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珍 誠敬存仁 首觀,金融海嘯波濤橫掃全球,世界各國無一倖免接受波及,多少在美國華爾街聲名赫赫的金童玉女,今日神情黯然收拾個人物品離去,每日,聽到的不再是道瓊指數升多少點,而是今日跌了多少點。不少金融業、銀行業宣佈倒閉或合併,尤其房屋過度超貸的經濟泡沫重壓下,在這波骨牌效應中最明顯,許多房屋因追高買價購入,現在卻因失業或工廠產品銷貨差,繳不出貸款,面臨被銀行法拍的命運。屋主在購屋當時美國經濟活絡,聽信零頭期款或次房貸的美麗謊言,造成拼命追高搶購的心態,是這次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雖然,美國政府全力護盤降息,退稅,增資也無法停止企業的倒閉數字,個人破產數字,失業人數增高率,以前大排長龍的著名美食餐廳,如今在餐館前門可羅雀,人們開始緊縮荷包,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和支出,因為沒有人可估計到裁員的噩運會不會降臨自己頭上。只有縮緊慾望,量力而行才是根本之道。 在這次的金融風暴中,諸位同修不妨靜下心想一想:是不是上天給修道人反思的啟示信函?在今日,當前修道的環境越來越好的情況下,修道的品質不但未能提升反有下降趨勢。到佛堂參班主要目的:是來修道,是藉著佛光普照,光潔自我心性,並反省自我個人的日行生活與修道的綱常倫理是否合乎其道。若有所不當,可在佛堂懺悔佛前,請仙佛加被生智慧,改過自新。當每位同修踏入佛堂即是「誠」,叩首禮拜即是「敬」。每當同修回到佛堂來最歡喜的莫過於前人、點傳師們;至於個人在參班中是不是,能專心聽講呢?是不是能把上課心得帶回作為生活指引呢?那就是「修行在個人」,相信每位講課的人都是非常用心準備課程內容,聽者是不是以同樣心去共鳴契機,每位根基因緣不同,所得亦相異。重要的是如何能融會貫通,能行於日常生活之中。最近佛堂開班,在午餐看見未用完而丟棄的食物,請同修們多珍惜福份,惜福是修道人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如果吃不完那麼多,是不是,在取用時告訴服務學長:「給少一點」,珍惜資源就是珍惜自己的福份。 有一則故事「資源是全社會的」。有一行人到德國旅行,用餐時間當他們一行來到一間餐館,點了滿滿一桌的菜餚,吃飽後還有三分之一的菜未用完剩在桌面上。結帳後走出餐館大門。出門沒走幾步,餐館裡有人叫住他們,告訴他們剩菜太多,太浪費了。他們覺得好笑,這位老太婆多管閒事。他們說:「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關你老太太什麼事?」生氣的老太太撥打手機,然後,一個穿制服的人開車來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事情始末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理由浪費!」這行人一聽臉都紅了,因為他們來到一個先進又富有的國家上了一門很重要的課。 大道普傳降黎庶,凡有緣者皆可遇此恩典得道,道在師傳修在己,環境越是艱難越能提升自我心性光潔。在富足的生活中,人的心受貪欲的牽制而亂了規章。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的六根時時和外面接觸,好的、不好的、聽的、看的、吃的、太多的選擇,反而把心牽著團團轉無所適從。儉樸是修道本色。四書《大學》的裡說用五大功夫「定,靜,安,慮,得」來制住這顆心不亂動。道家《莊子》逍遙遊中莊子說;「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諸多聖人所流傳的經典,終究還是要去實踐,方能達到究竟涅槃。祝福所有同修大家平順渡過這金融風暴難關。
