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點傳師賜導
楊碧 自古以來,修道者眾,而成仙證果者稀,何故也?皆因未遇真道而功不精也。古時候修道人,皆是苦修苦煉,捨家拋業,斷情絕慾,自修自得,心不妄動,修到內功圓外功滿,至誠所感,然後得蒙上天慈悲,暗派仙佛指點,否則是不能登上乘大法的。現今我們平步的名登天榜,是多麼幸運﹗ 諺云﹕「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們正應了這句話,真是三生有幸,趕上佳緣,但一般人往往得之太容易,反而失之更容易。而且大部份的人都因著形著象,盡看外表,所以雖在佛堂,誠心辦道幾年,但是日久生厭,以為修道也沒什麼新奇,因此無形之中,自行淘汰了。古人云:「天福憨人得」,修道能裝傻,方能得福;若是巧辯多心,最容易吃虧。事實上,修道原在於真功實善,不在外表虛名;在於名至實歸,不在於浮靡清談。故形象外表,並非修道人所需有,原道之本體,本無形象,形象乃道之枝末,道之妙不假外求,只要能迴光返照,妙自生矣。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此乃修道至貴之明言。修道者之成敗,與其所下之功夫深淺有關。有的誠恆不變、任勞任怨,則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有的遇事生心、功課不專,致使冒個修道的虛名,若再經過一番天考人驗,便生退悔之心,結果落成千古之恨。故修道若沒有實在之成績,怎能領到聖賢之文憑,若想證成績之優,必在平時功課認真、力求進步,務必使其各科都均衡發展,樣樣都及格才可。修道之功課分為四門:一、品格。二、功德。三、火候。四、禮節。 (一) 品格:品格是修道人的首門功課,亦是修己的功夫,聖云:「己正可以正人」。因為道本無形象,以人代表之。若修道者,人人品格高尚,那不需用言說,別人必定認為道好,老前人常說:「修道者每個人都足以代表道,一人之好壞,直接間接都會影響道的名譽。若能改毛病去脾氣,謙恭和藹,低心下氣,孝父母,友兄弟,信朋友,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此品格自然高超,人人敬佩,如此在度人方面,可獲大成功。」故無論富貴貧賤,皆應實修其內德,若內德不修,言談必輕,如何能教人歸向正道呢? (二) 功德:功德乃是成聖成賢的主要條件,故修道必須立功立德。古云:「人間無不忠孝聖,天上無無功德神。」有德才有功,德者福之源也,德不立則福不至,道必須以德來培,古今聖賢皆以立德利人為事,德立則冤孽可消,有道無德必定招魔,故聖人云:「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故修道若不立德、立功,怎能名留千古,受人崇拜呢?尤其現在三曹普渡,萬佛降世,神人共忙,三曹定果,全靠功德為準,功多果自強。以前單傳獨授時,先把內果修成再立外功,如今普渡內聖外王齊修。外功者,即財施、法施、無畏施,各當盡力而為。常云:「西方果位人間證」,我們如不行功培德,怎能位證九蓮呢?若能日積月累,積沙成塔,何患功德不圓滿。 (三) 火候:火候是煉性的主要功夫。倘若品格不錯,功德也有,而火候缺乏,也是不行。因為火候缺乏,遇不如意事,便極易半途而廢;或者稍遇挫折即生瞋心;或者只因某人某一句話,便不願修辦,豈不可惜?俗話說:「火燒功德林」,「一把無名火,能燒萬里山」。故修道者怎可不慎而謹防之。昔日蘇東坡之「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之例子,足以引為修道人之借鏡。故平時應時時反省忍辱,迴光反照,低心下氣,則便可去無明煉火候。 (四) 禮節:聖云:「誠於中而形於外」,「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禮本出於內心,至誠表現於外。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若失禮節,逞野氣,好高鶩遠,任你功德再大,也是枉然。故把禮節學好,自然顯得道氣高,實乃修道辦道者所必須。 以上四點功夫,果能實地而行,刻刻存心,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時時刻刻嚴責自己,勤修功課,方不失為前人的好後學,師 尊師母的賢弟子,也才不負皇母降道之隆恩,能如此,方能負起代天宣化、普渡三曹之重任也。
「知福惜福造福」這與道親有切身關係之課題,綜合羅煥瑜講師主講綱要,提供大家參考: 修道人生時刻懂得調心性謂之:「知福」。日常生活能重視身、心活力者謂之:「惜福」。時刻抱守濟世渡人積極態度者謂之:「造福」。「人」可以平安渡日是「福」,相反則是「禍」。 佛教「因果論」──前世「善」業之「因」,招感今生之樂果即福報。前世「惡」業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即禍殃。因此,以今生之「善」業,招感來世之「樂」果。今生之「惡」業,招感來世之「苦」果。暇時大家不妨仔細研讀佛經中所談的「業」力性質,其中包括有福業、非福業、不動業,自有分曉;於此,我們所說的「福」,乃前一生所招感的果報,「知福」這兩字,經過詳盡分析,諒必豁然融匯貫通吧! 但是,今生的「禍福」一切還以個人的行為主導:本來以前世「善」業,招感今生「福」報,如果不知「惜福」,奢靡、放逸又胡作非為,照樣可以轉「福」為「禍」;相反,如果以前世的「惡」業,招感今生的「苦」報,而「苦」報的人安分、知足,努力為「善」,照樣可以轉「禍」為「福」。這一切全在我們的心頭一念,也全以我們的「行為」做標準。古人云:「為善雖無福至,禍其遠矣;為惡雖無禍至,福其遠矣!」值得三思。 於是凡有「善」根具良知的人,「惜福」首在約束欲望,要知足;次在生活有度、恆勤儉。以知足而言:人生有涯,惟欲望無窮!假如不能約束欲望,任憑欲望放縱、擴張、攫取、追求,這不是「惜福」而是取「禍」,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古人云:「惜衣惜食,非為惜財實為惜福也。」所謂:「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惟艱。」擁有上述觀念,自然懂得「惜福」。寄語:身在福中要知福,惜福者受福,不惜福則受禍。 老前人常叮嚀:「平安、平凡就是知福。」提示我們要愛心去珍惜萬物,而「惜福」必須節制欲望。更勉勵我們,人要懂得勤儉、謙讓,就是無形中「造福」。又說:一個人有「福」,定必有「福」的根苗,一樹有根,其樹就繁花茂葉滿枝椏。「人」要具遠見的智慧,必要懂勤儉、謙讓的理念,自然而然感動天地,而「造福」全在於我也!專此共勉! 羅孟軍講師再次補充《一貫道宗旨》:「弘揚中華文化」,作為中國人,一生至少需要閱讀九本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近思錄、談真錄,尤其是六祖壇經更凸顯出「自性」之圓融精妙,由於它現代化,一再捧讀溫故而知新,日常生活裡,隨時給予恰當之體悟、修正。以宗教立場而言:「佛」家的「慈悲」,「道」家的「無為」,「儒」家的「倫常、忠實、孝道、廉節、耿直」在在傳送我優秀文化傳統,皆不失為好經典,俾令社會上上下下傳承。「五倫八德」之層層推廣是龐大而慎密的社會關懷系統,值得大家認真學習,有關「八德」專題之詳盡,請參閱全真通訊於去年九、十月份的楊老點傳師專欄,以加深修持之著力處。 