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  

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修行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然而修行必須去雲拂塵,雲去則本覺之月現,塵拂則真如之鏡明,進一步能行功立德,證得九品蓮台。如此本性清明,那來煩惱?永居無極,何來憂愁?這一種無煩惱無憂愁,逍遙自在的境界,才是我們最高的理想、最幸福的地方。可是這不是開口說一說就可以達到的,唯有修行成道之人才能及之。仙佛感嘆的說:「得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意思就是說:在現在天道普渡之際,求得真道者有如牛毛之多,可是這當中能真修成道者,卻猶如牛角之稀少,這實在太可惜了。何以會如此呢?修道之途是多難而崎嶇的,修道士若是不能認識真理,克制不了自己的情慾,為了享樂而咨情縱慾,或是稍遇阻礙而畏難停頓,吃不了這些苦,半途而廢就前功盡棄了,所以唯有不畏困難走完全程,方能達到目的地,成就佛道而為人上人。

「樂為苦之本,福為禍之基」。世人皆有相同的傾向,喜歡快樂,愛好幸福,討厭痛苦,憎惡災禍,所以日夜奔波以求樂,用心計較以享福。但是自古至今,何人求得了真快樂?何人享受到了真幸福?何以故?因為「樂可樂非常樂」,而且「觀受是苦」,也就是說,世間上可以觀看或感受得到的一切,都不是常而不變的永恆之樂。因為世人所追求享受的皆是眼前短暫的快樂和幸福,在這些快樂之中埋藏著痛苦的毒素,在這些幸福之中埋藏著災禍的根源,所以樂盡而苦來,福消而禍至,因而枉費了一生辛苦的奔波。因為,人世間一切富貴名利有如過眼雲煙,皆屬虛妄,無論富貴,都仍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法超脫。唯有修道、行道才能脫離這個苦海,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遭受種種的磨練,能夠忍受這些苦,方能成就真正的人上人。

事實上,「樂由苦中出,福從禍中生」。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往今來,一些偉人或是較有成就的人,他們大都是由困苦的環境中奮鬥出來的。孟子在此舉出六個偉人做例子,舜年幼之時,母親就逝世了,父親愚頑,繼母和庶弟時常設計想害死舜,但是舜侍父母至孝,對庶弟至悌,待人謙恭和藹,其德行感動天地,被當時的皇帝堯察知,得禪讓而繼位,成為一位賢明的皇帝。商朝傅說,是一位築牆工人,潔身自愛,修身立德,殷高宗得知其賢能而任之為相。商朝賢人膠鬲,是一位販賣魚鹽的小販,待人真誠,周文王於市場得之。管仲被囚禁,鮑叔牙舉之,而相齊桓公,霸諸侯。孫叔敖幼時楚國內亂,父親被殺而逃難於淮水出口之海邊,因為他從小有一顆仁慈的心,後來做了楚國的宰相。百里奚隱於市,秦穆公舉之於市。由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瞭解,要成就非凡的偉業,必定要在困苦的環境中磨練奮鬥,苦盡甘來,禍消才能福至。

人人皆有無窮的潛能,此能力如果發揮出來,足以完成上天所交付的大任。但是如果沒有經過磨練,此能力就沒有辦法顯露出來。所以上天要降大任給一個人,必須先磨練他的心志,勞動他的筋骨,困餓他的體膚,使他的身家窮乏,所作所為都不能如意順達,如此刺激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情,消去他的氣慾,如此妙明本性才能顯露,上天才能增加他所不能的能力,如此一來,才能完成天職。

世人一生皆在追求快樂和幸福,但是所得到的卻都是一些短暫的快樂與幸福。殊不知福報有限,而人心之慾望無窮,人對於福與樂的享受永不知足,故只知一味的去追求享受,不但福盡之時必遭苦楚與災禍,肉身遭到痛苦,更甚的是使靈性更加污穢而墮落,輪迴不已,其苦更甚。古往聖佛就是觀透世間一切如此的虛幻無常,故與其飽經滄桑的去追求虛無的富貴名利,不如修道行道,只要不畏艱難,奮發向上,必能苦盡甘來,禍消而福至,吃得苦中苦,如此,於龍華會上必列仙班,逍遙自在,成就真正的人上人。詩云:「真道真考魔,識透希仙佛;受盡苦中苦,成道樂如何。」