敬獻上一曲「憑歌寄意」,感恩洛光佛堂慈悲予我們分享。歌名《作完人》調寄《平湖秋月》。歌詞如下:「作完人。當依聖哲義理方針教導文。焉可背理悖德道義焚。應效顏回品行欽。得之一善永奉勤。簞食瓢飲。固窮受困。志氣雄偉古今振。曾子忠恕時持慎。三省自檢求過心內尋。克己存仁復禮。普濟蒼生。四勿宜警刻骨印。更新。更新。執中要謹慎。五倫循規守古訓。怎教拋棄入青雲。知止而后定靜行。安慮有。后再得之。倍合成全銘於心。宜將雄風。重振。要秉七善八德深。莫忘卻。九思君子作完人。」同修們歌紙在手,按著曲調的旋律,朗朗上口;同時也遵循著點傳師所訓諭:切記謹悟詞中意,以激發對「道」的向心力。 欣見王素月壇主再度來洛城參班,想不到屈指算來已有十個年頭了!以前隨夫婿鄭勝文,手抱寶貝女兒,自三藩市南來訪道。轉瞬之間,如今愛女亭亭玉立,常跑道場,協助兒童班導師帶小朋友上課呢!大家以熱烈掌聲歡迎貴賓,靜心凝聽其修道心得:一九九五年帶領家人到佛堂求道,有幸與楊老點傳師因緣深厚;因悉貴體違和,專程飛來探望,其敬老崇賢、孝義可嘉,確切是道場的良好楷模。上個月曾敦請陳點傳師到西雅圖的家開壇,頗覺得家有佛堂甚具安全感。並且鼓勵道親踴躍參班聽道理,也列舉「道」之受益明證:由於賢伉儷皆從事科技行業,工作壓力大,學位相等,雙方性格同樣的倔強,形成互不相讓的較勁。猶幸上天慈悲,拜大道所賜,如今已深曉彼此忍讓的美德,內心欣慰於相處和諧,幸福美滿的雙贏。可喜女兒亦甚為虔誠向道,勤習佛規禮節,一家樂融融。欽佩楊老點傳師全心全意奉獻道場的懿德,呼籲道親們多種「善」因,多盡後輩棉力,抽暇顧護前輩,俾令內心溫暖。
郭點傳師賜導:聽罷王壇主一席話,印證到修道十年見真章,經歷長年累月不斷之修持,磨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確切讓大家的人生有所禆益的。接著提及有許多道親平時甚少親近佛堂,老實說,肯定不曉得我們究竟拜的是什麼?只看形相上,拜彌勒,拜觀音,人云亦云……實際上,我們主要是拜「明明上帝•無量清虛•三界十方•萬靈真宰」這十六個字的涵義,每一個人靈性本是上天的靈性,原是下世來救渡眾生,殊料竟被凡塵俗世所污染。因為人的六「根」被六「識」、六「塵」沾污,於是做人諸多造作不自然,迷昩於「看好」的,「聽好」的,「吃好」的,所以貪、瞋、痴、遮蔽了自性,墮入了主觀而不自覺,昏沉迷惘,追逐在物慾的漩渦中,兜圈子以致造孽,造「業」而受苦;「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長期輪迴已有六萬年,忘卻了回天之路,以致本性失去了光潔,猶如黑黑漆漆的房子般黯淡無光。憑著在生的「善」、在生的「惡」,而定下來世的夭、壽、貧、富、苦、樂。郭點傳師向幾位新求道人解釋,何以在他們求道之後接受道賀,就是在恭喜大家靈性叩拜明明上帝,可以恢復「本性」之自然,見「自性」,反觀內照,謂之:有智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人」得「一」為之「大」,學做大人。「明德」即明白自性所在。道親們宜遵循《一貫道之宗旨》恢復本性,每日勤反省,回到「玄關」地。於是例舉一段經典:聞「一」知「十」。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那一個比較強?」子貢回答說:「弟子那敢和顏回相較,他聽一個道理能出『十』個來,弟子聽『一』只能悟出兩個,聞『一』知『二』,即聞此知彼。」孔子說:「我和你都不如他,修道人就是聞『一』知『十』」。常言道「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謂:社會上對一個人的行為,「指」「視」皆很嚴厲,雖獨處時,也要謹慎,不可為惡。其次,基督教義:「揹上十字架」,而教徒亦懸掛著十字架在胸前,沒有求道的人當然不曉得「十」字正在我們的臉上,也是本性所在,靈魂出入的門戶,再者,佛菩薩腦後所投射之光環,亦蘊含著本性光明,自那兒綻發出來的。《一貫道宗旨》:「恢復本性之自然」主要是學習「放下」。道親們有共同信仰,心中有彌勒,心念用良知良能來主宰;每日勤反省,懂得三寶,守在玄關,別讓心念浪擲在瑣碎的事務上,這對於本身壓根兒沒有幫助。固然,美國生活緊湊忙碌,人們在下班回家第一時間,馬上扭開電視「追」熱門新聞、「追」連續劇情、「追」球賽進展,總有數不完的追逐,終日為周圍環境所轉,真靈性被外界四「相」六「塵」所左右,致令生活沒有質量,整天喊「苦」喊「累」,這樣美其名的生活調劑,是否活得「不自然」呢?並且,不因別人的批評而懊惱;不為他人的讚美而沾沾自喜;舌根長在對方的嘴裡,稱譏,毀辱,讚也好,笑也罷,由「人」不由「己」,然而修身行道,要自作主張,由「己」不由「人」。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業」皆是自己擔,自身的一切「順緣、逆緣」俱要坦然來承受,這是上一輩子種下的「因」,該還趕快償還,尚要心甘情願的還。今生好好修養,發「愿」行「道」,更屢屢叮嚀行持謹慎,不再造業是盼!