「信朋友」,「信」的基礎在「誠」,誠信是出於人類的良知,而「朋友」是寶貴的。信實、直爽、多聞的「益」友,指導我們可以做什麼;換言之,花言巧語、心術不正之「損」友,無形中不教導我們應當怎樣做──見賢思齊,見不賢則自省也。 台灣彰化發掘一張姓義工,每屆晨曦風雨無阻到附近國小指揮路況,由於早前其妻曾在上述地段發生意外(車禍),為免重蹈覆轍,毅然獻上偉大愛心,毛遂自薦,維護學童交通安全,其稱謂由張兄、張叔進階至張伯、張爺爺,屈指算來已經歷達三十四年長之義工,為社團豎立了良好楷模,其「和鄉鄰」之義舉教人欽佩不已! 國之四維:「禮」──規規矩矩之態度;「義」──正正當當之行為;「廉」──清清白白之辨別;「恥」──切切實實之覺悟。強調「人」不可無恥,否則頻臨滅亡,無藥可救了! 論「善」──人要行「大善」,必須具備先決條件,並視乎機緣。舉例:遇路人溺水本身又不諳水術,當然不克自告奮勇一躍而下拯救對方。固此欲行「大善」,首推實力。然而「小善」的扶人傾倒、拾金不昧、度人成全、俾予眾生改善心靈等等……皆累積「善」舉的由小擴大,養成好習慣,一日一分,萬日萬點。一若孟子云:「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大家盡最大努力修養「善」心這就是培養人之本性,懂得立命安身之方法了。 羅講師幽默的有感而發,大概本身在軍中待久了,養成熱血鑄忠誠,凡接獲全真、天緣之法施通知,自必滿懷愉悅積極的履行職責。今日更鄭重呼籲道親們,宜深入瞭解一貫道宗旨──敬神、尚禮、孝親、尊師、守倫、敦友、睦鄰,生活之教導就是我們的信仰。必須用真實無妄之道德感去反省,審察,一再肯定求道、修道,即獲「真理」,真理面前,所做的每一件事物,不講身分、職務、年齡,只講「是」與「非」,「對」與「錯」,使道德成為一股強大力量,用它來清理良心。反之,心性若執迷,真理則當面錯過。 最後,羅講師介紹羅嫂,內外美德兼備,勤儉中鍛鍊以完善自己之賢內助;數十載之攜手同行,感慨歲月彈指間,回想當年風華正茂,迄今步入銀髮族行列,雙雙朝著修道之同一方向,真摯持久,已增進彼此智力和精神力量,夫妻相敬如賓,則盡「道」矣!期勉同修活好每一天,必定有個光明、美麗的人生。須知衡量生命之價值,是以思想、言行,而非生命之長短,由衷盼望大家依循《一貫道宗旨》篤志修持,發揮內涵的修養,才不枉此生,切記毋遺一頁空白在人間是幸。
福慧雙修 張邦彥 所謂福慧是福德與智慧,都是創造人生幸福快樂的主要條件,。一個人如果有福無慧,生來傻頭傻腦,固然不幸;若然有慧無福,窮困一生,更加苦腦。在修行的人來說:有福無慧,屬於痴福,福盡還墜,永受輪回,無法解脱生死之苦;反之,如果有慧無福,就像印度在深山中苦修的道士,雖然道理修的很好,但是脫離人群,與世隔離,如何去渡人成就眾生。所以,我們要創造人間幸福的樂園,就要福慧雙修。 世間最頂端的福就是所謂的「五福臨門」,也就是富貴,長壽,健康之外,還要好德,考终命。即是說:一個有福氣的人,除了擁有無量的財富,享用如意,加以地位高貴,受人尊重之外,還要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仁慈爱物,廣積陰德,子孫滿堂,最後壽终正寢,無疾而终,才是真正的五福臨門。不然,就算是富甲天下,但地位並不高貴;或富而且貴,卻不長壽;或長壽而欠缺健康,都是人生的缺憾,固然非福。即使財富與尊貴、壽命與健康都占有,若然為富不仁,報在晚年,或後繼無人,或不得善终,亦屬於非福。人間真正的幸福是要不斷的用我們的智慧來修福,種福,惜福,勤儉節约以自求多福;還要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多思维佛法,多修學佛法,以開發智慧,使自己在充滿幸福與智慧的生活中,自利兼他,造福社會,以發揮人性的美德,以建造人間的樂土,以續佛慧命於永劫。 