信心、肯承擔、能真修實鍊,我們也能與仙佛並齊、與天合一,明明上帝的無限能量與生命內涵,就能在我們生命中展現無遺,所以我們以九五大禮請壇,禮請明明上帝主持眾生歸根復命之大禮。 此外,三跪九叩為中國古代禮儀的禮拜方式,又稱為三跪九拜,為清朝禮法中最尊敬的禮儀。 四季大典的意義 在一貫道的禮節中,一年有四次大典的日子,分別為農曆三月十五日、六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和十一月十五日。每逢大典之日,早獻香時要獻供、請壇,要燒檀香木。為何要如此隆重呢?道場中曾有一種說法:大典即是老的生日,那麼老一年豈不是就有四個生日了嗎?而我們又謂老是「無生」的,祂是生育萬物的總根源,既然是無生,為何又有生日呢?因此這種說法,疑問很多。較為正確的說法,所謂「大典」就是大的典察,因為人類的原靈自從寅會降生至今,經過幾千萬年的輪迴轉世,本性被物欲塵埃所蒙蔽,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本來面目,造下了種種罪孽,罪過錯堆積如山,輪迴道上,所結恩恩冤冤,使得因緣果報越結越多、夙孽越積越深,冤冤相報,演成人海血深之浩劫。此外,暴戾之氣也充斥社會,殺、盜、淫、邪、販毒、綁票……等犯罪案件層出不窮,世風敗壞,莫此為甚。欲恢復上古太平盛世的古道仁風,非由每個人懺悔改過,洗心革面,格物致知,正心修身,老實做人,難以為功也。 何謂懺悔呢?就是要我們拿出真良心本性來懺悔,拿出決心勇氣來剷除違反人性的罪惡過錯,才能恢復清靜的本來面目;在每一個起心動念的當下,也須拿出良心來懺悔前非,絕不可再犯。若能放下種種不正當的思想與行為,懺悔前非,改過向善,積功累德,積極修辦,功德圓滿,才能夠成真證果。 所以大典之意義,就是除了每日早午晚香要默唸愿懺文懺悔,每年年終要有一次大懺悔外,春、夏、秋、冬四季也要有一次大的懺悔,因為修道就是要醫治我們這顆頑固的心,若無恆心、無決心,實難以將累世所積的惡習加以根治,故一年有四季自我省察的機會。再加上大典時,須要獻供、請壇,這是何等的隆重!此乃因自己內在妄念叢生的「眾生」是最不易渡的,若能藉著請壇,禮請諸天仙佛加被護持,渡化我們內在這眾生,則可以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