修道的功夫,大致來說,不外乎「修己」和「渡人」兩方面,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明德新民」或者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和佛家所謂的「自覺覺他」都是一樣的。修己是內功,渡人是外功;內功屬於修道一方面,外功屬於辦道一方面;換句話說內功是道,外功是德;道屬於空(要明心,空慧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德屬於實,所以說無德不能顯道。《中庸》云:「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實在就是這個意思。當我們大家同心協力把道務做的很好,別組線的前人,點傳師都來讚揚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為老前人佈德,當每一組線各盡其力,把道務傳遍萬國九州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為師尊、師母老人家佈德,為彌勒祖師、南海古佛、濟公老師打幫助道,建設人間淨土。 德是由道而生,而道必須靠德來培養,兩者相互為用,不容偏廢。內功是保存天性,外功是發揮天性。保存的很好,明體也;發揮到極致,達用也。明體謂之立果,達用謂之行功。這樣才叫做道明德立,知行合一;內聖外王本末俱備。天道人道並行不能只有一方,這才是體、用兼備的準則。 動靜如一 道場教導我們要默視本性,意守玄關,不拘任何姿勢,隨時可以靜養,方法非常簡單,坐到一念不生,人我兩忘,「一靜即超三界外,不勞彈指了修行」這是靜功夫。另一方面,在動時必須特別注意三省四勿的功夫,改毛病去脾氣,除掉一切不良嗜好,隨時隨處檢點身心。總之,要動靜合一,內外不二,靜中存養,動中省察,這也是《中庸》上所說的「唯精唯一」之法。唯精者,省察之功;唯一者,存養之道;如此力行,久而不怠,漸漸可消滅人心,返回道心。最後還須,堅固持久,否則難免暫得暫失。 許多人以為修道只要內聖修好,只要心中有道或只要行善即可,今天我們深入道理以後,才了解到若無外功的培養,而專靠內功的存養,所收的效果,是緩慢的,總不如藉外功的培養所收的功效較大且速。尤其是正值三期末劫的現在,能讓我們繼續修辦的時間不多,我們修道就不能一昩的閉門不出,靜坐自修,應該努力的渡眾,積極參與修辦,在行外功百忙之中,也要有空時守守玄、靜靜坐,學習放下,對我們也會有很大的好處,然而動中之內功,例如,三省四勿,嚴格檢查身心等功夫,更是一刻不能疏忽的。 知命與立命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呂祖說:「我命生來本自然,果然由我不由天。」今天我們求了道,受明師指點,天榜掛號,地府抽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雖然我們已經得通天之路,可是現在我們仍在後天氣數之中,所以得道必須修道,不修道,就不能達本還原,安身立命。然而不知命便不能修命,不修命哪能立命呢? 古人說:「無德不轉人,無業不轉人」,人的德行、罪業不同,根基緣份也不一樣,所以人的命也有富貴貧賤。命是人的根,能把根本修養好,命則由我立,不由天。 命有天命、宿命、陰命三種,天命是上天所命的,即是本性,也是人的天職德位。人如不盡天職,不顧道德名譽,就是違天命,就不能得天福。宿命是所有衣祿、食祿、財產等,皆是從因果輪迴而來,是前生造定。如果不知道保宿命,不能節省錢財,任意浪費,則有損宿命,不能享福。再說陰命,陰命是習性、脾氣、嗜好造成的業力苦根,如不知了陰命,任意而行,吃喝嫖賭無所不為,一不隨心,又生出恨怨、惱、怒、煩等陰氣,以致倫常乘違,福壽日減,甚至罪業重重,死於非命,不得善終,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若人能了陰命,自然成長宿命;再進而止宿命,更能長天命,以上三命都由心造,存何心田,造何命運。