後學以智利礦工獲救的例子來說明福慧雙修的重要性。智利礦工為什麼能夠活了69天,為什麼沒有人精神崩潰、瘋狂,這太不可思議了!故事發生在2010年8月在智利北部,科比亞波市周邊沙漠地帶的地下礦坑。 33名礦工,在地底625公尺的深處,他們的頭頂上方,是重達70萬噸的岩石;他們的活動空間,是僅14坪(500呎)的臨時避難處;他們的食物,是吃剩的午餐與2天的食糧。 在毫無外界救援的情況下,他們生存了17天。最後,經過長達69天的漫長救援,原本似乎註定悲劇收場的命運,奇蹟般的,33位竟安然無恙地全數獲救。
災難降臨的瞬間,他們原本在吃午餐;一聲轟然巨響,礦坑霎時崩塌。經過了3、4個小時煙濛濛的處境,碎石、灰沙才逐漸塵埃落定。心神稍微平靜後,七嘴八舌的意見就在漆黑的坑穴中響起。有人說1日內就會挖通,有人說救援最多不會晚於2天;33種看法、意見在黑暗中碰撞,找不到一個令眾人滿意的結論。
鄂蘇亞一取得食物的控制權,立即做出兩個可能是整個事件中最重要的決定: 另1位則僅是輕微腦震盪。 這真是奇蹟,大家想想,只有14坪(500呎)的空間要擠上33個人,一起生活69天,是不是會發瘋或起衝突呢? 雖然這33個人,在災難發生時都沒有被壓死,這是他們前世或以前修來的福氣。但是從災難發生後,如何能生存下來,就要靠領班的智慧來帶他們走出困境。如果只有福氣而沒有智慧的話,這33個人恐怕會活埋在地下了。由上面的例子我們就知道福慧雙修的重要性。
禮拜後退之動作其意義 從收攝身心,到虔誠叩首,這時的生命已立於天人交界之際,沒有煩惱,沒有依戀,再次勇敢地站起來,做一個完美的句點,我們的生命已再次地接受上天的洗禮,我們向聖神仙佛之道又邁進了一步。 掛號之意義 新道親求道的首要步驟就是「掛號」。首先,由引、保師引導至掛號處,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及相關資料(如出生年月日、地址、電話等),然後再把新求道者、引、保師的姓名、及功能費,填入表文內,在九五大禮後,點傳師跪讀末後一著。請新求道人跪(敬)聽讀表之後,將表文於八卦爐中焚燒,代表此時已恭請三官大帝將名字從地府的生死簿中抽出,掛在天榜之下,從此脫離閻王的掌管,這也就是「天榜掛號、地府抽丁。」 為何新求道者要掛號呢?乃因每個人一出生都有三個籍冊:「原籍」在無極理天,也就是靈性的故家鄉;「寄籍」在凡間,猶如旅社一樣,暫借居住;「分籍」在地府,等待死後核對一生功過。「掛號」就是辦理移居理天「原籍」的手續,懇祈上天賜予回鄉的明路,並傳授我們修持的心法。 「掛號」最基本的修件就是要有引、保師引入、保入,否則就無法求道。引師是引渡新求道者掛號、求道上法船者,保師則除了向上天擔保求道人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外,也保證新求道者所求的道是真理天道(原一大道、孔孟聖道)、性理真傳。因此,引保師可說是新求道者和大道間的橋樑,求道者要經過這個橋樑,才有機會得聞大道、依理實修,進而回歸理天。 掛號報到就像學校註冊一樣,要想取得學位,首先要入學註冊,準時到校上課,經過考試及格才有資格;又如同移民國外,必須先申請,依照重重手續辦理後,取得該有的證件才能順利移民。因此,大家想移居理天,成就聖賢仙佛,就必須先掛號,在先天佛堂內,經過莊嚴肅穆的一貫儀式,經由「聖靈」與「火」的洗禮,使新求道者求得大道。由此可知,「掛號」是斷輪迴、超生了死,證果成真的第一步。 點燈的意義
一貫道親於每日卯、午、酉時三次燒香禮拜,及辦理眾生求先天大道時,要先點
一貫道
燈象徵光明,代表萬物萬類的源頭、宇宙的真主宰、本體──明明上帝,代表我們的本性良心也是光明的(每一個人內在均有一盞心燈一靈光)。點