 



天緣佛堂    陳國文

歡迎李錢男壇主一家訪道,並且與其令媛先後和大家結緣。李育萱學長用一段故事如此說:一座山頂的寺廟,其一磚一瓦,皆是老和尚和徒兒們由山坡下搬運上山拆建成的。某日貴賓造訪,住持即命小沙彌到工地去,喚大師兄來款待客人,不久,這位師兄三步併著兩步,急忙進入大堂;只見他衣衫沾滿泥巴,汗流夾背……此時,住持遂向來客介紹:「我們全寺廟的人,亦只有他最會做表面工夫了!」當下大師兄慌忙低首稱「是」。至此,大家不妨仔細想想,本來工作已很辛勞,卻招來了批評,會感覺有委屈嗎?其實,這故事正是考驗我們的智慧。試問:為誰辛苦為誰忙?結論:看成「己」大「人」小的是:「凡夫」,唯我獨尊;然而,把「他人」看成很大,自己卻很渺小乃「聖賢」之士。為「公」為「私」,已一目瞭然。固此,修道是修心念,應該以天下為公,練習行菩薩道,勤學聖、佛行誼。

接著,徐仕林講師主講「修道的體驗」。首先,我們要感謝老前人建立這道場,給予大家來學習如何做好事、行好心、講好話;如何實踐「內聖外王」的功夫。「內聖」在於克己,心境提昇,放下我執,發揮「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此乃人道綱領。「仁」者,人之心德、良心也。「義」者,作事正當、合宜。「禮」者,人事之儀態、行為的法則。「智」者,對事理能明辨是、非、善、惡、真、偽。「信」者,真誠實在。你、我要為「聖」為「賢」全得賴於這「五常」之道。「外王」在於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則是兼愛精神也。萬分感恩老降下這寶貴大道,修道之後,要下決心把老毛病、壞脾氣改掉。修道在於個人自淨身心,方才能夠「轉」、能夠「化」。自問:相較來修道之前,本身已經變好了幾千倍。記得自少兒時代,就家教嚴謹,古人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例如:稍為講錯一句話,或偷了一文錢,嚴父就用皮鞭抽之體罰,糾正行為不檢,出言不遜的過錯,這無非要自己當個堂堂正正的人。同樣,前人輩也一直在鼓勵道親們要修「道」,須動、靜雙修,「內聖」、「外王」兼顧,好好學習如何當「聖賢」做「仙佛」。大家宜珍惜這「天」賜「緣」分把握每一段修道時光。來此亦感應到溫點傳師之護法、加持;俾令大家更深切的體會「真理」。再去看看老前人、前人輩們,在世時候,已是仙佛行誼了,並非要俟至成道之後。一貫道、老祖師提倡大家吃齋、救己救人,首要就是挽救自己。因為吃肉會消失體內之胰臟酵素,它原是專門對付癌細胞的。居安思危,回頭想一想那不幸的癌症病人。再者,年初曾提及之浩劫災殃,今年特別多,大家有目共睹: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災情慘重。近日又龍捲風吹襲中西部,一夕之間,大樹連根拔起,車子重疊至四輪朝天,房子瞬間夷為平地。足以證明了濟公老師臨壇:災劫頻繁之預示警。修道貴在「自覺」,由自性廣大圓明之「內聖」而表在「外王」之「覺他」的敦厚德性。仙佛訓示:千年鐵樹開花易,錯過普渡再遇難。固此,任何人時刻都要發揮善心、愛心,己達達人、自覺覺他。但願天使的心,發出一分光,送走人間的淒涼…至此,再次躬身由衷之感謝前人輩以及點傳師們,廣設佛堂,讓我們有地方來躲劫避難。藉此呼籲尚未求道的人,迅速求道,有能力者,趕快設立佛堂,致令所有魍魎、妖魔、鬼怪,必得退避方圓之外。專攻讀農業科學的徐講師,愛心叮嚀我們從採購蔬菜、水果,宜選擇註「有機」標誌,是進食安全之保證,還心安理得,間接令地球生態更為妥當,最為理想,勝在無農藥、無肥料、無污染,否則必須一概用小蘇打粉泡上三分鐘,看份量之配合而定對比是一磅一湯匙,以其「鹼」性綜合一下農藥的「酸」性。經此步驟,可以溶解、清洗農藥,免致其殘毒危害健康。而且除蟲劑內也包括DDT,科學家認為足以導致癌症。同時送上一份蔬菜、水果功能素材供大家分享:胡蘿蔔幫助視力,增強血液流向眼睛。蕃茄益心臟,飽含茄紅素。葡萄對心臟、血管增強生命力。核桃幫助開發腦功能所需的神經傳遞素。腰荳即腎型荳,幫助恢復維持腎臟的功能。青荳大黃莖即椰菜花,它強化骨頭含有百分之二十三的鈉。鱷梨即牛油果平衡荷爾蒙。甘薯平衡糖尿病的血糖指數等等……。