所以說聖賢,仙佛無陰命。除此之外皆有陰命,陰命是下達之路,所以君子最注重的是立命之學。 古時修道者,皆為自己性命,超生了死,而拜師、求道 。先修後得,一師傳一徒,要求真道是非常難的事。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幸運,適逢真道普傳,濟公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很大高額度的Credit,讓我們先得後修,只要有佛緣肯修道,都可以聽聞無上大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真修者均能夠明心見性。明心即是知命,見性即是立命,知命而不立命空落一生。《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知行合一,即能安身立命,所以要成聖成佛,或要入四生六道者,皆可由我們自心作主。 明朝袁了凡先生,曾遇星士孔先生為他算命,告訴他說:「你乃仕路中人,何時進學,何時進學,何時拔貢,何時當出任為四川尹,老年無子,五十三歲壽終」,了凡先生一一把它記下來,發現過去所經歷的都被說中了,於是非常相信命數,對任何事淡然無求。後來到了南雍,在棲霞嶺上遇著雲谷禪師,兩人相見甚歡,對坐一室,談道三天三夜沒有睡覺。於是禪師對了凡先生說:「凡人所以不能作聖者,只因為妄念相纒,你一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為什麼?」了凡說:「我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禪師說:「我以為你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要知:『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命由我立,何必為氣數所拘?你從今天起,多行方便,廣積陰功,功果圓滿,命運自變。」袁了凡先生因此力行善事,作功立德,以後日子所經歷的事,均與孔先生所算的不相符,三十年後生了一個兒子,到六十九歲還安然活著,後來寫了《了凡四訓》以傳後人。 《七真傳》裡記載邱長春事蹟,當初也是如此。照此看來,性雖由上天所賦,命實由自己所立。我們只要進德修業,努力參與修辦道,自然能夠跳出數外,努力不斷,終有達到聖賢仙佛果位的一天。 行為平坦的道路 每天我們身體所做的事情,口裡所講的言語,心中所起的各種意念,如果沒有一條平坦的道路,給予我們「身、口、意」三業一條正確的指南,行為就可能產生偏差,而造成不幸的後果,可見平坦的行為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分四點說明: (1) 怎樣認識行為善惡的標準,導惡向善,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探討。 1. 善惡是非,難以辨別 一般法律來說,殺人有罪,濫殺動物有罪,若就宗教業果道理來說,殺害昆蟲也是有罪,只是殺害人類的罪比殺害其他動物的罪重,當我們不得已而殺其它生物的時候,也要存著慈心為生物祈福。當某甲做奸犯科,某乙知而不言,故意包疪對方,該說而不說,因而危害國家社會的安全,同樣是犯法、犯戒。佛法說:不惡口,要多讚歎,不過對方明明是個大壞人,卻對他阿諛奉承,從法來看,讚歎固然容易入佛道,非法的讚歎反而是妄語。但是方便妄語有時卻是慈悲的菩薩行。譬如醫生安慰患了絕症的病人,雖然打了妄語,動機則是善良的,因此我們的身口意行為,有時有難辨別出是是非非,善善惡惡的標準,所以保持意念的正知正見是非常重要的事。 2. 善惡好壞,一般標準 以佛法的標準來看,一般分十惡與十善。十惡是指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殺、盜、淫是「身業」所犯的三種惡事,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口業」所犯的四種惡事,貪、嗔、痴是「意業」所犯的三種惡事,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在無明的覆蓋下,做出十惡,使我們的身心在痛苦煩惱中沉浮輪迴,不僅害自己,也危害了社會。