點燈時,須先點中央「 點亮佛燈,代表諸天仙佛帶給眾生生命光明的消息,也是古佛菩薩傳道的本意(古代傳道、指授心法即稱為「傳燈」),既可莊嚴道場,也莊嚴了新求道人的心,藉著注視佛燈,來攝受自己的妄想雜念,使我們的心由紛擾散亂回歸至原點。點燈告訴我們,人人生命中本自俱足光明的德行,經明師指點後,只要肯發心、有愿力,生命將是充實、喜悅、光明的。 獻供的意義 「獻供禮」是為了表達對明明上帝與諸天神聖的敬意,因此獻上清茶素果,以莊嚴道場及新求道人的心,更深層的意涵則在恢復固有倫理道德文化,規範人心,宏揚聖人之教。 行獻供禮時,如有足夠人員參與時,應依三眾、五眾或七眾排班,依序獻供。參與獻供人員應著道袍,以示端莊。獻供時。由點傳師或壇主指定上下執禮二人,站班二人或四人,端供一人,並由執禮人員行禮如儀,將眾生的虔誠與敬意向上天表達。 獻供禮中,獻供人員的人數及供品的數目皆為奇數,乃因在中國人的數字觀念裡,奇數為陽,偶數屬陰,故亦象徵了其數屬純陽,具有至大至剛、生生不息的意義。 上清下濁的意義 獻供時,上執禮所獻的第一杯茶稱為「上清」,下執禮所獻的茶稱為「下濁」,上清象徵天,下濁象徵地,所謂「氣清上升為天,氣濁下凝為地」,故上清下濁代表天地位列的呈現,也顯現天地剛柔相摩、生化萬物的內涵。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上清、下濁,亦代表一剛一柔相互激盪,使心念達至中和的狀態,當我們散亂昏沈時,要以智慧醒之;當我們有我執時,要以法破之;當我們有法執時,要以無為法破之;當我們犯十惡時,要以十善補之;當我們心中起貪、瞋、痴三毒時,要以佈施、持戒、忍辱化之,這都是陰陽、清濁、剛柔間的調整,使我們的心念能調整至克己復禮,達到中和之道,這也就是修道的功夫。 獻果盤數為五的倍數之意義 在獻供時,每一排供品,均以五為準。「五」代表生命中五常(仁、義、禮、智、信)之德行;在河圖中,「五」乃生命的本體,居於中央,而五盤供果之中位亦代表一切萬物的準繩,是生化萬物之源,由此中分出左昭右穆的列序,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自然生化之不變法則。故「上手居中」、「下手居中」,具有「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及「造化本乎中道」的意義,使一切生化均有其倫常,也都能和諧圓滿。 舉眉齊的意義 在獻供時,執禮人員要很誠敬地將供果之最頂端舉至與眉齊,再獻至供桌上,代表從「舉眉齊」這樣的外在表現,表達內在真誠,而舉眉齊是敬拜上界神靈的表徵。 上手居中與下手居中的意義 《中庸》云:「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一貫道禮儀在上執禮(上手)及下執禮(下手)之口令下,很有順序地展開,而在獻供時,奇數之供品,是由上手獻上,偶數之供品,由下手獻上,與《中庸》所說的「宗廟之禮,左昭右穆」不謀而合,這代表一貫禮儀之倫常,富有各正其位的生命內涵。 端果者前進與後退之步數之含意 端果者在走向拜墊端上供果時,要向前走五步;獻上供果後,也要起身後退五步,其中前進代表「進善」,後退了象徵「退惡」。前進五步,代表遵循五倫、五常、五德;後退五步,代表守五戒、去五葷、化五蘊。
小故事大道理 買仁買義等果陀 (摘自修道故事小品集) 宋國的農夫在耕種的時候,揀到一塊寶玉,準備獻給他最敬愛的司空大人──子罕。 但子罕並沒有接受,農夫說:「這真正是一塊寶玉啊!請司空大人接受吧!」 子罕說道:「你以玉為寶,我是以『有所不受』為寶啊!請不要勉強我吧!」 宋國的長者知道這件事後,便告訴大家說:「子罕不是沒有寶玉,只是他的寶玉與眾不同而已。」 ────《呂氏春秋․異寶篇》