最後李壇主報告心得:二十歲求道,二十二歲入伍開始茹素即吃齋,本身台灣蘆州人,當年尚有同鄉共三人修道,一路這麼多年走過來。一貫道道場是以「道」為家的場所,重的是「道情」,遇上道親許多沒回來,大家不約而同積極聯繫,動用全體力量去關懷對方。正是:「摯誠感動天,誠心感動佛」。道場也是以佛規禮節為行持的莊嚴場所,講的是規矩;初一和十五日到佛堂來叩首禮佛,學習研究做人的道理,正如剛才說的「內聖、外王」到我們絕非來湊熱鬧,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性」想讓它光明,就要努力修道。迄今蘆州已經設立了三十多家佛堂,道親們非常之勤奮向道。本人是三代同修之修道家庭,育有三女二男,四名孫兒。即使幼孫只四歲,自動要求遞毛巾淨手參駕,當名辦事員來服務道場。李壇主侃侃而談,欣然把四十多年來其修道渡人成全經驗慨括傳授,但願眾生登上法航,建設大同的理想,人間快樂又安祥,邁向圓滿的道場。

走筆至此,今日恰是溫點傳師歸空五周年,內心緬懷著他生前堅毅向道的精神;每逢初一、十五回來參班,彷彿他就在你、我之身旁鼓舞著的一分親切溫馨感,他永遠是活在我們的心裡……。
 

張老前人培成大德成道周年        
 
美國全真道院紀念會感言
           徐仕林

        美國洛杉磯全真道院於西元二O一一年六月五日上午舉行張老前人成道周年紀念大會,由羅兄煥瑜主持,參加的道親十分踴躍,現場佈置莊嚴井然,各種富有紀念性之照片貼滿了四面公佈欄,讓與會的道親們自然而然產生對老前人無限的追思與懷念,那熟悉之身影,懷舊片段,簡直令人目不暇給……

首先以道寄韻律的優美歌聲拉開了序幕:「我們的班歌」、「光明」、「永遠懷念您」;曲曲音符皆扣動心弦,教人深深感懷老前人的英明、睿智,大德敦化,澤被人間!他老人家真可說是一位「功留人間,道成天上」的完美模範,後學們永遠都深受其德澤加被祐護,誠然聖哲已遠離了我們,但是大德者的一切言行、著作、座右銘……將是永恆地薰陶著這群小後學們,誠如宋儒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大家應化悲憤為力量,奮起、再奮起的努力修辦,讓歷史的心燈傳承下去,天下「道」苗茁壯起來,仰祈有緣的眾生都能登上法船,沐浴在大道光輝裡,讓老前人之大愛遺留人間發光、發亮,彌勒淨土早日實現。

接著是「恩澤領受,沐浴慈懷」由黃東山壇主分享其心聲開始以「冠蓋滿天下,斯人獨憔悴」為開場白:「今日乃老前人成道周年紀念大會,全球基礎之點傳師以及前人輩們齊集忠恕道場,隆重舉行追慕備受世人敬仰的一代楷模!