如果我們明了十惡的禍害,轉十惡為十善,不但自己幸福快樂,社會也多了一份安寧祥和。 3. 看是惡事,實是善事 例如殺生本來是殘忍的事,但是為了救生而殺生,以殺生為救生,是菩薩的慈悲方便權智。過去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發現一個強盜起了貪念,要將路過荒野的五百位商人害死,以搶奪他們的財富,他不得已,興起「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心,殺一惡人而救了五百商人。像這種慈心而殺,不能以一般殺生的尺度來論斷他的罪過。 (2) 怎樣策勵行為向善的力量 我們的身心好比脫韁的野馬,難以調伏,如何握緊手中的繩索,調伏這批烈性的野馬,鼓勵我們的行為,使它走向真,善,美的大路,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 要有節制的感情生活 有情眾生,感情生活的需求本來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處理不當,用情過多,反被多情所苦。因為感情糾紛而引起的不幸事件比比皆是。最好能過著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愛昇華成為道情法愛,把佔有強求的感情淨化成為奉獻成全的慈悲,轉有情為無情,化專情為愛一切眾生的大有情。 2. 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 合理的經濟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古人說:衣食足,然後才能知禮義。八正道中的正業,就是指正當的職業。淨財生活的基本須要有了依靠,才有餘力去幫助別人,服務社會,一個國家,百姓富足,國家才能強盛。同樣的,道場有了淨財,道務才能興隆,因此,合理的經濟生活是須要的。 3. 要有正當的社會生活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開群眾而單獨生活,所以要成為健全的人,想追求幸福快樂,就必須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如何過正常的社會生活?忍耐、謙和、慎言、寬容的涵養很重要。古人說:「涵養怒時氣,提防順口言,謙恭原益己,輕薄易招愆。」做人,話不可說盡,勢力不可使盡,凡事要留個餘地。越是憤怒的時候,越要克制自己,不輕易口出惡言,傷人傷己。一時的怒氣,無心的言語,往往會毀掉多年辛苦培養的友誼與功德。「靜坐常思己過,閒論莫論人非」,能夠以如此寬容、體諒的心來對待社會生活的一切,未來必定是一條坦蕩的康莊大道。 4. 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將我們的生活道德化、宗教化,把道德的崇高理想和宗教的虔誠精神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每日心中常默念「願斷一切惡事,願修一切善行,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德化的宗教生活,如果人人都有道德的倫理觀念,宗教的高尚情操,這個社會就可以消除罪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世界也可指日可待。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君子不欺暗室,人人修福、修慧、修德,平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隨緣安住,何處不是桃源淨土呢? (3) 怎樣舖好行為平坦的道路 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為自己舖好一條坦蕩無礙的高速公路呢? 1. 不犯他人的慈悲 五戒──殺、盜、淫、妄、酒其實就是一戒,就是不侵犯戒。