什麼是寶?你的寶又是什麼? 金銀是寶,錢財是寶,但孟嘗君的食客馮驩下鄉替孟嘗君催收債財,兩手空空從窮鄉回來,他說:我替公子焚燼債券,換回了無價的買仁買義,這才是至寶。 北宋范仲淹散盡家財,買義田置義莊,以安頓族人解除江南澇災,而留下了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六朝金粉,再是朱樓雕龍至今也成火炭煙滅;錦衣玉食,瞬間奢華也徒留歷史空嘆。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朱雀橋上貴族華衣鬢紛的身影,已沒有歷史記憶的必要;反倒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千年煙雨之後,我們仍然興緻勃勃地要重尋「顏回巷」,要重建歷史清廉的見證。 「成、住、壞、空。」在科際領域雖然已驗證「物質不變定律」,但築基的只在質能、量能的微視介義中,有形的物質,有價的物量,那能不傾、不頹、不朽、不滅?而「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易動」的「運動不滅學說」正好說喻了──沒有不滅的財富,沒有永恆的名位。 有形的,其實都不是寶,他只是讓你經手轉手的空有虛無,只是偶然的因緣,只是恰巧的幸運;今日是你的有,明日再你有,後天,可能換人,可能易手,更可能湮滅……。 「當下珍惜,當下惜福。」物起物滅,物不是寶,有形不是寶,無形的孺慕之情才是寶。 「生命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伯牙鍾子期的知音、顏回的清廉、曾子的孝道、緹縈代父贖罪而文帝詔廢肉刑……多少立德史事,這才是寶。 孔子曰:「徵管仲,吾披髮左衽矣!」周武王平紂王暴虐百姓、墨子以衣帶辯勝公輸班雲梯而極救宋國無數百姓生命、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以文教立下了西域的文明,抗金名將岳飛、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多少凜然大義,這立功史事才是至寶。 至聖孔子、內斂老子、瀟灑莊子、司馬遷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鄭玄集經學之大成、王羲之之神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陶潛之歸去來兮、蘇軾之醉翁亭記、王守仁之明心見性、曹雪芹紅樓夢之「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無數的立言,這才是不朽,這才是至寶。 「以名利為價判斷的現代人,以糞土為寶,以即將傾頹的物界為寶。寶不知是寶,反以虛無為寶,反以抱薪救火,慾火焚身而不自知。」 當年楚人抱著未經琢磨的「璞玉」欲獻國君,而在國君「寶不知是寶」的愚昧下,先獻砍去右腿,再獻剁去左腿,最後泣血了三天三夜,才被明君琢出至寶。 歷史的洪流中,至寶是遍地的,在積塵封箱的史匣間,這個世代,能等得到逆轉解纜的清明人? 或者這些至寶仍只能含冤沈雪地冷眼等待永遠無法出現的果陀。
活佛師尊慈示 《書經》云:「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 天即是大自然;大自然的天災能未雨綢繆。 如大水之前,先預作堤防。 如旱災來前,先儲備稻糧。 故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如若自己作惡,則不但天理難容,亦難逃法律的制裁。 所以,子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一個人如果能依公理而行,自然而然什麼事皆可迎刃而解。
|