回顧領航舵手,傳道越一甲子,畢生佈「德」施「惠」,踐「義」屨「仁」。當年中國大陸內憂外患,局勢紛亂,老前人毅然捨業開荒,穩駕法船抗勁風,一貫正宗立不朽,從不違背「道」之傳承,把「道」從大陸傳到台灣,再由寶島傳往海外,終於開拓了康莊光明之路。今已傳遍萬國九洲,相信不久之將來,老水還潮,「道」定必再傳返內地,所有見證,將指日可待!儘管「道」之運作其過程坎坷艱巨萬分,惟是老前人不懼辛勞的運籌幃幄,廣結「善」緣,化「惡」見,整頹風,確切是一位「義」、「智」、「仁」、「勇」兼備的嚴師。猶憶十五年前老前人就肅立這講台上,在此諄諄垂訓:「道」!大家要不要修?走光明大道抑或黑暗小巷,任憑大家來定奪!老人家嚴詞諫諭,藉以喚醒迷途之羔羊啊!寧不動容乎?再之,昂首仰望堂前橫額:「理無二致」必聯想那和靄叮嚀:學「道」修練,不外誠心向「道」,真心改過,「道」不向不成,時刻不忘本體,一言一動不離寸衷,惺惺不昩,念念皆「仁」。所謂:事業有專攻,攻於傳「道」,我們幸蒙恩澤,領受學習到一貫道之精髓,飲水思源,感念老前人是一位大公無私之最高領導,承襲於師尊,秉受彌勒慈氏三昩,觀音悲心,大家若能應用、體會這些精湛道理,人生篤定圓滿。好鋼鐵經過錘打,必發出強大的火花。

上世紀之九十年代,欣獲楊老點傳師引見老前人,一見如故,他緊牽著後學的手,內心彷彿有一股暖流油然生起,雀躍不已。尚牢記其講道之第一堂課場地設於敝鞋公司(鬧市中心),為重視起見,閉門謝客以靜心聆受教益。老前人畫上陰陽太極圖,復而慈語嘉示:「修道悟真,無它玄妙,妙在先天一竅,陰陽都含裡許,謹防心機動兆,仙佛根柢在此,真心實煉,方能有靠,一切有作有為,此理何曾見到。」當下乃傳心法,我們是何其之慶幸,有此等福氣沐浴慈懷啊!老前人誠則輩分很高,然而美國訪道期間,為了成全道親,其高昂向「道」之精神已表露無遺。尤其面對鈍根劣智的一群眾生們,總是不厭其煩之陳述、分析例類似「貪、瞋、痴」課題上,特別添了一個大大的「毒」字之貽害鉅深以醒悟迷昩。老前人淡泊名聞利養,飲食起居更是簡單樸實,深信當年曾參予飯局之同修們,諒必頗有印象,每逢圍桌用餐,不需要特別設座,抑且老人家吃飯迅速,只有一霎眼工夫即放下碗筷,隨之去關懷每一位小道親們,勤快地去幫忙添飯佈菜,又頻頻垂詢近況的閒話家常,其誠懇、親切彷如一家人之永遠處於溫馨氛圍中!憶以往種種、切切、點滴在心頭……

老前人已列修道標竿,俾予大家篤志效法,追隨。正值端午佳節,套用屈原「乘騏驥來,吾導乎!」藉此欽佩老前人之比喻,龍首馬蹄,佈「道」快捷以福蔭天下蒼生,重要在於大家好好去把握其修辦道之大無畏精神是也!「唯思良訓弗能聞,欲見嚴容何處覓」徒嘆奈何?不禁黯然神傷……

獻午香禮,馨香禱祝,老前人成道理天,誠摯叩首,以表追慕。午餐時段,感謝大會成員們之精心安排、策劃,轉載台灣有關紀念現場盛況網路,投影講台,透過大螢幕上給予欣賞台灣、美國同步緬懷亦聊表慰藉,俾令繫念老前人之深情於萬一矣!

一場紀念的豐盛精神饗宴,完美畫上記號,惟是縈繞腦際仍是慇切之追憶,而勵志道歌猶在空中迴蕩,歷久不散……。
 

 
解脫自在       林達雄                                                             

        我們常說或常聽說人生是苦海,也就是說人生是很痛苦的。為什麼說人生是苦海呢?不苦為什麼這麼多的人苦到極點,都以自殺來尋求解脫呢?著名的女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演技精湛,美艷絕倫,迷倒眾生,在她演藝事業如日中天時,服了大量安眠藥,了斷自己。不久前在大陸上,富士康的員工一而再再而三,接連不斷的跳樓,自殺事件轟動一時,震驚中外,人生不痛苦嗎?舊金山金門大橋,估計有1300多跳海輕生的遊魂,漂泊在橋下,人生不痛苦嗎?若不痛苦為何輕生如此?
痛苦怎麼來的?