有人侵犯我們的時候,我們必定很痛苦,將心比心,別人當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他,這種不敢侵犯,不忍傷人的心就是慈悲。假如人人都有慈悲,我們的社會將會減少許多的罪惡,邁向文明開化的大道。 2. 遇事柔和的安忍 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忍耐的力量,自古剛強必定毁敗。我們的牙齒比舌頭剛利,卻比舌頭容易蛀壞。柔能克剛,滴水穿石,以柔和安忍來處事,再艱難的事,也能迎刃而解。最柔順的水,可以穿過最堅硬的岩石。 3. 勤儉樸實的習慣 勤儉樸實是事業成功的要素,更是古來君子、聖賢的風範,再肥沃的土地福田,不勤勞精進去耕種,還是會荒蕪沒有收成;再興隆的祖產家業,不能節儉樸實持家,終有揮霍殆盡的一天,養成這樣好的習慣,事業已經成功了一半。 行為平坦的道路,要靠我們每一個人腳踏實地去建設,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只要熬過日曬雨淋的艱難,就能享受電掣風馳的樂趣。
晉平公製了一張琴, 琴上的弦沒有大弦和小弦的差別,長短和粗細都是一樣。 他請了當時有名的盲音樂家師曠來試彈一下, 師曠彈了一整天,始終彈不出正常的琴聲來。 於是晉平公便責怪師曠彈得不好。師曠心裡不服,解釋說: 「一張琴,大弦和小弦各有各的作用,互相配合起來就可以彈出和諧的聲調。現在你把琴弦都製成一模一樣,我怎麼還能彈呢?」 ────《郁離子》
十指長短不齊,滿街高矮胖瘦。生命沒有十全十美,萬物也難齊一,各有物性,自有本,然自有本然;一柱擎天的賢人,巨魚縱大壑的傑士,也許出類拔萃;但默默行善,平實不居功,滿瓶不動的無名氏,更是時代的推動者,歷史蹟冊的編篡人。 生命的成敗不在先天的聰拙賢愚,人生的毀譽更不僅是財富名位的斤兩輕重和價值判斷。 社會是由許多參差不齊的「標準」組合的,而這些「判斷標準」其實是毫無標準可言。古人以學識道德為生命高低的評定,現代人卻以財富名位為人生價值的籌碼。 以學識道德來衡量生命,所以古人取義可以成仁、困知可以勉行、坐懷可以不亂、樂天知命,俯仰無愧,玉潔冰清的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以財富名位來秤量人生,所以現代人賣身可以求榮,賣命可以換財、笑貧不笑娼、損人只利己,植黨營私以得位高權重,招搖撞騙收歛累積財利。 這個世代,也許立足點是平等的,但墓碑的高低卻只是虛幻不實的假像;而為了這麼一點帶不走微不足道的假象,現代人卻要付出一生的爭執、殺戮、鬼域、暗鬪、和背負著不快樂的身心自我折磨終身。 《格言聯璧.持躬類》曾云:「熱鬧榮華之境,一過輒生淒涼; 清真冷淡之為,歷久愈有意味。」 天地為父母,左鄰右舍皆兄弟,根同在土地,人各一片天。不必羡人有,也不必悲憫己無,日月是共有,風雨也不分輕重,緣長緣短,福高福低,能淡泊,清粥小菜便是佳餚喜樂,利慾薰心,朱門酒肉臭,飲鴆當止渴,還不是瓦罐終須井上破,樹倒勢頹猢猻散。 赤裸裸地來,空蕩蕩地去,生命是平等的,何來貴賤貧富?有長有短只是生命過程一些激盪的漣漪,只是生活樂章酸甜苦辣的音符,隨運來,隨風去,是一點一絲也留不下的。 起起落落,失失得得;盛盛衰衰,興興廢廢;生命俗事本是庸人自擾。《宋.陵游.一壺歌》從壺中悟透了人生的長長短短,成成敗敗──「長安市上醉春風,亂插繁花滿帽紅;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活佛師尊慈示/ 顛沛拂逆生厭惡之心,以智慧奮起忍耐之力; 意志萎靡生衰竭之心,以智慧奮起鼓舞之力; 爭新好奇生疑道之心,以智慧奮起執持之力; 急遽疲勞生苟且之心,以智慧奮起敬慎之力; 傲慢亢高生驕縱之心,以智慧奮起謙益之力。 在修道過程中,難免有不如意或不順心事,必須以智慧來克服。 而和諧也是與人相處的至高境界。心靈如果失去平衡,就會散亂,甚至走上極端,無法圓滿。結果自私、是非、爭執、痛苦、煩惱必然產生。 人的心靈如能平衡,便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過緩、不急躁、不偏激、亦不消極。 修道有和諧心裡,就沒有我見。 辦道有和諧心理,就沒有人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