        因為我們有貪嗔痴,貪嗔痴不放下,就會鑽牛角尖,有煩惱妄想,有罣
礙,就會有痛苦,憂苦身心,常沉苦海。就如《清靜經》中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人活在世間就一定會經歷生老病死。生的痛苦,我們的媽媽為我們承受了,老病死就得自己承受了。讀書時,怕考試考不好,怕成績不好。畢業後,怕找不到工作,有工作時又覺得工作不夠好,薪水不夠多,官位不夠高,總是擔心,痛苦。年輕時怕沒人愛,有人愛時,又怕失去,患得患失,失戀時,痛不欲生,好不痛苦。得到至愛,結婚生子,又開始另類的擔憂,小孩會不會健健康康的成長,小孩的學習功課,孩子大了,擔心會不會有好的對象,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好的事業。等一切都覺得稱心如意時,身體突然亮起紅燈,病痛接踵而至。就像道歌所說:「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沒錢時候身體好,有錢時候多病老,什麼道理實在不知道

        求不得的苦,愛一個人,但他不一定會愛你。想要一個東西,但是卻不屬於你,也買不起,或者別人跟本不想賣。投資,買了東西,它就猛跌,賣了它,它就狂漲,總是事與願違。工作不順利,或者失去了工作,失去房子,三餐不繼。人生不如意的事,大概十之八九,痛不痛苦,很痛苦。

        有痛苦怎麼辦?

        要解脫。一個解脫自在的法門就是──放
下。佛陀看到了人世間生老病死的痛苦, 為了尋求解脫之道,捨棄了王位、財富、王妃等一切世俗名利,出家修行。精研當時印度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苦修了六年,但無法達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也沒有悟得解決生老病死的方法。於是,佛陀放棄苦行,走出森林,來到菩提樹下,停止一切思維,只是靜靜地坐著。因為這樣,佛陀的身心才全然放下,達到無我的狀態,而漸漸進入寧靜空無。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到了第四十九天,天將亮時,豁然開朗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覺悟到修行要萬緣放下,修行的方法也要放下,才能夠大開悟,成為大智慧的覺者。所以要解脫,一個很重要的法門,就是要放下。

       
要放下,要學會心境的轉變,不要總是貪求那些得不到的,自己沒有的事物,而是要感恩自己所擁有的。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是赤裸裸的來到這世界上,活著時候,努力工作,辛辛苦苦賺錢,省吃儉用,積聚了一些東西和錢財,這些東西和錢財只是借我們使用一下,當我們走時,也是兩手空空的走了,通通都得放下,所以不用貪。

       
放下執著,心胸會大開。在20107月一對加拿大七十多歲的老夫婦,名叫拉吉,(太太患有癌症,正在治療中),中了樂透,贏了1120萬美元,彩金全數捐出,因為他們相信施比受更有福, 他們說,他們日子過得還可以,中獎以後,報紙一登,各地人士,來自四面八方, 識與不識,都來要求樂捐,要錢,平靜生活,突起波浪,無端增加很多困擾。就如六祖所說的,本來無此物,何必惹塵埃(麻煩)呢?通通捐出,回歸本來平靜快樂的生活。拉吉夫婦當了千萬美元的過路財神,卻一點也不心疼,他們說:「若你從未擁有,也就無所謂失去。」要放下就是要佈施,佈施度貪慳。不斷的佈施,不斷的施捨,那麼那顆要取,要拿,要巧取豪奪的貪慾心,就會慢慢的淡化,以至於無。

       
所有煩惱皆起源於「執著」,破除了心中所有的執著,就是自在與解脫。要破除執著,就要了悟世間一切人事物的本質是變動無常、是苦、是空, 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能時時反省自己的錯誤或過失,承認而不逃避。要有慚愧心、懺悔心,要發願利益眾生。對一切人事物,徹悟「無住生心」,也就是面對當下所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無所住」,不生執著,只有領悟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方能真正從執著煩惱當中永遠解脫出來。

       
一般人對未來有兩種態度,知道要去那裡,修行者知道死後會去那裡,所以不在乎生死。不修行者不知道以後要去那裡,再輪迴呢?或者下地獄?做惡的人,知道死後要下地獄,所以當接近生命終點時恐懼徬徨,非常的痛苦。解脫有肉身的解脫及靈性的解脫。肉身的解脫,要看醫生解除病痛,傷痛。治情痛,要學習放下和祝福。靈性的解脫,要修道,可免去六道輪迴。

        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最好的解脫之道,就是修道。世俗之人,每一動作都有其目的,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只有修道人像是傻子,出力、出錢、出時間、不為名也不為錢,苦口婆心把世人勸,回頭是岸上理天。修道渡人,積福積德減少冤欠。若渡不了眾生,最起碼要自渡,不要連自己也迷失在這花花世間。

        一般人總是覺得,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事實上並非如此,只因我們對不如意,痛苦的事,牢記於心,如果反過來,常想快樂的事,把不愉快的事忘掉,慢慢的就會覺得人生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生活就會覺得快樂自在。

        若能找到自性天堂,那便解脫自在了。自性天堂在那兒?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一念之中,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希望我們心中常存善念,行善事,那麼解脫自在,便指日可待。

        凡事不要斤斤計較。過於計較,不會快樂。
凡事也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為懷。不過有一次買東西的經驗,雖然事隔多年,但一直深深堪入心中,至今仍然未能忘懷。2004年去大陸旅遊,到上海附近的朱家角玩,朱家角以小橋流水聞名。看到一幅織繡,很喜歡,問完價錢,就開始討價還價,成交,拿了東西離開後,大兒子說,她們繡得那麼辛苦,為什麼要殺那麼多價,我們也不差那幾塊錢,但那幾塊錢對她們說是蠻多的。繡的人和大兒子相同的年紀,但看起來很蒼老,所以深深為這句話所感動。去年到新疆玩,在最北國界霍爾果斯,買旅遊紀念品,覺得開價高了點,於是還了一點價,成交付款,店主站起來找錢時,發現她大肚子快生了,想起兒子說的話,又羞又愧,就對她說照原價不用找了,她愣住了,後學頭也不敢回,就匆匆的走了。所以人是活到老學到老,可以向前賢學,向後生也可以學。

        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錯誤不要常存心上,但要知錯能改。這故事發生在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渡假村, 有一天,在大廳裡,一位滿臉歉意的日本工作人員,安慰著一位大約四歲的小孩,小孩因為驚嚇過度已經哭得精疲力盡了。原來這位日本小姐,因為那天小孩較多,一時疏忽,在網球課結束後,少算了一位,將這位澳洲小孩留在網球場。等到她發現人數不對時,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這位小孩帶回來,小孩因為一個人被遺忘在那裡,嚇壞了,哭得死去活來。現在媽媽來了,看著自己的小孩哭得慘兮兮的,您想大多數的媽媽會怎麼做?是痛罵那位工作人員一頓?還是直接向主管抗議?或是很生氣的將小孩帶走,大罵再也不參加「兒童俱樂部」了?但這位媽媽,都不是!蹲下來安慰四歲的小孩,並且很溫柔,很理性的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位日本姊姊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的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去安慰她一下!去親親那位日本姊姊的臉頰。」只見那位四歲的小孩,止住哭,墊起腳跟,親親蹲在他身旁的日本小姐的臉,並且輕輕的告訴她:「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就是要這樣寬容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吧!寬容別人,也等於
解脫了自己。

       
心中無恨,腦中無憂,多付出,少期待。要學會說「不要緊。」一生都要樂觀,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來擔帶要學會說「算了。」錢包被偷,算了,也許偷的人急需要錢;對於既成的事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把不愉快拋開。要學會說「會過去的。」天不會總是陰的。別憂愁,一切都會過去的,不會永久陰霾。謹記:助人為樂、知足常樂、為善最樂,那麼快樂就會常在。感謝給我們逆境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們成長。寬恕他們,放得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愉快。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才能得到自在。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但我們能用慈悲心和智慧來把自己改變。

       
修持六度萬行,布施度貪慳,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精進度懈怠,可以幫我們達到解脫自在。如果還執迷不悟,請看《紅樓夢》裡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功業不可一世,但他的墓是荒塚一堆,被雜草淹没,在生時何等尊貴?感慨不感慨?南柯一夢該醒了!要解脫自在,請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